- 年份
- 2024(7938)
- 2023(11522)
- 2022(9414)
- 2021(8917)
- 2020(7493)
- 2019(17256)
- 2018(16576)
- 2017(32781)
- 2016(16849)
- 2015(19276)
- 2014(18687)
- 2013(18920)
- 2012(17938)
- 2011(16175)
- 2010(16470)
- 2009(15699)
- 2008(14691)
- 2007(13054)
- 2006(11703)
- 2005(10718)
- 学科
- 济(81322)
- 经济(81239)
- 业(57017)
- 农(46917)
- 管理(42351)
- 方法(35090)
- 企(34348)
- 企业(34348)
- 数学(32847)
- 数学方法(32706)
- 农业(31198)
- 中国(29859)
- 融(27661)
- 金融(27660)
- 银(25610)
- 银行(25607)
- 行(24833)
- 财(22284)
- 制(19653)
- 业经(19575)
- 贸(17439)
- 贸易(17423)
- 易(17121)
- 地方(16390)
- 体(13205)
- 收入(12641)
- 发(12213)
- 务(11485)
- 财务(11468)
- 财务管理(11439)
- 机构
- 学院(242998)
- 大学(241841)
- 济(121230)
- 经济(119436)
- 管理(95463)
- 研究(85313)
- 理学(82582)
- 理学院(81846)
- 管理学(80946)
- 管理学院(80499)
- 中国(75510)
- 财(54261)
- 农(52438)
- 京(49197)
- 科学(44366)
- 财经(43574)
- 中心(41918)
- 所(41362)
- 经(40165)
- 经济学(39862)
- 农业(39657)
- 研究所(37149)
- 经济学院(36281)
- 业大(35561)
- 江(34356)
- 财经大学(32549)
- 北京(31357)
- 经济管理(28925)
- 范(28831)
- 院(28801)
- 基金
- 项目(159569)
- 科学(128327)
- 研究(122749)
- 基金(121027)
- 家(104161)
- 国家(102935)
- 科学基金(88674)
- 社会(84426)
- 社会科(80021)
- 社会科学(80004)
- 基金项目(62763)
- 省(58350)
- 教育(53923)
- 自然(51854)
- 自然科(50693)
- 自然科学(50682)
- 自然科学基金(49882)
- 资助(49739)
- 编号(48700)
- 划(48533)
- 成果(40179)
- 部(38611)
- 国家社会(37277)
- 发(35692)
- 重点(35250)
- 教育部(33946)
- 创(33414)
- 人文(32951)
- 制(32542)
- 中国(32498)
- 期刊
- 济(131943)
- 经济(131943)
- 研究(77709)
- 农(56138)
- 中国(49172)
- 融(43454)
- 金融(43454)
- 财(38635)
- 农业(37540)
- 科学(32697)
- 学报(32225)
- 管理(30666)
- 大学(26792)
- 学学(25534)
- 业经(24956)
- 财经(22183)
- 经济研究(21225)
- 经(19039)
- 问题(18858)
- 业(18135)
- 教育(18117)
- 技术(17802)
- 世界(17319)
- 贸(15304)
- 农村(15249)
- 村(15249)
- 农业经济(13954)
- 国际(13587)
- 经济问题(12929)
- 技术经济(12365)
共检索到376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语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农户收入差距对其融资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户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但该群体的比重在逐年减小;农户所在地区收入差距越大,农户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的现象越明显;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农户选择从正规渠道融资的意愿会下降;中西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在面临收入差距扩大时,更偏好从正规渠道融资。研究结论能够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景瑞祥 汪娜 侯现慧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和2018年两期数据,实证分析了赡养负担对农户消费结构升级及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赡养负担显著地抑制了农户消费结构升级,并扩大了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分开来看,赡养老人所担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均对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的扩大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家庭收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成本主要通过抑制家庭收入从而扩大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赡养负担对大规模家庭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具有显著影响,对小规模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禀赋方面,赡养负担显著扩大了高年龄组和低教育组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对高教育组则无显著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会因赡养负担的加重而显著扩大。本文结论对缩小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农村内需以及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郭娜 赖剑锋
本文研究在应对贸易一体化时我国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和技能分布如何作出相应的反应。利用2010—2020年期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联合国贸易数据(UNComtrade)等构造面板,在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对以所受教育为基准的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有负面影响,对高级和中级技能组间的工资差距则有积极影响。且前者对于劳动技能的均值和分布具有负向作用,后者则有正向作用。因此,外贸活动会诱发技能极化,而工资差距解释了由贸易导致技能极化作用的50%。此外,在中年工人组以及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收入差距特别是高中级技能组间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技能极化问题更为突出。鉴于一国的技能分配会长远地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不平等,因此,了解工资收入分配的变化并在政策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至关重要,本文在劳动保障和教育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卢昂荻 卢文益 刘仁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智能化可替代性增强,而职业智能化可替代性的变化会影响微观个体的金融资产投资行为。本文将Frey&Osborne(2017)计算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概率的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相匹配,考察个体职业受到人工智能冲击概率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家庭户主职业受人工智能冲击较大时,家庭更倾向于不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并且保持更高的储蓄率,该影响主要存在于户主为男性、低教育、年轻组以及农业户籍的家庭中。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经济脆弱性即落入社会贫困线以下的概率、社会互动和社会保障的参与度是职业替代率影响家庭风险资产投资行为的可能途径,职业可替代性更强的家庭面临更大的经济脆弱性、更少参与社会互动和社会保障,具有更保守的投资偏好,降低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本文首次提供了人工智能职业替代对家庭金融不平等影响的直接证据,对我国在新技术冲击下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韦宏耀 钟涨宝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这可能与农村更少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到财产分配之中有关。具体来看,政治因素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市场因素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以及住房、非金融和金融等各分项资产的积累。从分位数回归来看,贫穷家庭财富积累只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中产及富裕家庭的财富积累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资本的影响。因而,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韦宏耀 钟涨宝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这可能与农村更少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到财产分配之中有关。具体来看,政治因素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市场因素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以及住房、非金融和金融等各分项资产的积累。从分位数回归来看,贫穷家庭财富积累只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中产及富裕家庭的财富积累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资本的影响。因而,市场转型理论可能更适于解释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南永清 周勤 黄玲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非正规金融在社会网络消费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农户非正规金融的获得性,也即缓解农户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地,在不同消费条件分布上,社会网络对不同收入农户消费存在明显的"组群效应",且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和成熟,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支撑作用将被不断削弱。研究结论将为新常态背景下,从社会网络视角建立健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非正规金融 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建坤 贺光烨
