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4)
2023(9107)
2022(7536)
2021(6932)
2020(5798)
2019(12556)
2018(12339)
2017(24423)
2016(12950)
2015(14064)
2014(13659)
2013(13664)
2012(12389)
2011(11067)
2010(11067)
2009(10401)
2008(9984)
2007(8975)
2006(7957)
2005(6737)
作者
(38135)
(32813)
(31988)
(30152)
(19841)
(15558)
(14278)
(12719)
(12196)
(11247)
(11073)
(10460)
(9975)
(9891)
(9864)
(9833)
(9676)
(9397)
(9292)
(8886)
(8209)
(7998)
(7764)
(7395)
(7369)
(7287)
(7257)
(6851)
(6605)
(6518)
学科
(58252)
经济(58195)
(49356)
(45387)
管理(34175)
农业(30123)
(27854)
企业(27854)
方法(21231)
数学(19110)
数学方法(19016)
业经(18959)
中国(13438)
地方(12619)
(11978)
贸易(11975)
(11735)
产业(11455)
(10869)
(10498)
技术(10452)
农业经济(10201)
(9710)
(9176)
(9040)
农村(9034)
(8425)
银行(8393)
环境(8091)
(8068)
机构
学院(187041)
大学(179807)
(83972)
经济(82746)
管理(76289)
理学(67502)
理学院(66917)
管理学(66028)
管理学院(65730)
研究(61178)
(58776)
中国(49068)
农业(45546)
业大(39238)
科学(38730)
(35685)
(31316)
(31043)
中心(30250)
研究所(28592)
农业大学(28401)
(27362)
财经(25861)
经济管理(24746)
经济学(24656)
(23658)
(23170)
经济学院(22661)
(21414)
(21343)
基金
项目(133958)
科学(106097)
基金(99098)
研究(94636)
(87883)
国家(87066)
科学基金(74657)
社会(63906)
社会科(60440)
社会科学(60426)
(54640)
基金项目(53562)
自然(48043)
自然科(46972)
自然科学(46959)
自然科学基金(46170)
(43993)
教育(39446)
资助(38111)
编号(37798)
(33517)
(31216)
重点(29148)
(29082)
(29009)
(27966)
成果(27170)
国家社会(27120)
创新(27060)
科研(25480)
期刊
(92858)
经济(92858)
(63037)
研究(46621)
农业(42128)
学报(33422)
中国(33365)
科学(30394)
大学(25423)
学学(24933)
业经(24350)
(23025)
金融(23025)
管理(21943)
(20625)
(19822)
问题(14168)
农村(14145)
(14145)
技术(13950)
农业经济(13680)
经济研究(13178)
财经(11753)
(11476)
世界(10975)
业大(10782)
经济问题(10412)
(10118)
商业(10099)
科技(9957)
共检索到263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祝国平  郭连强  李新光  
本文基于吉林省8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二元选择模型和归并回归模型分析农户产业链参与行为对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产业链对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机制在于农户订单生产和技术水平提升能够促进信贷获得。考虑到中国农户的异质性,按农户的耕地面积将农户分为规模大户和传统小户,分析结果显示,规模大户参与产业链行为对其信贷规模无显著影响,而传统小户参与产业链行为对其信贷规模有显著正向作用。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强化产业链对小农户的吸纳作用,优化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应成为政策选择上的重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龙耀  杨军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农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不一定能够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只有那些经营项目盈利能力较高和拥有足够非农收入的农户能够获得信贷条件改进,农地抵押不应亦不能成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必由之路。最后我们提出未来推进我国农地抵押制度和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红宇  王嫒名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2018年三期数据,运用条件混合回归,从信贷可获得性视角考察数字技术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减缓农户多维贫困,采纳数字技术农户的贫困降低了23%,缓解信贷约束是数字技术减贫的重要机制,且突出表现在正规信贷部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减贫存在"精英俘获"现象,减贫红利没有被全体农户公平共享。基于贫困维度分解发现,虽然数字技术能减缓绝对收入、生活条件、医疗、教育维度的贫困,但经由信贷可获得性的减贫效应仅体现在绝对收入维度,农户信贷需求仍以满足消费性信贷为主。因此,在激发"互联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要考虑数字红利公平共享和农户多元信贷需求等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自强  樊俊颖  
降低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分析我国农户正规信贷获得与金融素养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在需求层面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3.1%的农户受到需求层面的信贷约束,且在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房屋购建和汽车购置用途上潜在正规信贷需求向有效正规信贷需求的转化较低,分别为47.3%、56.0%、36.1%和52.6%,而有效正规信贷需求向正规信贷获得的转化较高,分别为70.0%、78.6%、74.2%和90.0%。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其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降低农户因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对贷款存在认知偏差而产生潜在正规信贷需求的概率,同时可以促进农户将潜在正规信贷需求转化为有效正规信贷需求,进而降低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据此,提出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发挥农户社会资本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切实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昌云  钟腾  郑华懋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如何影响农户的信贷获得。利用1999—2009年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本文从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机构行为等多个角度刻画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发现金融市场化显著降低了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获得。从不同的贷款用途看,金融市场化主要降低了生产贷款中的农业生产贷款,对生活贷款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从产业发展的视角进行剖析,发现金融市场化对农户正规信贷的抑制程度受产业投资机会的影响。农户所在地区的农业投资机会越大,正规贷款受抑制程度越低;反之工业投资机会越大,正规贷款受抑制程度越高,说明金融市场化对农户信贷的抑制来源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资金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龙耀  徐曼曼  刘俊杰  
理论上讲,信贷是农户受到灾害冲击之后的主要事后管理策略之一。然而,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策略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自然灾害冲击下的农户正规信贷策略。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较高,但是自然灾害短期冲击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来看,相比于较少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农户,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与信贷规模均无显著差异,正规信贷不能成为灾害频发区农户的有效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家庭预防性储蓄作为重要的事前风险管理策略降低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非正规信贷和商业性保险能与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而来自于私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时的作用有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雨柯  符刚  
