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68)
2023(14787)
2022(12862)
2021(11932)
2020(9966)
2019(22877)
2018(22748)
2017(44110)
2016(23885)
2015(26491)
2014(26227)
2013(26292)
2012(24426)
2011(21808)
2010(21975)
2009(20071)
2008(19433)
2007(17225)
2006(15164)
2005(13103)
作者
(68866)
(57868)
(56898)
(54457)
(36479)
(27711)
(25742)
(22584)
(21872)
(20389)
(19769)
(19391)
(18054)
(18004)
(17600)
(17591)
(17228)
(16848)
(16449)
(16224)
(14374)
(14128)
(14009)
(13159)
(12995)
(12755)
(12722)
(12668)
(11646)
(11431)
学科
(101232)
经济(101123)
(70552)
管理(62560)
(51505)
(48267)
企业(48267)
方法(45068)
数学(39978)
数学方法(39616)
农业(34261)
业经(26021)
中国(25429)
(23663)
地方(22677)
(21305)
(19026)
(17570)
贸易(17561)
(17041)
技术(14730)
环境(14651)
(14422)
(14268)
银行(14215)
(14086)
财务(14027)
财务管理(13992)
理论(13876)
(13777)
机构
学院(337677)
大学(336034)
(136907)
管理(135395)
经济(134059)
理学(118358)
理学院(117097)
管理学(115186)
管理学院(114583)
研究(113007)
中国(85036)
(73673)
科学(70893)
(70392)
(59922)
业大(57932)
农业(56387)
(56383)
中心(52930)
研究所(51487)
(49849)
财经(48301)
(44407)
(44175)
师范(44005)
北京(43730)
(40602)
经济学(40184)
(39878)
经济管理(37661)
基金
项目(237190)
科学(186377)
研究(173828)
基金(172329)
(150046)
国家(148753)
科学基金(127943)
社会(110073)
社会科(104002)
社会科学(103973)
(94067)
基金项目(92381)
自然(82894)
自然科(80904)
自然科学(80882)
自然科学基金(79443)
教育(78075)
(77326)
编号(71535)
资助(70205)
成果(56868)
重点(52778)
(52503)
(51423)
(48525)
课题(48043)
创新(45269)
科研(45127)
国家社会(45121)
教育部(44618)
期刊
(152084)
经济(152084)
研究(96998)
(74901)
中国(63398)
学报(57325)
科学(51909)
农业(50989)
大学(44243)
管理(43975)
(42620)
学学(42027)
教育(33419)
(31555)
金融(31555)
业经(30647)
技术(27453)
(23628)
财经(22815)
经济研究(22094)
问题(21124)
(19292)
(18329)
理论(16857)
科技(16784)
图书(16431)
业大(16354)
技术经济(16329)
资源(15785)
实践(15500)
共检索到489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丹丹  周宏  
本文从农户分化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农户分化与种植业结构变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2004—2011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追踪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非农市场的发展,在劳动力边际收益差异下,农户逐步出现了两极分化;(2)由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农户之间种植业结构变动趋于纯农户流入更多的土地,非农收入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流出土地;(3)农户内部种植业结构变动受地形及年末耕地面积影响,地形越平缓、年末耕地面积多的纯农户越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相反则越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随着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东   陈景帅   冯晓龙   赵启然   司伟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然而,尚未有研究提供气候变化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本文使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2020年的农户数据,系统考察气候变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均会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提高整体上增加了农地转出概率和规模、减少了农地转入概率和规模。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利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促使小农户增加农地转出、减少农地转入,但规模农户并不倾向于转出农地,反而会通过增加农地转入面积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会促使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但对纯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较小。据此,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气候变化对农户农地经营决策调整的影响,优化农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不同类型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秋纯   李谷成  
农户兼业化是农民分化的重要特征,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探讨农户兼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评估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和控制函数法实证分析两者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兼业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采用;农户兼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相较于专业性农户和自有机械农户而言,兼业农户和外购机械服务的农户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由此认为: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引导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正确认识农户兼业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减轻农户兼业可能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秋纯   李谷成  
农户兼业化是农民分化的重要特征,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探讨农户兼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评估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和控制函数法实证分析两者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兼业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采用;农户兼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相较于专业性农户和自有机械农户而言,兼业农户和外购机械服务的农户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由此认为: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引导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正确认识农户兼业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减轻农户兼业可能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莉  苏祯  
本文使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了1995—2008年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与粮价的相关性,并利用2006—2008年的农户面板数据构建农户种粮面积的供给反应模型,测算当前农户种粮面积的价格弹性。研究发现:从历史变化来看,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变化与粮价波动相关,同时不同地区相关程度存在差异;当前农户种粮自价格弹性并不大。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政策措施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云华  彭超  张琛  
