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5)
2023(7726)
2022(6535)
2021(6142)
2020(5161)
2019(11654)
2018(11427)
2017(22087)
2016(12163)
2015(13624)
2014(13404)
2013(13283)
2012(12740)
2011(11714)
2010(12224)
2009(11302)
2008(11459)
2007(10620)
2006(9627)
2005(8526)
作者
(37822)
(32272)
(31491)
(29789)
(20208)
(15414)
(14346)
(12344)
(12184)
(11379)
(11082)
(10946)
(10305)
(10039)
(9910)
(9566)
(9528)
(9124)
(9086)
(9009)
(8143)
(7991)
(7811)
(7609)
(7251)
(7190)
(7085)
(7005)
(6577)
(6552)
学科
(52790)
经济(52720)
(45532)
(38973)
农业(30242)
管理(23668)
方法(18458)
(17837)
企业(17837)
数学(15993)
业经(15860)
数学方法(15799)
中国(13670)
(12190)
(11213)
地方(10619)
(10332)
农业经济(10166)
(9940)
贸易(9936)
(9686)
(9056)
农村(9043)
土地(8706)
(8703)
(8639)
银行(8605)
(8452)
(8441)
金融(8440)
机构
学院(181933)
大学(180501)
(76932)
经济(75504)
研究(69598)
管理(67543)
理学(58372)
(57731)
理学院(57626)
管理学(56579)
管理学院(56242)
中国(52560)
农业(44505)
科学(44134)
(38850)
(37382)
业大(37030)
研究所(34249)
中心(32097)
(31140)
(28736)
农业大学(27584)
(26058)
师范(25792)
财经(24868)
北京(24042)
(23355)
科学院(22791)
(22736)
(22470)
基金
项目(123446)
科学(96851)
研究(90061)
基金(89869)
(81048)
国家(79950)
科学基金(66075)
社会(57362)
社会科(53815)
社会科学(53797)
(48442)
基金项目(48024)
自然(42079)
自然科(41054)
自然科学(41040)
(40824)
自然科学基金(40336)
教育(39272)
编号(37210)
资助(35589)
(32310)
成果(30856)
(28135)
(28007)
重点(27985)
(25329)
课题(24624)
国家社会(24171)
(23693)
创新(23660)
期刊
(92450)
经济(92450)
(62263)
研究(51857)
农业(42369)
中国(39417)
学报(34378)
科学(31714)
大学(26129)
学学(24836)
业经(20803)
(20447)
(20090)
(19929)
金融(19929)
管理(19515)
教育(17849)
农村(13839)
(13839)
农业经济(13628)
问题(13451)
技术(12888)
世界(12859)
(12216)
经济研究(11777)
财经(11471)
业大(11040)
资源(10522)
(9914)
经济问题(9774)
共检索到278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史清华  贾生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增强。在生产要素流动中 ,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常常最为引人关注 ,而农地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 ,因其具有不可移动的固有特性以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所以在过去研究中对农地流动的关注相对较少。农地流动 ,一般地 ,被认为是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更换。在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经济发展对农地依赖程度较高 ,农地常被看作是农民的命根子 ,一般地 ,这些地区农地的流动现象相对应当较少;而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经济发展对农地依赖程度较低 ,土地收入在农民家庭中已退出主要收入行列 ,这些地区农地流动现象明显增强。农地流动深层次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史清华  贾生华  
本文以中国东部农村经济相对较发达的苏鲁浙为例,对农地流转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三省农村经济均较发达,但省际间差异非常明显,且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浙江最为发达,而山东则相对较贫。发达程度与其家庭拥有的农地规模大小正好呈相反趋势。随着农户经济非农化进程的加快,农地流转行为明显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出现一种明显淡化现象,且表现为由北向南的一种递减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地流转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由高收入户向低收入户流转,流转方式也由以转包为主的形式向其它方式过渡。影响农地流转的内生因素有:家庭人口规模、劳动者平均学龄、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以及农地的零碎化程度等。外生因素诸如省际间的文化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尹军军  余国新  
[目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土地种植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的选择性行为,也是政府主导和扶持的新型农民的政策缩影。文章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种植规模经营主体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疆棉区的1 043户小规模种植农户和683户家庭农场主的调查数据为例,对以家庭农场(种植面积2.67hm~2及以上)为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家庭耕地面积是影响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村里是否有农业合作社是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2)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是影响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结论](1)农业技术服供给机构应根据农户经营种植的耕地面积,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2)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协同基层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种植农户的认知程度。(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技术服务培育不同规模需求的优良农户。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清华  徐翠萍  
基于1986—2005年长三角15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资料,对长三角农户家庭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形成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农地流转日益加速,农地集聚正由小规模向中等规模和大规模演进,农地零碎程度随之逐步下降;而由于家庭经营类型、家庭文化类型、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等家庭因素的差异和区位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农户在农地来源结构、农地流转形式、农地流转租金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何子阳  
“在研究农村生活中而不顾及家庭,则这种研究决不是完备的;在农村的一切制度之中,家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制度。”农村社会受自然环境与经济组织的决定,农村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中心。研究农村社会,绕不开农村家庭。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柳建平  李枝芬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农户调研数据,剖析了人口生育水平变动趋势,运用泊松回归探究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原因。结果显示,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65,1997—2017年间,生育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不断缩小,生育年龄后延,种种迹象表明,生育率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少生优育成为生育的主流趋势;收入水平显著负向作用于生育率;妇女自身的素质水平、家庭负担均对生育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叠加的大背景下,本文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申云  
