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1)
2023(11494)
2022(9177)
2021(8486)
2020(7034)
2019(15615)
2018(15701)
2017(30034)
2016(16865)
2015(18825)
2014(18911)
2013(18140)
2012(16702)
2011(15059)
2010(15409)
2009(14789)
2008(14798)
2007(13821)
2006(12566)
2005(11674)
作者
(47797)
(40781)
(39983)
(38331)
(25458)
(19401)
(18007)
(15813)
(15398)
(14410)
(14005)
(13548)
(13032)
(12868)
(12845)
(12260)
(11969)
(11940)
(11612)
(11602)
(10281)
(10093)
(9814)
(9359)
(9264)
(9195)
(9058)
(8902)
(8271)
(8101)
学科
(66468)
经济(66362)
(55362)
管理(50424)
(46407)
(34944)
企业(34944)
农业(30785)
业经(21453)
方法(21233)
(20862)
中国(20093)
(19839)
数学(17757)
数学方法(17489)
(14870)
地方(14311)
(13297)
(12693)
(11761)
银行(11736)
(11418)
(11231)
体制(10964)
(10809)
(10807)
金融(10805)
贸易(10801)
(10558)
发展(10507)
机构
学院(238932)
大学(235890)
(99004)
经济(96901)
管理(88642)
研究(83118)
理学(75657)
理学院(74872)
管理学(73551)
管理学院(73141)
中国(66048)
(59211)
科学(50190)
(50024)
(49378)
农业(45214)
(42648)
业大(41072)
中心(39361)
(38759)
研究所(37959)
财经(37015)
(33546)
(30855)
北京(30803)
师范(30553)
(29980)
经济学(29690)
(29073)
(28982)
基金
项目(154953)
科学(122196)
研究(115926)
基金(112435)
(97992)
国家(97062)
科学基金(82810)
社会(74981)
社会科(70606)
社会科学(70590)
(61355)
基金项目(59313)
教育(51802)
自然(51336)
(50302)
自然科(50085)
自然科学(50074)
自然科学基金(49186)
编号(48079)
资助(44393)
成果(39936)
(34868)
重点(34797)
(34771)
(34202)
课题(32948)
(32841)
(31768)
国家社会(31463)
(30577)
期刊
(122290)
经济(122290)
研究(72397)
(63438)
中国(57471)
农业(42577)
学报(39690)
(39510)
科学(36696)
大学(31530)
管理(31433)
学学(29999)
(26854)
金融(26854)
教育(25819)
业经(24584)
(20635)
技术(19712)
财经(18882)
问题(17245)
经济研究(16731)
(16187)
农村(14911)
(14911)
(14522)
农业经济(14275)
世界(13703)
经济问题(11796)
业大(11571)
技术经济(11215)
共检索到377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殿伟  赵黎明  
由于财政分权和税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用函数发生偏离。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和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地方政府受现实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而滥占耕地,导致地方政府目标激励的偏差。因此,中央政府要将农地非农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具体措施:一是合理安排土地产权制度,公平对待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把征地范围严格界定在公益性用地之内,同时加大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农地非农化完全遵循市场的供求变化;三是大幅度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殿伟  赵黎明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用土地非农化问题,是现阶段中国转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财政分权和税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用函数发生偏离。同时土地产权不清晰和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地方政府受现实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而滥占耕地,导致地方政府目标激励的偏差。本文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的进程中的激励和相应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金晶  张兵  
转轨时期的经济特性与分权制下的政府间利益冲突、共同作用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政府行为,决定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间博弈的普遍存在。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治理结构,从行为目标激励、行为方式激励、行为关系激励的角度,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政府间关系进行制度重构,有助于调节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政府间关系的不适因素,实现农地资源非农转化的优化配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凤  吕赞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农地非农化时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因市场交易而发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和矛盾,形成了各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博弈,其中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关系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以剖析二者的关系,并从博弈角度提出制约地方政府违规行为的策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曲福田  冯淑怡  诸培新  陈志刚  
本文在考察中国农地非农化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市场结构及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扭曲是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原因。形成这种土地市场结构的深层原因则是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运用苏南G市的数据对土地市场发育、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体制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定祥  
在农地非农化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配置手段,但它们都存在失灵,只有引入民主议会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我国要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需要清除农地产权不明晰、政府垄断、宏观监控机制僵化等障碍,建立起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飞  孔伟  
农地过度非农化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政府无疑是造成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重要主体。本文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具有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实途径。因此,要遏止农地过度非农化,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削弱地方政府促使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割断它的现实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学辉  王如渊  
研究目的: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治性任务的完成程度、地方政府行为4者间的关系及农地非农化的均衡过程。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均衡状态下,农民应得的增值收益并不能充分实现,土地市场存在着效率损失,中央政府的政治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是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最大化的目标决定的。研究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飞  孔伟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凤凯  张凤荣  李乐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志荣  吴次芳  
研究目的: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研究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获得的制度收益为0.5891亿元/km2、发展收益为0.1532亿元/km2,制度收益是发展收益的3.8453倍。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是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现行农地保护政策由于经济管理手段的缺失,不能对地方政府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受制度收益的驱动而人为地加快了农地非农化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楠楠  赵敏娟  
通过对地方政府作为双重代理人能力的评估,详细阐述了地方政府在1978-1982年农地制度变迁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得出了地方政府"次级行动集团"地位的确立是由于地方政府代表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谈判的能力增强、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执行能力减弱的结论;解释了1956-1971年五次包产到户尝试失败的原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荷兰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积极参与市场运作和强势控制市场的原因,及其对转型期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改革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流程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通过流程分析归纳总结了荷兰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农民、私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研究结论:荷兰在土地产权设置、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市场运行和政府参与市场的作用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汪阳洁  李世平  
当前我国耕地非农化速度过快,已给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好耕地显得日益迫切。建立耕地保护博弈模型,通过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博弈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耕地保护政策已陷入一种“耕地保护陷阱”。本文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以期能抑制地方政府耕地非农化冲动,切实保护好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