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06)
2023(17752)
2022(14742)
2021(13672)
2020(11298)
2019(25752)
2018(25627)
2017(50009)
2016(27134)
2015(30029)
2014(29972)
2013(29463)
2012(26693)
2011(24085)
2010(24031)
2009(22276)
2008(21737)
2007(19416)
2006(17330)
2005(15421)
作者
(76722)
(64575)
(63491)
(60666)
(40687)
(30730)
(28659)
(25174)
(24387)
(22666)
(21794)
(21671)
(20336)
(20176)
(19859)
(19595)
(19031)
(18971)
(18366)
(18355)
(15902)
(15836)
(15460)
(14729)
(14376)
(14263)
(14224)
(14166)
(12930)
(12573)
学科
(108629)
经济(108478)
(81752)
管理(78530)
(60270)
企业(60270)
(49584)
方法(44418)
数学(38185)
数学方法(37794)
农业(32951)
中国(29637)
业经(29254)
(29062)
(25243)
(22473)
地方(22240)
(18486)
(18323)
贸易(18311)
(17788)
(17387)
(17376)
银行(17341)
财务(17301)
环境(17276)
财务管理(17264)
技术(17157)
理论(16719)
(16529)
机构
学院(381965)
大学(381552)
(155085)
经济(151763)
管理(150752)
理学(130914)
理学院(129492)
研究(127853)
管理学(127372)
管理学院(126689)
中国(96469)
(80698)
科学(78499)
(75283)
(72136)
(63428)
业大(61112)
中心(58823)
农业(57799)
研究所(57493)
财经(57325)
(56545)
(52272)
(50244)
北京(50171)
师范(49826)
经济学(46547)
(45920)
(45106)
财经大学(42555)
基金
项目(262811)
科学(208186)
研究(194520)
基金(192188)
(167037)
国家(165611)
科学基金(143043)
社会(124337)
社会科(117627)
社会科学(117603)
基金项目(102777)
(102251)
自然(91803)
自然科(89632)
自然科学(89616)
自然科学基金(88016)
教育(87944)
(85303)
编号(79900)
资助(76815)
成果(64344)
(58497)
重点(58374)
(56303)
(54632)
课题(53967)
(51636)
国家社会(51565)
创新(50978)
教育部(50216)
期刊
(174488)
经济(174488)
研究(113239)
中国(75452)
(74948)
学报(60642)
科学(56378)
(54367)
管理(52833)
农业(50678)
大学(47053)
学学(44492)
教育(40510)
(36182)
金融(36182)
业经(32814)
技术(31159)
财经(27829)
经济研究(25863)
(24628)
问题(24223)
(23723)
(19412)
科技(18463)
理论(18003)
现代(17833)
图书(17760)
技术经济(17722)
世界(17040)
资源(16898)
共检索到560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凤凯  张凤荣  李乐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殿伟  赵黎明  
由于财政分权和税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用函数发生偏离。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和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地方政府受现实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而滥占耕地,导致地方政府目标激励的偏差。因此,中央政府要将农地非农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具体措施:一是合理安排土地产权制度,公平对待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把征地范围严格界定在公益性用地之内,同时加大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农地非农化完全遵循市场的供求变化;三是大幅度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金晶  张兵  
转轨时期的经济特性与分权制下的政府间利益冲突、共同作用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政府行为,决定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间博弈的普遍存在。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治理结构,从行为目标激励、行为方式激励、行为关系激励的角度,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政府间关系进行制度重构,有助于调节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政府间关系的不适因素,实现农地资源非农转化的优化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丙奇  贾日斗  
本文认为,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充分、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进入农地市场对农地的流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在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民营资本在土地供求、农户收益以及乡村干部的行为因素上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曲福田  冯淑怡  诸培新  陈志刚  
本文在考察中国农地非农化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市场结构及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扭曲是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原因。形成这种土地市场结构的深层原因则是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运用苏南G市的数据对土地市场发育、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体制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胜超  王良健  刘敏  
运用空间面板模型,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8年农地非农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构建不同的计量模型。运用Moran’sI指数测度出我国农地非农化与其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为一种趋同效应,省际间农地非农化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根据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通过对比得出,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政府收益、城市化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对农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地非农化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农地保护政策对农地非农化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铮  
我国改革的逻辑是地方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三大主体激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并不是新的话题,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构建地方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机制,发挥各类角色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以商品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历程,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政策极大释放了压抑已久的个体激励。首先,从1980年起,中央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秀芝  陈会广  陈利根  
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的要求,从农地非农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来探讨农地非农化的调控机制问题及创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振荣  白国雄  
集体农地非农化转换应建立“征购制”李振荣,白国雄集体农地的非农化转换,表面上看只是土地用途的改变,实际上却触及到集体土地产权的界定与建立,牵扯到国家、集体及个人诸方权利关系的调整。集体农地的非农化转换,引致农地大幅增值。根本原因是国家长期投资建设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险生  郭忠兴  
论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效率指标,并利用2001—2008年间省级层面数据,测算得到各省以及4个地区历年农地非农化效率,结果表明:省域农地非农化效率呈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保持平稳三种趋势,4个区域唯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农地非农化效率均值高于0.6,全国农地非农化效率均值为0.489,表明8 a中我国多耗用了51.1%(将近91 455.75 hm2)的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同时,由于初始年份的低效区与高效区在效率变动趋势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省域及4个地区之间农地非农化效率出现趋同的现象。对农地非农化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蕴含着"权利二元"的土地制度是过度农地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配置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蔡运龙  霍雅勤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在耕地用途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供给者。决定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换资金,即经济驱动;二是耕地换政绩,即权力驱动。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需求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经济与权力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强烈的供给意愿,结果使耕地加速非农化。两种驱动力之所以能够过度膨胀并加速推进耕地非农化过程,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条件不足,具体则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民土地产权的漠视。耕地的丧失不仅使我们面临食物安全问题,而且这一过程也严重侵犯了农民及农村的权益。鉴于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合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否合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星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文化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文化、激励机制和高校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文化及博弈角度对高校激励机制选择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构建了基于文化的高校激励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