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21)
- 2023(8522)
- 2022(6558)
- 2021(6146)
- 2020(4914)
- 2019(10922)
- 2018(10922)
- 2017(21508)
- 2016(11877)
- 2015(13395)
- 2014(13522)
- 2013(13187)
- 2012(12273)
- 2011(11178)
- 2010(11483)
- 2009(10963)
- 2008(11025)
- 2007(10597)
- 2006(9715)
- 2005(8966)
- 学科
- 济(53958)
- 经济(53898)
- 农(45349)
- 业(39350)
- 农业(29905)
- 管理(28956)
- 企(18805)
- 企业(18805)
- 业经(17174)
- 方法(17094)
- 中国(15848)
- 数学(14739)
- 数学方法(14568)
- 制(12266)
- 财(12101)
- 地方(11329)
- 发(11202)
- 学(10165)
- 农业经济(10142)
- 发展(9504)
- 展(9493)
- 体(9473)
- 村(9092)
- 农村(9079)
- 土地(9053)
- 贸(9048)
- 贸易(9039)
- 易(8792)
- 策(8739)
- 融(8470)
- 机构
- 学院(176441)
- 大学(172676)
- 济(76123)
- 经济(74590)
- 管理(65687)
- 研究(62520)
- 理学(55756)
- 理学院(55216)
- 管理学(54273)
- 管理学院(53972)
- 农(51573)
- 中国(51510)
- 农业(39273)
- 科学(37422)
- 京(36899)
- 财(34978)
- 所(32657)
- 业大(32542)
- 中心(30075)
- 研究所(29002)
- 江(28460)
- 财经(26663)
- 经(24283)
- 农业大学(24040)
- 北京(22848)
- 经济学(22804)
- 范(22767)
- 师范(22559)
- 州(22052)
- 省(21778)
- 基金
- 项目(111145)
- 科学(87256)
- 研究(83342)
- 基金(80904)
- 家(70537)
- 国家(69850)
- 科学基金(59208)
- 社会(53910)
- 社会科(50577)
- 社会科学(50561)
- 省(43545)
- 基金项目(42658)
- 自然(36420)
- 教育(35873)
- 自然科(35546)
- 自然科学(35540)
- 编号(35389)
- 划(35236)
- 自然科学基金(34897)
- 资助(32189)
- 农(29506)
- 成果(28614)
- 发(25277)
- 部(25064)
- 重点(24406)
- 课题(23193)
- 国家社会(22725)
- 创(22192)
- 性(21855)
- 制(21732)
共检索到281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定祥
在农地非农化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配置手段,但它们都存在失灵,只有引入民主议会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我国要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需要清除农地产权不明晰、政府垄断、宏观监控机制僵化等障碍,建立起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农地适度非农化 配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殿伟 赵黎明
由于财政分权和税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用函数发生偏离。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和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地方政府受现实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而滥占耕地,导致地方政府目标激励的偏差。因此,中央政府要将农地非农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具体措施:一是合理安排土地产权制度,公平对待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把征地范围严格界定在公益性用地之内,同时加大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农地非农化完全遵循市场的供求变化;三是大幅度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飞 孔伟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政府职能 市场失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关键词:
日本 工业化 城市化 农地非农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凤 吕赞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农地非农化时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因市场交易而发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和矛盾,形成了各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博弈,其中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关系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以剖析二者的关系,并从博弈角度提出制约地方政府违规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博弈行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荷兰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积极参与市场运作和强势控制市场的原因,及其对转型期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改革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流程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通过流程分析归纳总结了荷兰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农民、私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研究结论:荷兰在土地产权设置、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市场运行和政府参与市场的作用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关键词:
荷兰 农地非农化 政府 市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良悦 师博 刘东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264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变量的基础上发现各地房地产开发、以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提供为内容的城市竞争形成了农地非农化的压力;高校园区扩张、开发区热和土地出让收入不仅是城市化土地需求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递增作用。这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具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分地区计量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中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显著,西部地区表现出房产开发和高校园区的扩张驱动。
关键词:
城市化 农地非农化 政府驱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凯 冯献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区间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和门槛效应模型,在确定土地市场化水平基础上,分不同区域和出让区间考察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水平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是分区间性的,到达一定门槛值后,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在出让价格提高过程中,都经历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正向作用区间;(3)"高价位陷阱"反映了较高出让价格区间下,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产生促进,而导致过度非农化的情况。研究结论:通过市场化的作用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需把握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作用区间,合理有效利用市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荣 吴次芳 刘勇
将农地非农化过程带给地方政府的效用划分为制度收益和发展收益,通过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东、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以判别驱动地方政府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发展收益,而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则表现为发展驱动型,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制度收益。中央政府要达到控管农地非农化进程的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经济管理手段来约束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违规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引导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节约与集约利用非农用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飞 孔伟
农地过度非农化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政府无疑是造成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重要主体。本文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具有促使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实途径。因此,要遏止农地过度非农化,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削弱地方政府促使过度非农化的动机,并割断它的现实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学辉 王如渊
研究目的: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治性任务的完成程度、地方政府行为4者间的关系及农地非农化的均衡过程。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和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农地非农化均衡状态下,农民应得的增值收益并不能充分实现,土地市场存在着效率损失,中央政府的政治性任务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是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最大化的目标决定的。研究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大平 王定祥
本文在对农地适度非农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的制度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市场化的农地非农化路径依赖和政策措施。本文认为,纯市场机制和纯政府机制都无法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只有建立起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准市场化机制才能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铖
农地非农化可以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两种方式,对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农地征收制度内生于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伴随着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农地征收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导致了宏观制度环境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农地非农化制度必须随之实现立法理念、具体内容与路径的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金晶 张兵
转轨时期的经济特性与分权制下的政府间利益冲突、共同作用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政府行为,决定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间博弈的普遍存在。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治理结构,从行为目标激励、行为方式激励、行为关系激励的角度,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政府间关系进行制度重构,有助于调节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政府间关系的不适因素,实现农地资源非农转化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配置 政府行为 激励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