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2)
- 2023(13133)
- 2022(10319)
- 2021(9625)
- 2020(7950)
- 2019(18174)
- 2018(18182)
- 2017(35754)
- 2016(19024)
- 2015(21211)
- 2014(21154)
- 2013(20619)
- 2012(18550)
- 2011(16555)
- 2010(17217)
- 2009(16369)
- 2008(15107)
- 2007(13742)
- 2006(12244)
- 2005(11426)
- 学科
- 济(80454)
- 经济(80380)
- 业(60294)
- 农(46984)
- 管理(46859)
- 企(38628)
- 企业(38628)
- 方法(34042)
- 农业(31354)
- 数学(31107)
- 数学方法(30549)
- 中国(27916)
- 融(27842)
- 金融(27841)
- 银(26249)
- 银行(26236)
- 行(25356)
- 业经(22215)
- 财(20348)
- 制(19333)
- 贸(19209)
- 贸易(19195)
- 易(18904)
- 地方(17478)
- 学(13610)
- 体(13114)
- 发(12641)
- 理论(12346)
- 出(12248)
- 技术(12097)
- 机构
- 学院(264705)
- 大学(259235)
- 济(114115)
- 经济(111851)
- 管理(101161)
- 理学(87380)
- 研究(86773)
- 理学院(86572)
- 管理学(84780)
- 管理学院(84348)
- 中国(76279)
- 农(61671)
- 京(53248)
- 财(51583)
- 科学(51411)
- 农业(47218)
- 业大(43985)
- 中心(43964)
- 所(43378)
- 财经(41059)
- 江(40557)
- 研究所(39264)
- 经(37529)
- 经济学(35947)
- 州(32919)
- 北京(32699)
- 经济学院(32683)
- 范(31949)
- 师范(31610)
- 财经大学(30394)
- 基金
- 项目(176784)
- 科学(139904)
- 研究(130266)
- 基金(129550)
- 家(112457)
- 国家(111503)
- 科学基金(96278)
- 社会(84836)
- 社会科(80432)
- 社会科学(80412)
- 省(70396)
- 基金项目(67751)
- 自然(60717)
- 自然科(59444)
- 自然科学(59434)
- 教育(58970)
- 自然科学基金(58375)
- 划(57334)
- 资助(53703)
- 编号(53562)
- 成果(42523)
- 部(39418)
- 重点(39413)
- 发(39121)
- 创(37173)
- 课题(36000)
- 国家社会(35837)
- 创新(34748)
- 农(34367)
- 性(34255)
- 期刊
- 济(125335)
- 经济(125335)
- 研究(76429)
- 农(64776)
- 中国(54808)
- 融(46629)
- 金融(46629)
- 农业(42755)
- 学报(41024)
- 财(38178)
- 科学(37757)
- 管理(33751)
- 大学(32649)
- 学学(31213)
- 业经(25846)
- 教育(24834)
- 技术(22951)
- 业(20889)
- 财经(20146)
- 经济研究(19342)
- 问题(18030)
- 经(17191)
- 农村(15812)
- 村(15812)
- 版(14154)
- 农业经济(14141)
- 世界(14043)
- 统计(13886)
- 技术经济(13204)
- 贸(13003)
共检索到402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米运生 曾泽莹 高亚佳
农地转出不仅是资本对土地的要素替代,更是农户职业选择的深刻变迁,这就促进了资本深化并衍生出巨大的融资需求。信贷需求升级既促进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也深刻影响融资渠道和信贷契约的模式选择。使用广东等9省份465个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非农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创业活动激活了农地转出者的信贷需求,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与此同时,农户的融资行为也趋于正规化,融资渠道更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契约类型更倾向于基于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中国需要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的结构转换,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房屋和农地承包经营权等新型抵押品,通过产品设计和流程再造,使农村金融能通过供给侧转换而有效地满足土地转出者的信贷需求。
关键词:
农地转出 信贷可得性 融资模式 正规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米运生 曾泽莹 高亚佳
农地转出不仅是资本对土地的要素替代,更是农户职业选择的深刻变迁,这就促进了资本深化并衍生出巨大的融资需求。信贷需求升级既促进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也深刻影响融资渠道和信贷契约的模式选择。使用广东等9省份465个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非农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创业活动激活了农地转出者的信贷需求,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与此同时,农户的融资行为也趋于正规化,融资渠道更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契约类型更倾向于基于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中国需要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的结构转换,要积极探索宅
关键词:
农地转出 信贷可得性 融资模式 正规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米运生 廖祥乐 吴怡
农地产权变得日益强化而完整,农地流转也正在常态化;农地流转既标志着农户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着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的优化也可能产生金融影响:既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也改变其融资渠道。利用广东、江西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对于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等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从几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营格局从细碎化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种植品种从以消费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升级为利润导向的经济作物。此外,农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而从改善供给与增加需求方面提升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并促使农户在选择融资渠道时更偏向于正规金融机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建昀 霍学喜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的农地流转问题,本文从流动性约束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了信贷可得性、融资规模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金融排斥推高了流动性资本的影子价格,导致农地流转的潜在发生率远低于完全市场下的流转水平,而获得信贷支持能够明显促进农户的农地流转,并且该促进作用在农地流入规模方面更为显著。信贷可得性对农地流转的"净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全部样本而言,信贷支持使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提高了8.53%,流入面积增加了1.09亩;对于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而言,信贷支持使其参加农地流转的概率增加了9.11%,流入面积增加了1.15亩。因此,现阶段在有序推进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月书 汪曼
本文在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运用湖南和四川两省20县1089户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模式发生变化,其所依赖的生产要素主要由土地转为资本,进而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地转出和非农生计模式共同对农户的融资需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从事工商经营对农户借款需求和借款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借款渠道更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而外出务工与农户融资需求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户生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地转出户的生计可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月书 汪曼
本文在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运用湖南和四川两省20县1089户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模式发生变化,其所依赖的生产要素主要由土地转为资本,进而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地转出和非农生计模式共同对农户的融资需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从事工商经营对农户借款需求和借款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借款渠道更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而外出务工与农户融资需求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户生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地转出户的生计可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星竹 吴子靖
