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0)
2023(17634)
2022(15176)
2021(14035)
2020(11638)
2019(26496)
2018(26191)
2017(50230)
2016(27259)
2015(30341)
2014(30108)
2013(29864)
2012(27333)
2011(24685)
2010(24386)
2009(22227)
2008(21471)
2007(18870)
2006(16662)
2005(13979)
作者
(80225)
(67315)
(66652)
(63248)
(42337)
(32398)
(30063)
(26384)
(25495)
(23642)
(22874)
(22709)
(21230)
(20910)
(20618)
(20404)
(20310)
(19724)
(19342)
(19030)
(16886)
(16250)
(16198)
(15430)
(15205)
(14918)
(14779)
(14769)
(13593)
(13516)
学科
(108466)
经济(108342)
(76904)
管理(71446)
(54159)
企业(54159)
(52482)
方法(47125)
数学(40708)
数学方法(40294)
农业(34780)
业经(28521)
中国(27614)
(25348)
地方(24133)
(23675)
(19776)
(19587)
贸易(19579)
(18989)
环境(17007)
技术(16997)
理论(16571)
(15672)
(15021)
银行(14951)
(14914)
(14681)
财务(14621)
财务管理(14595)
机构
学院(386143)
大学(383074)
管理(151038)
(149485)
经济(146244)
理学(132329)
理学院(130803)
研究(129063)
管理学(128414)
管理学院(127723)
中国(95044)
(86682)
科学(84755)
(80733)
业大(68315)
农业(67157)
(65139)
(64412)
中心(60146)
研究所(60056)
(56253)
财经(52588)
(52177)
师范(51596)
北京(49936)
(48205)
(46154)
(45636)
经济学(44022)
农业大学(43224)
基金
项目(275224)
科学(214980)
基金(198981)
研究(196802)
(175919)
国家(174371)
科学基金(148564)
社会(124468)
社会科(117505)
社会科学(117474)
(108774)
基金项目(107302)
自然(97813)
自然科(95506)
自然科学(95478)
自然科学基金(93775)
(91226)
教育(88584)
编号(80353)
资助(79942)
成果(62998)
重点(61436)
(59665)
(59442)
(57083)
课题(54170)
创新(53188)
科研(52740)
国家社会(51212)
计划(50809)
期刊
(164087)
经济(164087)
研究(105081)
(86201)
中国(71500)
学报(70261)
科学(62150)
农业(58447)
大学(52665)
学学(50166)
管理(48261)
(45635)
教育(38324)
业经(33714)
(31966)
金融(31966)
技术(29876)
(27743)
经济研究(24032)
财经(23888)
问题(23377)
(21788)
(20458)
业大(20326)
科技(20241)
图书(19056)
资源(18679)
技术经济(17381)
理论(17183)
农业大学(16957)
共检索到547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梦麒  陈佳  温馨  杨新军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文献回顾,引入旅游获益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浙江安吉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探讨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获益是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参与的中介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何可  
利用湖北省985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Poisson模型,阐释资本禀赋、村庄归属感对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禀赋、村庄归属感均能有效推动农户投身于村域环境治理;具体来说,人力资本中的健康程度与文化程度、经济资本中的家庭总收入以及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显著促进了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发生,村庄归属感中的主人翁意识、对村庄的喜爱程度、对村庄事务的关心程度、对村庄的认同感与对村庄的依恋程度显著提高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可能性。村庄归属感在资本禀赋影响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农户的村庄归属感愈强,资本禀赋推动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作用力愈强。基于此,从综合提升资本禀赋水平与强化村庄归属感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何可  
利用湖北省985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Poisson模型,阐释资本禀赋、村庄归属感对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禀赋、村庄归属感均能有效推动农户投身于村域环境治理;具体来说,人力资本中的健康程度与文化程度、经济资本中的家庭总收入以及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显著促进了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发生,村庄归属感中的主人翁意识、对村庄的喜爱程度、对村庄事务的关心程度、对村庄的认同感与对村庄的依恋程度显著提高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可能性。村庄归属感在资本禀赋影响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农户的村庄归属感愈强,资本禀赋推动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作用力愈强。基于此,从综合提升资本禀赋水平与强化村庄归属感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胡曼曼  于学文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归属感最为重要的通道。社交网络是建立维持与他人联系的重要方式,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社区融入状况。本文基于沈阳市530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系统探究社交网络对沈阳市农民工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认为:社交网络及其中的互动频率、关系强度、互惠交换均对沈阳市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程惠珊  李霄鹤  兰思仁  
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村民参与是我国乡村社区建设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文章以晋江市乡村为例,基于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基础,运用质性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以村民参与、村民忠诚、地方归属感以及自我服务知觉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广度与深度对村民忠诚度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安宁生活价值均没有影响作用;地方认同价值、地方融合价值及地方归属感显著中介于村民参与、村民忠诚的关系,在参与广度中地方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在参与深度中地方归属感中介作用最强。文章旨在丰富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建设方面的学术研究同时,以期为乡村加强村民社区归属感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卫平  蔡志云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通常假定消费者是理性行为人,购买决策是成本的函数,社会因素被认为是外生变量。而经济社会学理论强调了消费者是社会行为人,社会因素会内生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本文研究了社区归属感与农村居民外购行为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农户购买日用消费品实地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社区归属感对农村居民外购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农村居民外购行为,与村外购物地的距离增加会减少农村居民外购行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包风霞  杨改河  冯永忠  陈豫  
【目的】建立合理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陕北黄土高原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延安市为例,应用DPS多元统计软件中提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延安市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延安市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综合得分排序结果为:吴旗县(4.927 66)>安塞县(2.593 485)>洛川县(1.087 115)>志丹县(0.104 478)>延川县(-0.423 69)>宜川县(-1.541 01)>黄龙县(-3.539 2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其划分为3类:户用沼气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适宜区包括延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迪  
乡村社区是指共同居住在一定乡村地域上的、共同守望一定产业基础的、存在一定认同感和相对完整性的区域社会联合体。乡村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写实版,也是通往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环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广袤农村形成一个个生动的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场景,即形成乡村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情结”,从而增进乡村社区里每一位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需要以相对稳定发展的产业为基础,需要以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为纽带。首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梁晶晶  
研究目的: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之间规律并揭示土地利用问题,以指导今后区域土地科学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再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动态耦合模型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组成的土地复合系统正处在由协调发展向极限发展的过度时期,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评价已不能仅从土地利用程度或效益单方面入手,而应当从土地利用系统角度去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人类利用土地恰当与否的方法。(2)应针对...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怡萍   马小明   陈朝雨   孙东峰   郝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农村信用信息覆盖面持续扩大,信用评价和信用培育不断深入、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发放不断增长,但延安市家庭农场呈现出未注册农场数量多、规模较小、经营种类单一、收入不高等特点。延安市涉农信用信息系统采集的信息包括生产能力、盈利能力、生产情况、荣誉情况、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程度等,盈利能力显著影响涉农主体贷款可得性。建议提升新型农业主体盈利水平,强化信用信息系统功能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