本文实证分析了农民收入流动水平的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收入阶层的农户家庭收入流动较强,高收入阶层农户家庭稳固其地位的能力逐渐增强,其家庭收入固化趋势较为明显。流动效应是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结构效应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流动水平是缩小差异的最大贡献者。从家庭亲属亲密程度和近邻便利程度的视角来看,"远亲"不如"近邻"的现象在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上表现明显。家庭亲属性质、亲属关系层级分别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流动性存在较强的显著影响。而近邻就业机会越高,组织程度越强,地区区位优势越好,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水平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钱忠好  
从农户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决策的基础是尽可能地利用家庭内部成员的分工优势,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是否流转土地及其家庭经营特征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结果可能是:尽管存在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但并不发生土地流转,农户经营兼业化。在当今中国,由于农户人均及户均土地资源有限、农户有着足够的农业劳动能力、农业经营有着相对较高的综合比较利益等,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农户决策的结果是:部分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农户经营兼业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印子  
农地制度在演化过程中持续强调农地的规模效益,在地权配置上偏重农地的经济功能,缺乏对农地社会功能的正面回应。华北农村“小农户家庭经营”案例显示,农地的养老功能得到增强,还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中,延展出重要的家庭发展功能。宏观上,农地对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社会稳定功能还将长期存续。在《民法典》时代,农地制度在回应社会发展中的地权诉求上存在诸多不足。未来农地制度配置应该强化有助于夯实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政策配套,优化并探索土地经营权转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间的有机衔接机制问题,为农地社会功能的维系、发展和生长提供良好的产权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利用广东省2492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和要素配置对家庭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农地和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增加会提高家庭农业收入;农地使用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而提高了农地规模对农业收入规模的正向激励,但使用权的完善也会激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农地规模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的激励效果;农地处分权通过赋予农户处置农地和劳动力的权能,分别提高和降低了农地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收入的正向激励。最后,对农地流转和劳动力配置行为的分析也发现,农地产权通过赋予主体决策自由,从而提高了转入农地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经营绩效和农业收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恒周  牛坤在  谭荣辉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降低农户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持续贫困的概率,其间接路径是通过促进农户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金融可得性在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中起到调节效应,金融可得性越高,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越大。对处于不同贫困脆弱状态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差异。上述结论对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并为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华艳  
[目的]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家庭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地节约利用水平提供一定科学参考价值。[方法]文章选择灵山县为例,采用7个行政村4个居委12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流转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流转地块规模及其地理位置特征,最后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解析了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农地转入行为和转出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大;家庭劳动力以非农业为主;户主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初中为主;距离集市较远的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比集市周边农户多。﹙2﹚流转耕地主要是破碎,偏远,较贫瘠的地块。﹙3﹚农户转出行为与外出家庭劳动力数,户主文化程度及年龄与呈正相关;地块类型及面积,位置呈也正相关。农户转入行为与农户家庭种植业,畜牧业收入比,农业机械呈正相关,与农户劳均耕地地面积,距离集市距离等因素呈负相关。[结论]目前与农户耕地流转相关最重要的是农户家庭劳动力数,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户家庭地块大小的自然特征,尤其是地块地理位置对农户流转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华艳  
[目的]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家庭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地节约利用水平提供一定科学参考价值。[方法]文章选择灵山县为例,采用7个行政村4个居委12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流转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流转地块规模及其地理位置特征,最后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解析了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农地转入行为和转出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大;家庭劳动力以非农业为主;户主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初中为主;距离集市较远的农户家庭耕地总面
[期刊] 改革  [作者] 梁虎  罗剑朝  
基于2014年、2016年对宁夏试点区平罗县的1458户田野调查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的思想,实证研究了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对收入异质性农户家庭收入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抵押贷款参与行为提高了农户户均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并促使农户家庭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并没有提高低、高收入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仅促进了中等收入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无法促进中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劳动力转移,仅对高收入农户家庭的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