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10)
2023(11826)
2022(10441)
2021(10011)
2020(8283)
2019(19187)
2018(19186)
2017(37479)
2016(20219)
2015(22962)
2014(22756)
2013(22572)
2012(20734)
2011(18669)
2010(18613)
2009(17056)
2008(16551)
2007(14576)
2006(13021)
2005(11240)
作者
(58552)
(49100)
(48309)
(45858)
(30822)
(23424)
(21799)
(19274)
(18545)
(17143)
(16673)
(16332)
(15273)
(15260)
(14879)
(14711)
(14638)
(14263)
(13878)
(13692)
(12236)
(11976)
(11833)
(11347)
(10956)
(10871)
(10818)
(10723)
(9841)
(9736)
学科
(82165)
经济(82064)
(64945)
管理(54938)
(48182)
(43838)
企业(43838)
方法(35477)
农业(31878)
数学(30678)
数学方法(30364)
业经(22560)
中国(20165)
(18192)
(16950)
地方(16551)
(16080)
(14066)
贸易(14058)
(13698)
技术(12945)
(12665)
理论(12511)
(12339)
(12200)
(12181)
银行(12146)
环境(11953)
(11564)
(11351)
机构
学院(288266)
大学(286812)
管理(120401)
(115857)
经济(113446)
理学(105392)
理学院(104323)
管理学(102671)
管理学院(102168)
研究(94881)
中国(71917)
(66442)
(60824)
科学(59741)
农业(50973)
业大(50870)
(48670)
(47572)
中心(44224)
研究所(43554)
(41586)
财经(39642)
北京(37796)
(37490)
师范(37195)
(36307)
经济管理(33894)
(33458)
(33201)
经济学(32110)
基金
项目(201929)
科学(158814)
研究(149790)
基金(146892)
(128215)
国家(126803)
科学基金(108696)
社会(93749)
社会科(88331)
社会科学(88304)
基金项目(79402)
(78982)
自然(70751)
自然科(69034)
自然科学(69019)
自然科学基金(67807)
教育(66479)
(65528)
编号(63330)
资助(59223)
成果(50283)
(44768)
重点(44015)
(43155)
(41859)
课题(41086)
创新(38885)
科研(38339)
国家社会(37975)
教育部(37876)
期刊
(131357)
经济(131357)
研究(81552)
(68620)
中国(53857)
农业(46927)
学报(46778)
科学(43960)
管理(39946)
大学(36105)
学学(34225)
(33806)
教育(28909)
业经(27553)
(25776)
金融(25776)
技术(23719)
(22106)
问题(18435)
财经(18159)
经济研究(17429)
(15577)
图书(15470)
(15268)
农业经济(14827)
科技(14779)
农村(14704)
(14704)
理论(14699)
世界(14277)
共检索到415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清华  卓建伟  
本文通过对全国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的粮作经营行为分析发现,发生在2 0 0 3年夏秋之际的粮价上涨风波是一种正常价格反映,对于缓解当时农户粮作经营中要素利用效率的持续恶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农户的粮食生产与储备看,生产水平保持了原有态势,生产总量变化稳定,粮食储备也十分充足,这为政府实施分区粮食政策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农民响应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增强了信心。从某种角度看,目前实施的粮食分区政策与农村实际吻合,价格的短期变化是一种正常变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安良  马凯  史常亮  
我国农户储粮占粮食年产量的40%-50%。本文实证分析了粮价与农户存粮水平之间关系,结果显示,价格不是决定我国农民储粮行为的唯一因素。消费安全和对未来粮食价格预期共同决定着农户粮食储备的动机;尽管农户粮食储备有各种优点,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户粮食储备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粮价变动时真正能够释放到市场中的数量很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史清华  卓建伟  
 本文以江浙地区为例 ,对农户家庭的粮作经营行为及粮食储备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本区农户在粮作经营上呈现一种萎缩趋势 ,即营粮农户的比例不断下降 ,粮作种植份额也呈下降趋势。农户的这一选择完全符合农户经济理性准则 ,同时也是政策引导的一种必然结果。在这一背景下 ,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 ,粮食的民间储备已降到警戒线以下 ,农村的粮食安全保障只能依靠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来解决。但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后盾 ,本区的粮食单产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 ,正是基于粮食生产的这一特征 ,国家做出了粮作生产完全放开的决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亚运  蔡银莺  
农户是最基本的经营决策单元和粮食生产单位,其粮食生产经营行为及粮食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以湖北省典型区域农户进行的3期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近10年农户家庭粮食作物经营行为及粮食安全供应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农户层面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1)重点开发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粮作经营参与度较高,农户家庭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未出现明显的"非粮化"趋势,且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粮作经营的积极性也越高。2)农户粮作经营的绝对收益在提升,但相对效益在减弱。重点开发区粮作经营的绝对和相对效益较低,而粮食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亚运  蔡银莺  
农户是最基本的经营决策单元和粮食生产单位,其粮食生产经营行为及粮食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以湖北省典型区域农户进行的3期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近10年农户家庭粮食作物经营行为及粮食安全供应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农户层面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1)重点开发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粮作经营参与度较高,农户家庭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未出现明显的"非粮化"趋势,且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粮作经营的积极性也越高。2)农户粮作经营的绝对收益在提升,但相对效益在减弱。重点开发区粮作经营的绝对和相对效益较低,而粮食主产区粮作经营则持续保持着对于经作经营和非农经营的比较优势,但差距在缩小。且均存在着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粮作经营的比较效益越高的特征。3)重点开发区和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生产供给能力时空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重点开发区农户家庭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在降低,而粮食主产区则保持相对平稳,两区农户家庭层面粮食供给能力的差距在日益拉大,粮食主产区在区域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建议引导土地流向种田大户以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粮食主产区粮作经营政策扶持力度,在稳固粮食主产区粮作经营能力的同时,实现农户家庭粮作经营规模化和粮食供给稳定增长的有机统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鑫  王昌海  