本文以辽宁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为例,调研了辽宁14个市的394个农户,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根据“农户借贷需求”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正规贷款可获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保险情况、家庭供养比、家庭生产经营总收入、农户贷款经历和农户家庭经济类型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有正向影响;并且不同地区的农户,其正规借贷需求不同。因此政府与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来提升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水平,从体系上不断完善农户的征信体系以及抵押担保体系,进而响应辽宁省的金融扶贫政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清 王成 邓春
承包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决定了农户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依赖程度,准确测算农户耕地流转潜力并对其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产深度融合提供土地基础生产资料。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凤寺村为例,运用可持续生计量化方法测度农户五种生计资本,进而测算耕地转出潜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构建农业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计资本对凤寺村农户耕地转出潜力的贡献差异显著,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对耕地转出起正向作用,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对耕地转出起负向作用;(2)凤寺村村域耕地转出潜力为82.45h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清 王成 邓春
承包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决定了农户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依赖程度,准确测算农户耕地流转潜力并对其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产深度融合提供土地基础生产资料。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凤寺村为例,运用可持续生计量化方法测度农户五种生计资本,进而测算耕地转出潜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构建农业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计资本对凤寺村农户耕地转出潜力的贡献差异显著,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对耕地转出起正向作用,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对耕地转出起负向作用;(2)凤寺村村域耕地转出潜力为82.45hm~2,占村域耕地总规模的28.11%,呈现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3)将凤寺村耕地划分为流转先行区、次行区、末行区三大区域,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农业企业带动型(先行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辐射型(次行区),农民合作社链接型(末行区)的农业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邹宝玲 罗必良
农地存在多重福利保障功能,而随着农村社会变迁出现的农户分化则表现为农户对于农地功能诉求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影响其农地配置行为,并进一步表达为农地流转中的租约期限选择。为此,本文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利用2015年中国9省区2 704户农户调查数据中的614份,以农地转出户为样本,采用二元和多元的Logit模型,阐释社会变迁条件下农户农地租约期限的选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地就业依附性较强和人力资本较强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固定期限的租约;同时社会关系内嵌,农户双方协商下的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不稳定将抑制长期租约的形成;租约形式的规范化则会促进长期租约的形成。因此,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增加农户人力资本以弱化农户的土地依附性,培育农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能够增强农地流转的稳定性,提高契约化程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庆莹 陈银蓉 胡伟艳 梅昀 袁凯华
研究目的:探讨参照依赖、公平感知与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是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的两个重要心理参照点,相比于期望和亲戚、朋友的农地转出状况,自身实际转出状况越好,农地转出满意度越高;他人参照中,与朋友农地转出状况参照对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大。(2)公平感知对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在参照依赖对农地转出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农地转出主导方(政府或村集体)在农地转出前要与农户充分地沟通与交流,了解农户各方面合理诉求和心理预期;要保持农地转出实践中相关政策空间上的平衡与统一;加强农地转出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给与农户更多的人文关怀等提升农户公平感知度;发挥好参照依赖和公平感知的叠加效应;除此之外,也要为农户提供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完善农地转出租金管理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地转出效益相关政策宣传等;共同增强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佩红 李琴 李大胜
基于农地流转市场是情感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特征,结合集成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农地确权→心理认知+交易成本→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9个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研究得出:确权使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提高15%,户均转出面积增加0.34亩,转出年租金率每亩提高230元,转出签订书面合约的可能性提高52.9%;确权通过转出态度、社会规范、控制认知、交易成本四个中间机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产生影响,其中,转出态度的传导效果最大,交易成本的传导效果最小;心理认知机制和交易成本机制具有交互效应,确权后,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高农户农地转出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规范的影响力、加强农户农地转出的认知控制,从而促进农户农地转出。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转出 交易成本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华 夏显力 蔡洁
在中国农村地区,关系网络和农户分化可能是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关系网络、农户分化和农地转出行为的分析线索,利用陕南3个地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分析关系网络和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探讨农户分化在关系网络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43.4%的农户发生农地转出行为,但转出户的农地转出规模相对较大,平均每户的农地转出率为65.9%。关系网络中的强连接网络和弱连接网络对农户是否转出农地和转出户农地转出规模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分化对农户是否转出农地和转出户农地转出规模促进作用要强于关系网络。但是,农户分化抑制了强连接网络对农户是否转出农地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弱连接网络对农地转出规模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构建农地交易平台时应充分发挥关系网络信息共享和建立信任的优势;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与提供就业信息等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非正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地流转正式制度;让农户分化后扩大的弱连接网络与资本、企业家能力相连,推动农业规模经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振 欧名豪 郭杰 鲁帆 张雪微
基于安徽省5县(市、区)574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农地转出满意度影响因素,为引导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农户对农地流转过程中各类风险的预期、农地流转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是影响其农地转出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农户应对农地流转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经济理性;农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年收入对其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农地流转过程中应慎重对待各类隐性风险,建立严格的风险监管机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证农民参与权,同时积极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流转租金管理;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及女性农民提供就业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风险预期 政策认知 农户满意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2)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