围绕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问题构成了中国社会风险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的分析后获得了以下发现:失地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低于非失地子女;失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更少,教养方式的要求程度更低;教育支出和要求性教养方式是失地降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中介机制,但教养方式发挥的作用更大;家长找到新工作会显著降低失地对子女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男孩的学习表现受家庭失地的负面影响更大。农村家庭失地对微观个体的负面影响具有代际传递效应,并且工作状态是影响这一效应是否维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相关的政策设计应聚焦于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上,增强其就业能力,从而阻断失地对青少年人力资本的不利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修研 谭艳美 樊鹏飞 梁流涛
从影响农户收入、就业、生存等方面的因素出发,以市场供给和需求为主线,构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微观驱动机制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的24个省份的农户农地流转数据,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模型,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地流入和农地转出两个层面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是通过农户自身特征、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等方面的传导,对收入、就业和生存对农地流转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2)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劳动力数量)、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产生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农业依赖程度和区位条件对农户土地流出有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商业保险、地貌类型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正向影响;影响农户土地流入的因素只有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地貌类型、农业依赖程度对之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市场发育 影响因素 微观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文豪 黄祖辉 叶春辉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渐进倍差法、PSM-DID方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村家庭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村家庭选择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农村家庭选择务工主导型和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可以通过提升家庭金融资本、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增强社会信任程度促进农村家庭选择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原本选择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促进这类家庭的生计策略向非农化转变;对于原本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不仅促进这类家庭继续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还可以增大其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而对于原本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会强化这类家庭继续采取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数字支付和数字理财会显著提升农村家庭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而数字支付和数字借贷对农村家庭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村家庭 生计策略 非农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自然 祝伟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家庭负债对消费及其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负债增加对家庭消费性支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负债对于不同类别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生存型消费影响不显著,对于发展与享乐型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家庭负债的增加阻碍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家庭负债对消费及消费升级的抑制效应对于拥有一套房的家庭非常显著,对于拥有多套房家庭的影响较小;无房家庭负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消费的升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时军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提升了家庭从事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其对农村家庭创业参与的边际影响要高于城市家庭。进一步地,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改善家庭信贷约束促进家庭参与创业。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在市场化越不发达的地区对家庭创业的边际影响更大,市场化所构建的理性法制体系在家庭创业决策中与非正规的关系体系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崔景华 李万甫 谢远涛
基层财政支出配置模式是影响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和贫困发生概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构建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面板Logistic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村财政各项支出项目对农村家庭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效应。全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村财政人均教育投资对农户的扶贫效应最大,其次是农业水利生产投资,而村财政对村民的转移支付和行政费用支出的减贫效应较弱,其中直接拨付给村民的支出助长贫困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反升。此外,村财政各项支出对农户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年份具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家庭中户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奇 庄天慧
结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群体工作,健全特殊群体农村老人的保障体系必是题中之义。照料贫困作为中国保障民生的重大社会政策问题,急需得到更多的政策关注。本文基于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项目,实证检验了家庭农场对照料贫困的影响程度与机制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改善农村老人的照料贫困状况,对农村老人的经济、健康以及心理减贫均有不同幅度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针对健康程度不同的老人,家庭农场的减贫功能出现不一致性。家庭农场对农村半失能老人的健康贫困缓解具有更为鲜明的作用,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精神贫困抑制作用更为强烈。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可以通过创收效应、劳动调配、社会信任三种路径间接调节农村老人照料(经济)贫困、照料(健康)贫困、照料(心理)贫困。整体而言,家庭农场能够通过增收途径显著缓解农村老人照料(多维)贫困,其余两种途径调节效应不够明显。因此,未来决策层除了关注家庭农场的创收效应,持续推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挖掘家庭农场的社会功能,为推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多元化践行路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万超 李辉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解决好贫富差距和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促进消费需求;收入差距通过城乡收入差距促进消费需求,城乡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示范效应;财富差距降低消费需求,并且财富差距负向影响系数是收入差距正向影响系数的3.44倍。由此,建立和健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和完善收入与财产的税收政策,降低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促进消费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