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3)
2023(12502)
2022(9966)
2021(9429)
2020(7669)
2019(17460)
2018(17713)
2017(34443)
2016(18973)
2015(21397)
2014(21541)
2013(20707)
2012(18900)
2011(17162)
2010(18003)
2009(16833)
2008(16724)
2007(15277)
2006(14028)
2005(12683)
作者
(53387)
(45112)
(44527)
(42643)
(28519)
(21339)
(20069)
(17552)
(17105)
(16224)
(15190)
(14961)
(14414)
(14249)
(14012)
(13762)
(13195)
(13077)
(12906)
(12795)
(11327)
(11146)
(11068)
(10458)
(10212)
(10174)
(10136)
(9859)
(9246)
(8916)
学科
(81141)
经济(81063)
(57574)
管理(49608)
(47502)
(36939)
企业(36939)
农业(31529)
方法(30907)
数学(26616)
数学方法(26036)
中国(23192)
业经(22545)
(16864)
(16250)
地方(16079)
(15952)
(15647)
理论(14702)
(13716)
贸易(13708)
(13571)
(13352)
(13057)
银行(13049)
(12582)
(11791)
金融(11790)
及其(11736)
(11601)
机构
学院(271762)
大学(263907)
(113052)
经济(110616)
管理(104075)
研究(91245)
理学(89238)
理学院(88358)
管理学(86474)
管理学院(86003)
中国(71716)
(60152)
(55663)
科学(54991)
(50966)
(45873)
农业(45790)
业大(44264)
中心(42953)
(42945)
研究所(41362)
财经(39248)
(36182)
师范(35916)
(35578)
北京(34733)
(33848)
经济学(33353)
(32024)
经济管理(29928)
基金
项目(175598)
科学(138950)
研究(133398)
基金(125451)
(108216)
国家(107203)
科学基金(92348)
社会(83852)
社会科(79003)
社会科学(78985)
(71011)
基金项目(64979)
教育(61630)
(58161)
自然(57962)
编号(57639)
自然科(56616)
自然科学(56607)
自然科学基金(55577)
资助(51559)
成果(47032)
课题(39832)
重点(39484)
(39338)
(38659)
(36318)
国家社会(33906)
(33884)
创新(33724)
(33402)
期刊
(133982)
经济(133982)
研究(80021)
(63463)
中国(58686)
农业(42656)
学报(39180)
科学(38185)
(37220)
管理(36457)
教育(34482)
大学(31207)
(30151)
金融(30151)
学学(29530)
业经(27351)
技术(25682)
(21006)
经济研究(19698)
财经(18936)
问题(18609)
(16347)
农村(15085)
(15085)
农业经济(14718)
(14324)
世界(13908)
技术经济(13588)
统计(13491)
经济问题(12954)
共检索到414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合林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下,本文认为农地非农化流转是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同时要求国家相关法规等制度的调整。基于上述认识和根据农地流转的宏观决策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农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目标、农地流转宏观决策的程序与方法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利益来源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地非农化流转宏观决策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含义是:实现农地流转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产权和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其充分条件是国家对土地市场的科学宏观调控,即国家综合运用规划和税收等手段对土地流转利用的主体行为及其利益进行调节,使其达到一致性的均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学辉  王如渊  
研究目的: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治性任务的完成程度、地方政府行为4者间的关系及农地非农化的均衡过程。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均衡状态下,农民应得的增值收益并不能充分实现,土地市场存在着效率损失,中央政府的政治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是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最大化的目标决定的。研究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建  程久苗  费罗成  徐玉婷  周翼虎  
基于安徽省宿州、界首、郞溪、肥西和凤阳5县市的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数理分析工具,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意愿,揭示农户心理决策过程,构建农户心理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决策过程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次之,主观规范影响相对较小;行为态度以工具性态度影响为主,流转收益、可持续生计等是构成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意愿表达,亦能直接影响行为发生;主观规范中村组意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建  程久苗  费罗成  徐玉婷  周翼虎  
基于安徽省宿州、界首、郞溪、肥西和凤阳5县市的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数理分析工具,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意愿,揭示农户心理决策过程,构建农户心理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决策过程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次之,主观规范影响相对较小;行为态度以工具性态度影响为主,流转收益、可持续生计等是构成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意愿表达,亦能直接影响行为发生;主观规范中村组意见影响最大,流转政策设计应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农户流转行为与意愿大多一致,若存在差异则主要源于家庭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政策制度等客观因素对农户决策的调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烈佳  张波清  
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农地城市流转规模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多目标条件下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决策模型,并对其最优规模进行求解。最后就农地作为异质性商品时,利用特征价格模型对决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①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其效用指标的选取要注重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的结合;②农地是一种典型的异质性商品,消费者消费农地的效用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农地包含的特征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因此,决策者需要考虑其异质性;③对交错区的农地采取一味地保护,或者采取任由其不断发展的政策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政府进行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决策时,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区域性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晶  曲福田  
发展与保护始终是资源优化配置必然面对的难题,这也为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提出了挑战,即应当建立怎样一种政策调控框架,才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实现农地非农化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市场结构、配置方式和效率损失,阐明中国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存的现状,进而提出以内生性政策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外生性政策调控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并以此为分类基础构建中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参照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反思中国现行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运行体系,提出改良现行政策框架的设计路径,具体包括:促进行政性规制政策的市场化改良、加强经济性规制政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万应忱  赵荣  
农业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有50%以上的生产资金要靠银行贷款支持。随着商品生产的全面发展,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所以,农贷投放多少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国家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庄龙玉  
研究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划分农户类型,研究农户非农化对土地转入、转出和不属于三种变量的影响程度,对农户劳动力的具体配置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受影响程度最高的是农户专业非农化因素,非农历史与转入呈现正比关系;对土地转出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化因素;土地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非农化的经济质量因素;对土地流转作用不明显的是非农化空间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限于现今的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农户非农化发展的决策动机以经济利益为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远配  刘洋  
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是违背农地流转初衷的,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本文对二者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用途改变的可逆程度区分,对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等进行了辨析。最后提出需要重视"非粮化"危害,划分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禁止耕地"非农化",建立城乡之间的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修复和恢复耕地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金晶  曲福田  
采用政策历史回溯的研究方法,在构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回顾1949~2007年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历程。着重从政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理来研究政策,展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演进轨迹,总结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控特征,剖析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研究启示及政策展望,以期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忠  倪志良  
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是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两大内容。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2年省际土地数据和边际收益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兼顾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的农地非农化最优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依赖土地调节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忽视了农地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致使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农地非农化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内由于资源约束效应而抑制经济增长,其最优规模应该不超过实际非农化的73.56%。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以及保护农地资源,应完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雄  赵梓羽  张安录  
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模型,并选取我国中西部5个样本地区测度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以农民实际获得的征地补偿测算的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均值总体上偏低,且在时间序列上配置效率均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这也说明当前的征地补偿标准难以保障农民征地前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不仅期望经济上实现成本收益的平衡,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农民也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强烈愿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农地非农化只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效应,并实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至2000年农地非农化使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下降了1.42%。本研究还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方案:如果2000至2030年农地非农化面积在1997至2002年年均农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扩大10%~50%,农地非农化导致的粮食产出损失最高为粮食需求量的6%左右。因此,应该适当释放农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