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09)
- 2023(10594)
- 2022(8893)
- 2021(8544)
- 2020(7166)
- 2019(16055)
- 2018(15954)
- 2017(31262)
- 2016(16761)
- 2015(18617)
- 2014(18226)
- 2013(17680)
- 2012(15788)
- 2011(14072)
- 2010(13874)
- 2009(12531)
- 2008(11840)
- 2007(10252)
- 2006(9014)
- 2005(7734)
- 学科
- 济(69769)
- 经济(69692)
- 业(53365)
- 农(47109)
- 管理(43555)
- 企(32693)
- 企业(32693)
- 农业(30963)
- 方法(29919)
- 数学(27137)
- 数学方法(26762)
- 业经(19289)
- 中国(18066)
- 财(17073)
- 地方(14921)
- 制(14900)
- 发(12438)
- 贸(11211)
- 贸易(11205)
- 学(11146)
- 体(11010)
- 易(10961)
- 农业经济(10515)
- 环境(10289)
- 策(10149)
- 技术(10145)
- 发展(10035)
- 展(10022)
- 务(9817)
- 财务(9781)
- 机构
- 学院(223783)
- 大学(217994)
- 济(95434)
- 经济(93453)
- 管理(91604)
- 理学(79952)
- 理学院(79246)
- 管理学(77989)
- 管理学院(77574)
- 研究(69787)
- 中国(55278)
- 农(52974)
- 京(43429)
- 财(41674)
- 科学(40822)
- 农业(40090)
- 业大(38339)
- 中心(35705)
- 江(33921)
- 财经(33297)
- 所(32634)
- 经(30595)
- 研究所(29480)
- 经济学(28483)
- 范(28261)
- 师范(28039)
- 经济管理(27151)
- 州(26116)
- 经济学院(25870)
- 北京(25834)
- 基金
- 项目(158127)
- 科学(126710)
- 研究(119114)
- 基金(116702)
- 家(100598)
- 国家(99665)
- 科学基金(87329)
- 社会(78224)
- 社会科(73845)
- 社会科学(73826)
- 省(62952)
- 基金项目(62478)
- 自然(55094)
- 教育(53922)
- 自然科(53800)
- 自然科学(53789)
- 自然科学基金(52821)
- 划(51435)
- 编号(49229)
- 资助(45839)
- 成果(37647)
- 部(35974)
- 发(35002)
- 重点(34995)
- 创(33303)
- 国家社会(32830)
- 课题(32349)
- 农(31511)
- 创新(31161)
- 制(31124)
- 期刊
- 济(106066)
- 经济(106066)
- 研究(60895)
- 农(57298)
- 中国(43743)
- 农业(38775)
- 学报(31585)
- 财(31304)
- 科学(31134)
- 管理(29385)
- 大学(26172)
- 学学(25001)
- 业经(24484)
- 融(22723)
- 金融(22723)
- 教育(20501)
- 技术(20151)
- 业(17680)
- 问题(15878)
- 财经(15602)
- 农村(14630)
- 村(14630)
- 农业经济(14224)
- 经济研究(13820)
- 经(13338)
- 版(12597)
- 经济问题(11593)
- 世界(11510)
- 资源(11361)
- 技术经济(10810)
共检索到323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经验,揭示了农地调整的治理内涵,以突破既有的认识框架。研究发现,"结平衡账"构成了农地调整的核心机制,其实质是在村社范围内构建和形塑一套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体系。农地调整对"结平衡账"机制的启动,在实现土地利益于村民间均衡分配目标的基础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实现了对村民全面和深度的动员,为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实践场域,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二是,它为村庄日常积累的矛盾提供了化解平台,增强了村级组织在村民当中的合法性。因此,农地调整实践从总体上达到了村民的强政治参与能力和村级组织的强治理能力的双强效果,村级自主治理能力不断得到激发和增强。在农村村级治权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反思当前的农村确权实践,仍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
农地调整 结平衡账 村民自治 村级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经验,揭示了农地调整的治理内涵,以突破既有的认识框架。研究发现,"结平衡账"构成了农地调整的核心机制,其实质是在村社范围内构建和形塑一套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体系。农地调整对"结平衡账"机制的启动,在实现土地利益于村民间均衡分配目标的基础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实现了对村民全面和深度的动员,为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实践场域,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二是,它为村庄日常积累的矛盾提供了化解平台,增强了村级组织在村民当中的合法性。因此,农地调整实践从总体上达到了村民的强
关键词:
农地调整 结平衡账 村民自治 村级治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健 谢琳
同样的制度安排并不一定导致同样的行为结果。由农地确权所表达的产权明晰及其稳定性,并不必然导致农户一致性的行为响应。笔者认为,在农地确权之后,农户的农地调整经历及产权不稳定的记忆或许是其农业生产绩效存在差异的重要诱因。本文构建了“农地调整经历—劳动力非农转移—农业生产绩效”的分析框架,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在农地确权之后,农户所经历的农地调整程度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与农地无调整和大调整相比,经历农地小调整的农户是农业生产绩效最高的经营主体。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对比农地无调整和大调整,经历农地小调整的农户主要通过减少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绩效。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新生代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城郊区位弱化了农户的农地小调整经历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笔者强调,制度是重要的,人的记忆或经历也同样重要。农村土地“还权赋能”固然重要,但缺乏相应机制的有效匹配可能是造成农业生产绩效损失的重要原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明亮
本文在对关于土地调整的相关农地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以土地调整为线索的自发性农地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农民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形成多元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民的利益状况,尊重其自主选择权,而非仅仅追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调整 利益 公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邹宝玲 罗必良
