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59)
- 2023(17320)
- 2022(14925)
- 2021(13924)
- 2020(11649)
- 2019(26659)
- 2018(26340)
- 2017(50801)
- 2016(27099)
- 2015(30403)
- 2014(30408)
- 2013(29991)
- 2012(27310)
- 2011(24571)
- 2010(24499)
- 2009(22551)
- 2008(21683)
- 2007(19042)
- 2006(16725)
- 2005(14163)
- 学科
- 济(114958)
- 经济(114843)
- 业(78906)
- 管理(74545)
- 企(56509)
- 企业(56509)
- 农(52240)
- 方法(51894)
- 数学(46130)
- 数学方法(45429)
- 农业(35048)
- 财(28474)
- 业经(28046)
- 中国(27778)
- 地方(26960)
- 学(22805)
- 制(20139)
- 贸(19002)
- 贸易(18993)
- 易(18412)
- 理论(17215)
- 环境(17178)
- 技术(16741)
- 银(16272)
- 银行(16234)
- 务(16143)
- 和(16121)
- 财务(16063)
- 财务管理(16025)
- 发(15786)
- 机构
- 学院(383594)
- 大学(380069)
- 管理(154316)
- 济(152506)
- 经济(149247)
- 理学(134993)
- 理学院(133572)
- 管理学(130832)
- 管理学院(130151)
- 研究(124273)
- 中国(95506)
- 京(79179)
- 科学(79051)
- 农(77679)
- 财(66738)
- 业大(63295)
- 所(61384)
- 农业(59516)
- 中心(59393)
- 研究所(56175)
- 江(55952)
- 财经(53990)
- 范(50398)
- 师范(49886)
- 经(49402)
- 北京(49093)
- 州(45434)
- 院(45092)
- 经济学(45073)
- 经济管理(41991)
- 基金
- 项目(272665)
- 科学(214759)
- 研究(198630)
- 基金(198138)
- 家(172826)
- 国家(171369)
- 科学基金(147984)
- 社会(125418)
- 社会科(118536)
- 社会科学(118503)
- 省(107296)
- 基金项目(105450)
- 自然(96831)
- 自然科(94469)
- 自然科学(94445)
- 自然科学基金(92681)
- 教育(90666)
- 划(89163)
- 编号(81732)
- 资助(81165)
- 成果(64385)
- 重点(60707)
- 部(59571)
- 发(58637)
- 创(56099)
- 课题(55130)
- 创新(52347)
- 科研(52123)
- 国家社会(51782)
- 大学(50911)
- 期刊
- 济(164097)
- 经济(164097)
- 研究(106242)
- 农(77574)
- 中国(69309)
- 学报(61726)
- 科学(56866)
- 农业(52433)
- 管理(52384)
- 财(48887)
- 大学(47845)
- 学学(45552)
- 教育(38426)
- 融(36473)
- 金融(36473)
- 技术(34948)
- 业经(32552)
- 财经(24894)
- 业(24338)
- 经济研究(24019)
- 问题(22703)
- 经(21089)
- 版(20263)
- 科技(18664)
- 资源(18653)
- 图书(18543)
- 技术经济(18449)
- 统计(18227)
- 理论(17899)
- 业大(17284)
共检索到548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吴依含 张兵
整村评级授信是中国农户信用贷款推广的主要模式,考察其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本文论述了农户信用贷款推广对信贷供需双方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其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典型试验区102个县域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信用贷款推广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通过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农户信用贷款推广能够抑制村庄资金外流,从而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在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和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县域,农户信用贷款推广的效果较强。本研究为银行以整村评级授信的方式推广农户信用贷款、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本健 罗玲 王蕾
农村信用社一度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垄断供给者”,其商业化改革能否真正有效地惠及农民并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2010-2019年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产生正U型影响,即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在初期会缩小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改革5~6年后开始扩大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会使县域内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金融支农力度在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邻近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影响,且在东部地区该影响更大;农信系统发展规模扩大、法人持股比例适度提高、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均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宁 羊泽寅 喻晓芬 刘丹
本文立足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基本制度,论述了信用评级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制度安排的影响差异。同时,以试验区开展村庄逐户评级为契机,基于湖南省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用评级对村庄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低收入户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相较于高收入农户,信用评级对提高低收入农户信贷需求及可获性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制度安排方面,在村两委参与程度较高,以及评定等级绑定利率优惠的制度安排下,信用评级的效果增强。基于此,本文认为,应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评级,重视村两委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中的积极作用,并考虑将评定等级绑定利率优惠,以实现农村金融的“普”与“惠”,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冯颖 丘建玲
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扶持三亚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缺乏风险保险机制、操作成本高、“信用环境”较差等制约小额浓贷推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亚地区小额农贷的调查,提出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指导、国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及人行和银监部门加大监督力度的建议。
关键词:
农信社 小额贷款 调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阳 王守峰 李勋来
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体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05—2018年285个地级以及上城市的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值,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可靠。第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缩小了中西部城市、南方城市、大中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其他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第三,网络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互联网用户规模效应和数字普惠金融效应传导机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继续贯彻"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示范城市的带头作用,通过增加互联网用户规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景富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 ,认为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创新 ,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调整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农户信用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小额信贷属于新推广的金融服务 ,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业务风险缺乏有效规避手段等。就此 ,文章认为应该从信用评定、贷后管理和审慎推进三方面加强管理 ,以实现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最小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当前,作为我国金融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重要举措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 1608亿元,同比多增加 448亿元,增长 13.4%;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95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增幅达112.5%。全国已有90%的农信社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这一喜人现象说明农户小额信贷受到了农民、农信社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矛盾,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要,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伟民 钟绍丞 刘云