本文采用2003~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数据,构建相关随机效应模型(Correlated Random Effect)尽可能降低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一步法的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氮元素施用对农户家庭层面"加总"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清理数据的过程中,本文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可能存在的面板数据衔接偏误问题进行纠正,进一步检验了计量分析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过程中氮元素施用过量,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氮元素施用对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存在着异质性,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但对不同区域农户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适当降低氮元素施用量的政策建议,即为农户施肥提供技术指导,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化和有机肥替代行动,健全化肥相关管理条例与科学施用的指导办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炜  
包产到户使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经营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适度规模逐步完善,给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本文利用2011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水稻调研数据,选取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多元化经营背景下家庭农场水稻生产效率。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会导致其水稻生产效率的损失;同时,随着家庭农场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技术支持水平的提升亦能促进水稻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针对家庭农场这一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炜  
"包产到户"使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经营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适度规模逐步完善,给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本文利用2011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水稻调研数据,选取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多元化经营背景下家庭农场水稻生产效率。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会导致其水稻生产效率的损失;同时,随着家庭农场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技术支持水平的提升亦能促进水稻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针对家庭农场这一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力求为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现代化研究和实践提供新思路,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中华  
在农村微观经济活动中,农户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户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向。1991年度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5066个农户的连续观察表明,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增长较快,这种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发展;种植业生产不景气,粮食产量下降;支持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总量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投入的增加,而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农户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严重障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合林   张锟   江求川  
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力流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劳动力流动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这主要来源于土地过度配置时农户劳动力流动,而土地配置不足时这一效应消失。机制检验证实,劳动力流动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机制,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但未发现资本回流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应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加快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雨河  武拉平  
文章基于河北省固定观察点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粮食的供给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上期出售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非常显著,玉米价格弹性比小麦更大、更敏感,长期价格弹性相比短期会有所增加。从其他影响显著的变量来看,农户种植习惯(粮食上期种植面积)对作物种植决策影响非常显著,农户的种植决策还会受到粮食投入成本、自有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收入的影响,这些变量说明农户在粮食种植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既受种植习惯和投入成本影响,又有对资源禀赋和比较收益的考虑,农户的生产行为并不是完全盲从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农户家庭收入对粮食收入的依赖性也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稳定粮食价格、提高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雨河  武拉平  
文章基于河北省固定观察点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粮食的供给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上期出售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非常显著,玉米价格弹性比小麦更大、更敏感,长期价格弹性相比短期会有所增加。从其他影响显著的变量来看,农户种植习惯(粮食上期种植面积)对作物种植决策影响非常显著,农户的种植决策还会受到粮食投入成本、自有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收入的影响,这些变量说明农户在粮食种植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既受种植习惯和投入成本影响,又有对资源禀赋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锋   童婷   李谷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锋   童婷   李谷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Jin Yanhong  
本文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户收入水平、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滞后于城镇居民,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性收入,而资产性收入的比例较低。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既有产业差异、区域分割、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因素,也有农户人力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投入、金融资产与社会资本拥有、农户家庭特征等微观因素。金融资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全面性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社会资本及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结构性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