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1)
- 2023(6597)
- 2022(5659)
- 2021(5200)
- 2020(4507)
- 2019(10291)
- 2018(10207)
- 2017(21665)
- 2016(11509)
- 2015(12761)
- 2014(12485)
- 2013(12878)
- 2012(12155)
- 2011(10976)
- 2010(11057)
- 2009(10512)
- 2008(10222)
- 2007(9245)
- 2006(8373)
- 2005(7214)
- 学科
- 济(61885)
- 经济(61827)
- 农(44893)
- 业(42054)
- 农业(29741)
- 方法(29367)
- 管理(27629)
- 数学(27598)
- 数学方法(27508)
- 企(20955)
- 企业(20955)
- 业经(15022)
- 财(14289)
- 中国(12842)
- 地方(12103)
- 制(10646)
- 税(10525)
- 贸(10351)
- 贸易(10348)
- 易(10054)
- 税收(9994)
- 农业经济(9955)
- 收(9951)
- 发(9462)
- 村(8991)
- 农村(8985)
- 土地(8718)
- 收入(8715)
- 学(8522)
- 体(8188)
- 机构
- 学院(168512)
- 大学(164602)
- 济(79601)
- 经济(78398)
- 管理(67160)
- 理学(59365)
- 理学院(58846)
- 管理学(58037)
- 管理学院(57767)
- 研究(54209)
- 农(48582)
- 中国(43507)
- 农业(36987)
- 财(35806)
- 京(32038)
- 业大(31202)
- 科学(31066)
- 财经(28732)
- 所(27008)
- 经(26407)
- 中心(26289)
- 经济学(25085)
- 江(24935)
- 研究所(24199)
- 经济学院(23171)
- 农业大学(22910)
- 经济管理(21822)
- 财经大学(21059)
- 北京(19204)
- 州(19142)
- 基金
- 项目(113582)
- 科学(90857)
- 基金(85876)
- 研究(83552)
- 家(74160)
- 国家(73480)
- 科学基金(63599)
- 社会(57222)
- 社会科(54060)
- 社会科学(54051)
- 基金项目(46095)
- 省(43738)
- 自然(39420)
- 自然科(38505)
- 自然科学(38501)
- 自然科学基金(37879)
- 教育(36787)
- 划(35431)
- 资助(35152)
- 编号(33408)
- 农(28902)
- 部(27237)
- 成果(25838)
- 发(25179)
- 重点(24653)
- 国家社会(24619)
- 教育部(23397)
- 创(23346)
- 人文(23234)
- 制(22362)
共检索到245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代彦 吴扬杰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农地集中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民收入,如果用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差和基尼系数衡量的农地集中度再提高10%,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将分别下降1.15%和1.93%,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现阶段的农地集中不是在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尊重农民的农地经营自主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贝贝 刘天军
文章在明确信息素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4个苹果基地县的878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信息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子商务采纳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在不同学历和社会资本的农户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信息素养显著促进农户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民增收;电子商务采纳在信息素养影响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服务在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文婷 刘志彪
数字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城镇化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基于2013-2018年10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增收的基本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并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间接促进农民增收;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显著城镇化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应该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镇化 农民增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对农产品价格引致的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深入到我国农业经济体系之中挖掘农产品价格农民增收效应有限性的根源,以期为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和"三农"问题解决提出有益的方向引导。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亮 万俊毅
“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一村一品”能有效带动所在村镇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否对周边农民增收具有溢出效应尚未明确。本文基于2009-2020年广东省县级面板数据,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一村一品”政策对县域农民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一村一品”认定对县域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对农业大县和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异质性影响,对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增收效应存在一定长期性,对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一村一品”认定能显著促进县域农业发展,但未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从农业大县样本看,“一村一品”能通过推进县域农业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建议认真总结“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政策影响范围,积极探索该政策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多维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平卫英 张谊瑞
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对实现农户收入结构性增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增能赋权视角,采用2018年西南地区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检验了农民合作社实现结构性增收的作用机制,讨论了不同模式下合作社对不同类型收入的增收效果。结果显示:一、合作社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二、农户参与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合作社增能效用,通过促进农户人力资本提升、拓展就业渠道,实现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三、农户要素入股可以有效发挥合作社赋权作用,通过促进资产积累,实现产权增收,保障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人才带动、社企对接、政府监管三方面增强合作社外部支持力度,从产业发展、就业稳定和资产增益三方面优化合作社内部保障的发展思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永俊 吴淑景 余聪
本文运用1978-2007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扩展的C-D函数得到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对增加农民相应收入的有效性结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武少俊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目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超过 1 978年的水平 ,消费差距则更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 ,购买力不足 ,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农民增收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其主要政策应当是 :加速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 ;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二次”创业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减轻农民负担。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二元结构 价格政策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子联
居民点土地整理是土地集约利用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以1978—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各县市的相关数据为分析样本,对土地整理所带来的耕地面积、从业人员和城镇化程度的变化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机理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耕地面积增加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经营方式和种植作物的品种,规模化经营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够显著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二,从业人员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其作用力度取决于地区的产业优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第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幅度的提高应进一步建立灵活的流转机制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承智 张瑞德
在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平均教育年限、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等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建立双对数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检验表明,以上五个因素对农民增收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平均教育年限影响程度最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影响程度最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贵州 农民增收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潘文庆 吴梦迪
通过理论分析并运用协整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广东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其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民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迁移投资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三种农民人力资本投资都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短期来看,农民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迁移投资则负向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农民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