赣州市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进度较快,到5月末,全市268个农村信用社(除联社、城区社)全部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共对全市98%的农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已发放农户贷款证38万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4万户,分别占需要贷款农户数的95%和85%;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936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倍。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呈现出三种良好发展势头:1、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5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总额达到196015万元,比年初增加47723万元,同比多增76.6%,占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新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家才
本文以湖北省随州市个案为例,力图通过对小额农贷的地位、作用、成本、收益和经营规模的研究,探寻出小额农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小额农贷推广到何种程度,才能使农信社既能获得自身效益,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探讨出小额农贷业务如何创新,才能适合已变化了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小额农贷 效益 发展 创新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黄晓东 俞勇
布吉尼翁指数是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种指标。本文利用布吉尼翁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2014—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并与涉农贷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涉农贷款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趋于下降,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此基础上,利用31个省份2014—2020年数据对布吉尼翁指数和涉农贷款指标进行了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分析,并印证了上述观点,表明涉农资金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但农村金融约束、涉农资金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在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涉农贷款 收入差距 布吉尼翁指数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梁洁莹 刘小勇 张展培
以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9年中国950个县(市、旗)的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金融改革的创业促进效应、非农就业效应和技术创新驱动效应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单城布局以及设立金融普惠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区更为显著。因此,建议因地制宜建设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加强地区之间的政策互通和经验共享,实现良性合作和竞争,协同推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永友 王超
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解决乡镇财政困难,中国在垂直不平衡的财政体制下选择了"乡财县管"改革,那么这一改革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吗?本文基于安徽省"乡财县管"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在分析其集权特征基础上,识别了"乡财县管"这一集权式财政支出改革的影响。研究发现,"乡财县管"改革通过赋予县级政府统筹全县乡镇财政资源权力,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乡财县管"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通过农村道路、电力两类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和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村科技服务三类公共服务的显著提高,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增收能力,使农村居民收入和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在"乡财县管"改革后获得显著增加。而农村两类基础设施改善和三类公共服务提高,源于县级政府利用了"乡财县管"改革赋予的权力对乡镇财政做出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支出安排。本文在两个方面扩展了现有"分权—集权"的相关研究:一是本文对"乡财县管"这一集权式改革激励效应的识别不是针对乡镇政府,而是改革实施者—县级政府;二是本文将集权视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自主权的一种干预,识别"乡财县管"这种干预方式形成的集权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俊凤 于美琳
考虑约束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定价的两个因素,即农户个体合理性和农民合作社最大可接受的贷款风险损失比,进而利用农户信用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分析因素差异影响下的贷款利率变化,并结合外部环境对利率的限制进行合理贷款利率的制定。以此改善贷款利率不合理引起农户逆向选择的现状,促进农户进行自发性创收项目,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俊凤 于美琳
考虑约束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定价的两个因素,即农户个体合理性和农民合作社最大可接受的贷款风险损失比,进而利用农户信用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分析因素差异影响下的贷款利率变化,并结合外部环境对利率的限制进行合理贷款利率的制定。以此改善贷款利率不合理引起农户逆向选择的现状,促进农户进行自发性创收项目,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振华 宋革 赵洪亮
[目的]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权制度改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自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行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有文献当中,很少有针对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因此文章聚焦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法]该文采用中国2012—2018年县域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县域2012—2018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2015年《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的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处理效应模型,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1)在试点地区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政策有利于提升县域农业效率,政策的实施使试点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3.50%;(2)虽然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县域农业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长期效果并不显著;(3)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会通过促进农户资金投入来使县域农业效率提升,但不会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来使县域农业效率提升。[结论]在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需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优化政策设计,确保政策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农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强政策实施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有效执行,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各地农业发展需求;考虑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调控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