差序格局用以描述乡土社会关系的亲疏所呈现的差序化特征,而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也导致了农地流转的差序格局。具体表现为:在契约形式上,农户更倾向于口头契约,书面契约比重小;在契约期限上,期限越长的契约比重越小;在流转租金上,租金越高的契约比重反而越小。因此,农地流转内含着明显的关系型契约特性,表现出普遍的非市场化缔约行为。对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推断农户与缔约对象关系的差序格局是农地流转契约多重差序格局的决定机制,并通过描述性证据与似不相关模型实证分析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讨论了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以及农地地理位置约束的现实情况下,促进农地集中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因势诱导,建立以乡村社...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差序格局 契约选择 缔约对象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建龙 王建冬 胡磊 谢飞
在回顾当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的界定不明,导致过分贬低信息服务而自身又缺乏完善理论体系的问题,最后从知识服务产业实践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对知识服务概念新的界定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建森
政府行为在农地流转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引领性的。根据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河南省新乡市150个农户的调查显示:有些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严重违背了农民意愿;有些地方政府借农地流转之名,出现土地使用严重异化的现象;政府参与土地流转缺乏明确的指导,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土地流转中缺少中介组织,农户对政府缺乏信任。鉴于此,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和"服务者"。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政府行为 角色定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小红 陈兴雷 于冰
我国农地细碎化的现状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当前主要存在土地流转、土地整理、自愿互换等三种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研究基于行为选择的视角,对上述三种模式从行为目标、行为选择及治理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模式治理农地细碎化效果欠佳,其原因在于政府、农业企业、农村集体以及农户等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行为选择存在多元化和不一致的特征,农村集体的所有权主体身份未能得到体现。在对安徽省首创的"一户一块田"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的考察中发现应当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作用,将农村集体和农户作为农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 一户一块田 治理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小红 陈兴雷 于冰
我国农地细碎化的现状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当前主要存在土地流转、土地整理、自愿互换等三种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研究基于行为选择的视角,对上述三种模式从行为目标、行为选择及治理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模式治理农地细碎化效果欠佳,其原因在于政府、农业企业、农村集体以及农户等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行为选择存在多元化和不一致的特征,农村集体的所有权主体身份未能得到体现。在对安徽省首创的"一户一块田"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的考察中发现应当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作用,将农村集体和农户作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核心主体。"一户一块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层面的农地细碎化问题,实现了我国农地分配的帕累托改进。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 一户一块田 治理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丽媛 万江红
现阶段大量农地转入户未能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实现地块的连片集中。本文从地块规模门槛视角将农地特征划分为绝对连片、适度连片和分散化三种类型,并利用湖北省农地转入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的农地连片情况,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不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在三种农地连片水平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连片集中有助于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且适度连片的效果优于绝对连片。现行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下,将最小地块规模增大到5~8亩有利于水稻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小农户均可通过增大地块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且大规模农户无需追求地块的绝对连片。
关键词:
农地连片 地块规模 分散化 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武 刘光辉 明娟
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实施农地流转的关键。但农地流转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土地集中能否带来规模效益以及规模效益能否持续下去、土地集中后无地农民能否得到非农就业机会以及非农收入增长是否持续稳定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土地持续规模经营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 普适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德福 桂华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经济效益 基层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