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3)
2023(17489)
2022(14311)
2021(12956)
2020(10875)
2019(24359)
2018(24108)
2017(46014)
2016(25276)
2015(27881)
2014(27620)
2013(27489)
2012(25034)
2011(22483)
2010(22710)
2009(21602)
2008(21793)
2007(20025)
2006(17846)
2005(16017)
作者
(76047)
(64019)
(63805)
(60403)
(40253)
(30742)
(28722)
(25050)
(23931)
(22680)
(21739)
(21082)
(20234)
(20155)
(19851)
(19582)
(19541)
(18753)
(18459)
(18405)
(16270)
(15548)
(15477)
(14615)
(14539)
(14326)
(14225)
(14127)
(12922)
(12913)
学科
(109521)
经济(109393)
(98996)
管理(83091)
(80529)
企业(80529)
(51350)
方法(46849)
数学(37705)
数学方法(37434)
业经(35590)
农业(33977)
(32421)
中国(27633)
(22548)
财务(22523)
财务管理(22486)
(22054)
企业财务(21334)
(20938)
地方(20886)
环境(20809)
(20640)
贸易(20633)
(20094)
技术(19544)
(19067)
(18634)
(17758)
理论(16786)
机构
学院(374041)
大学(366842)
(155445)
经济(152512)
管理(145527)
理学(125809)
理学院(124505)
研究(122939)
管理学(122602)
管理学院(121945)
中国(95868)
(83597)
科学(78009)
(76018)
(70194)
农业(64838)
(63609)
业大(63298)
研究所(57921)
(57848)
中心(57776)
财经(56363)
(51193)
经济学(47242)
北京(46710)
(45370)
(45318)
师范(44759)
(43199)
经济学院(43126)
基金
项目(250670)
科学(197175)
基金(183049)
研究(178669)
(161541)
国家(160050)
科学基金(136849)
社会(116762)
社会科(110438)
社会科学(110402)
(100056)
基金项目(98085)
自然(88682)
自然科(86566)
自然科学(86536)
自然科学基金(85045)
(82754)
教育(78775)
资助(72273)
编号(71086)
重点(56223)
成果(55515)
(55371)
(54480)
(54259)
(51440)
创新(50179)
国家社会(48893)
科研(48425)
课题(47765)
期刊
(178572)
经济(178572)
研究(100396)
(83179)
中国(69102)
学报(64560)
科学(58650)
(56281)
农业(55820)
管理(52386)
大学(48243)
学学(46478)
业经(36137)
(35603)
金融(35603)
技术(30055)
(29625)
财经(27855)
教育(27243)
经济研究(26560)
问题(24781)
(24009)
(21256)
技术经济(20179)
世界(18322)
商业(18124)
资源(17797)
科技(17688)
现代(17289)
业大(17234)
共检索到546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肃昌  范国华  
从狭义的农户兼业化出发,基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视角就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通过以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建立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在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中,土地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表现出来;最后,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当前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俊东  吕军  尹伟峰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影响到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内的650个农户为有效样本,分析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其五种表现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劳动力投入行为中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常住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对生活垃圾污染分别有显著正、负面影响;②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③经营规模越大,农业面源污染越严重,而对其它四类表现形式影响不显著;④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为提高产量而会造成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质污染;⑤农户经营组织行为中,有机肥施用行为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这些未...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莹  欧阳曦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绿色债券政策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基于2010—2020年我国部分省份的面板样本数据,以绿色债券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绿色债券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债券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水平。通过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绿色债券政策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科技创新均对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产生促进作用,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则产生约束作用,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生态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大绿色债券政策创新,稳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户的生态收益,持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婧轩  陈美球  邝佛缘  王立国  
日益突出的面源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的行为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至关重要,而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是农户生产行为的主要潜意识支配因素。探究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的政策制定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利用江西省2 06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总体水平较高。(2)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均对农户的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有显著影响。其中,在农户基本特征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农户性别、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种植农产品用途的影响程度最深。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肃昌  范国华  
为检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8—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就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具体影响路径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农业要素投入在该影响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劳动和土地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为正,资本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为负;城乡二元结构对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从而弱化了劳动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和资本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强化了土地要素投入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宇会  尚杰  于法稳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36个行政村农户为调研对象,以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群众参与生态管理活动意愿为调研内容,分析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生态管理的态度、意愿,并在调研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海军  李钢  沈连峰  
通过对河南省9个县(市)中9个乡(镇)的非沼气户和沼气户土壤、地表径流和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定量对比分析了户用沼气池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结果显示,沼气户土壤中的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要高于非沼气户,且"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户土壤中4种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三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户地表径流中的COD、NH3-N、TP浓度均低于非沼气户;沼气户室内空气中的CO、SO2、NH3、PM10浓度均低于非沼气户,且室内空气中的4项污染物浓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这说明户用沼气池建设对于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雪阳  吕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超量排污,使农村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已危害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文章运用博弈论,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背景下,分析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策略与决策,以及最终导致的结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缺位、公众漠视、企业超量排污的不利局面。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韵  
[目的]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引发的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强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居住地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陕西省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矩阵模型,研究影响陕西省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的农民因素、生产活动和政府因素3个层次,包括周边乡镇企业废物排放、农用投入品的使用、畜禽养殖业废物排放、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家庭纯收入、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环保意识、政府监管力度、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相关政策法规等10个因素所占权重,得到不同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乡镇企业废物排放、农用投入品的使用、农村人均家庭纯收入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影响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且重要性排序为乡镇企业废物排放>农用投入品的使用>农村人均家庭纯收入>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结论]加强乡镇企业废物排放管理和农用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审查,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均家庭村收入,是目前改善农村居住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这也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学萍  何劲  陶建平  
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构建了一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汉川市2007~2009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实际测评。评价结果表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汉川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的波动;法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要改善汉川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实行"金融法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和征信制度建设,增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使"信用"商品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红根  黄贤金  
以鄱阳湖区为例,通过实验方法,实证分析环境教育对农户湿地生态补偿接受意愿(WTA)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环境教育能有效降低农户湿地生态补偿接受意愿水平。通过控制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变量,并运用IV-Probit解决内生性变量问题后,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环境教育的农户以及湿地功能认知程度越高、先前湿地生态补偿接受水平越高和已婚农户,其WTA减少的可能性越大;湿地保护态度越强、家庭总人数越多、耕地面积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其WTA减少的可能性越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傅素英  张俊飚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作者在分析我国农业水土资源要素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中资源要素流动的分析,着重从虚拟水、农产品净贸易实际耕地占用量、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农业技术对外转移竞争策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颖  宋维明  
林权改革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林权改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选择江西遂川,福建三明、永安,辽宁清原,北京怀柔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维量表分析。结果表明:林权改革对森林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尤其林权改革中农民(林农)对林业的投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影响显著。同时,不同地区的林权改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发现,农民对林权改革的态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性别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影响。本文认为,林权改革涉及面广,并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应该开展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和林权改革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俊东  吕军  刘杨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2)农户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归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五类,且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这五类问题的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