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扶贫济困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党中央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是推动城镇发展的支柱,也是不断帮助农村建设、农业开发以及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兴文县农信社的2014年度小额信贷获得农户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同时利用离散变量二元probit模型,对申请农户的基本信息中影响可获得性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农户的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长期在外打工人数、资产总值、社会评价和行为信用记录等对于小额信贷的获得具有影响。因此,拓展农信社小额贷款交易范围、改善地区信贷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实现农户贷款方式多样化是促进地区小额信贷环境改善和推动农村区域发展重要方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汉溪  邓启明  丁联  
利用317份浙江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了影响农户是否获得贷款(贷款意愿)的因素。发现城郊农户更倾向于贷款;年龄越大,农户越不倾向于贷款;农业收入越多,越倾向于贷款;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更倾向于贷款。从影响程度看,农业收入对农户是否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于年龄的影响。性别,教育年限,是否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学生人数,总收入,总面积,主要收入来源是否为农业等变量系数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雨  宋全云  尹志超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从信贷需求结构和信贷渠道偏好的角度对中国农户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同时,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的原因有:1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正规信贷需求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因而,金融知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月书  王雨露  彭媛媛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对缓解规模农户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合约理论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对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并基于江苏省668户规模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贷交易成本高会降低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规模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其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合约实施机制不完善所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其信贷可得性。与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产业链组织相比,规模农户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更有助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提高信贷可得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坤   赵虹慧  
基于四川省12个水果重点建设乡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线上社会资本对参与农业产业链农户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线上社会资本对链上农户的融资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弱关系”桥接型社会资本相比“强关系”粘连型,其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同时,线上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影响数字信用来显著增强农户的融资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强关系”,“弱关系”桥接型线上社会资本对于有村干部参与管理且种植规模较小的链上农户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应增强农户获得线上社会资本的能力,促进村干部参与农业产业链村级服务站的管理,建设和完善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有效提升农户的产业链融资绩效。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谭燕芝  胡万俊  罗午阳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了农户获得贷款证的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评估贷款证的获得与否对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贷款证的农户信贷约束强度将显著降低43.8%,而拥有贷款证使农户在生产活动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降低程度大于消费活动。在进一步评估获取贷款证对不同生产消费活动信贷约束的缓解效果时发现,获得贷款证对农户农业生产、做小生意、办企业、建房、上学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但对农户婚丧、看病的信贷约束并无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谭燕芝  胡万俊  罗午阳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了农户获得贷款证的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评估贷款证的获得与否对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贷款证的农户信贷约束强度将显著降低43.8%,而拥有贷款证使农户在生产活动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降低程度大于消费活动。在进一步评估获取贷款证对不同生产消费活动信贷约束的缓解效果时发现,获得贷款证对农户农业生产、做小生意、办企业、建房、上学方面的信贷约束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但对农户婚丧、看病的信贷约束并无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弘  章元  
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被认为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那么在中国农村的农户层面上,这一问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农户调查并获得了农户信贷行为的相关信息,回答了“什么样的家庭申请了贷款、什么样的家庭获得了贷款、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对贷款难易程度的评价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中国农户信贷市场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本文对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金融扶贫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瑜  
电商参与主体的经济获得感是评估电商发展普惠性的重要方面。本文使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暑期调查数据中6242户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法评估了电商参与对农户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并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了分组比较。具体地,"本户在村中收入水平的自评"用以度量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预期2018年家庭收入比2017年增(减)百分比"用以度量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结果表明,电商参与对样本农户横向现实和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但分组比较结论有所不同:在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方面,电商参与对贫困户的提升效应更大;而在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方面,电商参与对贫困户的提升效应则几近于无。由此反思,电商扶贫或同样面临扶贫进程中强外部政策性、弱内生动力性的普遍矛盾,贫困户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的可持续性及其质量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而如何破解贫困户的发展预期困境以提升其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则是包括电商扶贫在内的各类扶贫措施所需面对的普遍而关键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