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供应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发现土地流转对农户粮食产出和家庭收入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具体分析,相对于土地自给自足,土地转出行为使得农户粮食产出大约下降20%,家庭纯收入降低大约7%,土地转入行为使得农户粮食产出大约增加1.6倍,家庭纯收入提高大约20%。尽管土地转出行为降低了农户家庭收入,但与之相伴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户产生较高的增收作用,从而弥补了土地转出行为对农户的减收效应。总的来说,土地流转行为是拥有不同要素禀赋和生产能力的农户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所做出的市场选择的结果,应予鼓励和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邹玉友  马国巍  李帮鸿  田国双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准确而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配套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301个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交叉列表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63.12%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有一定风险认知能力,土地经营面积在3.33~13.33hm~2(50~200亩)与13.33~33.33hm~2(200~500亩)的家庭农场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33.33hm~2(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低;(2)玉米种植型家庭农场风险认知水平高于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3)年龄、是否村干部、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有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否"三品一标"认证、金融支持、农推人员技术指导和新型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对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有影响。[结论]应培养家庭农场主个人特质,鼓励支农惠农政策向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倾斜,从流程入手提高家庭农场风险防范能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红燕  史清华  
本文以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农户家庭粮食总量平衡及结构的演变。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四点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红梅  贺俊刚  
农户家庭粮食储备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户家庭粮食储备存在储量减少、短期化、浪费严重和质量及二次污染问题。本文基于对全国31个省份721个行政村调查,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数量持续下降趋势背后的原因,认为农民生活饮食结构调整、"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的粮食安全观念、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成本高、农户种粮目的变化、非农收入增多、粮食的市场保障程度提高是从自我保障的农户家庭粮食储备向市场依赖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正确定位、完善储备体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农户储粮积极性、普及粮食储备技术、实施粮食储备补贴、实施粮食储备社会保险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袁宁  刘小川  
本文基于对495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等经营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其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手段、农业生产投入、粮食储备与销售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总的看来,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更倾向于放弃耕地经营权,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粮食商品率偏低,不太注重粮食储备。因此,适度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连翠  柳同音  
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随着国家粮食补贴资金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家庭劳动时间分配很可能因此而产生调整。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嵌入粮食补贴政策的农户劳动分配决策行为模型,理论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然后基于粮食主产区安徽省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非农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非农劳动时间供给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在农业内部工资率低于非农均衡工资率的情况下,这种由粮食补贴政策诱发的农户劳动就业行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畅  侯云先  
针对多年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量连续下降的问题,以及农户群体储粮行为常表现出的"共振效应"现象,利用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存在3个进化稳定策略。2)在预期粮价与粮食产储成本满足一定关系时,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常表现出趋同性,出现"共振效应"。3)可以通过调整未来预期粮价与改变农户粮食产储成本的方式,影响农户群体的粮食储备策略,进而将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保持在可调控的合理状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武翔宇  
本文利用我国22个省43个县59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和农户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户都有储粮行为,储粮数量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大部分农户粮食消费可以自给,在过去3年的粮食储备数量基本不变,并表示在未来不会减少粮食储存。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建杰  
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研究表明:满足自家需要以及增加现金收入是农户从事粮作经营的主要动机,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较小规模粮作经营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粮作经营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较大规模的粮作经营户更易于获得规模化经营收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动力从事粮作经营;在现行粮食政策下,政策对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效应有限,因而亟需采取优化粮食政策目标、强化粮食政策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完善粮食政策传导机制等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依杭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基于小农户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特征比较发现,家庭农场更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生态自觉性与合作意识较强,且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在种粮行为逻辑方面,小农户遵循的是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逻辑,而家庭农场遵循的是以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逻辑,二者逻辑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小农户“非粮化”与家庭农场“趋粮化”两种不同意愿。因此,在破解“谁来种粮”及“如何种粮”现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实行“一刀切”或片面取舍,二者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推进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