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8)
- 2023(15603)
- 2022(12943)
- 2021(11967)
- 2020(9943)
- 2019(22451)
- 2018(22487)
- 2017(43237)
- 2016(23803)
- 2015(26593)
- 2014(26535)
- 2013(26247)
- 2012(23713)
- 2011(21354)
- 2010(21102)
- 2009(19382)
- 2008(18758)
- 2007(16596)
- 2006(14682)
- 2005(12640)
- 学科
- 济(95020)
- 经济(94913)
- 业(69686)
- 管理(62480)
- 农(48576)
- 企(47980)
- 企业(47980)
- 方法(40271)
- 数学(35042)
- 数学方法(34707)
- 农业(32181)
- 业经(25673)
- 中国(25515)
- 财(21371)
- 学(21332)
- 地方(19943)
- 制(17435)
- 贸(17333)
- 贸易(17326)
- 易(16852)
- 技术(15199)
- 发(14765)
- 环境(14748)
- 理论(13904)
- 银(13625)
- 银行(13559)
- 和(13464)
- 策(13189)
- 行(12893)
- 体(12867)
- 机构
- 学院(337756)
- 大学(336058)
- 管理(133290)
- 济(132215)
- 经济(129452)
- 理学(116674)
- 理学院(115403)
- 研究(114679)
- 管理学(113337)
- 管理学院(112770)
- 中国(84594)
- 农(80035)
- 科学(75567)
- 京(71212)
- 业大(62285)
- 农业(62233)
- 所(58820)
- 财(55551)
- 研究所(54262)
- 中心(52425)
- 江(48814)
- 财经(45309)
- 范(44075)
- 北京(44071)
- 师范(43571)
- 经(41463)
- 院(40636)
- 农业大学(39859)
- 州(39369)
- 经济学(38156)
- 基金
- 项目(240115)
- 科学(186871)
- 基金(173227)
- 研究(171171)
- 家(153713)
- 国家(152379)
- 科学基金(129181)
- 社会(107302)
- 社会科(101285)
- 社会科学(101257)
- 省(95097)
- 基金项目(93404)
- 自然(85579)
- 自然科(83524)
- 自然科学(83499)
- 自然科学基金(81990)
- 划(79734)
- 教育(76484)
- 编号(70288)
- 资助(69448)
- 成果(55077)
- 重点(53542)
- 发(52043)
- 部(51842)
- 创(49798)
- 课题(47310)
- 创新(46473)
- 科研(46049)
- 计划(44974)
- 国家社会(43900)
- 期刊
- 济(145649)
- 经济(145649)
- 研究(92757)
- 农(80133)
- 中国(63172)
- 学报(62935)
- 科学(55368)
- 农业(54253)
- 大学(46889)
- 学学(44719)
- 管理(43522)
- 财(38854)
- 教育(33138)
- 业经(30002)
- 融(29010)
- 金融(29010)
- 技术(26559)
- 业(26224)
- 经济研究(21371)
- 问题(20777)
- 财经(20768)
- 版(19167)
- 业大(18457)
- 科技(18335)
- 经(17599)
- 图书(16289)
- 资源(16066)
- 技术经济(15718)
- 理论(15485)
- 农业大学(15292)
共检索到480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淋议 钱文荣
农地确权为农民土地提供法律保护,理论上有助于推动农民市民化。本文利用2013—2019年间四期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渐进DID模型,实证考察农地确权对农民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改善农民市民化行为,且这种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净流入省份更为明显;农地确权也提高了农民市民化意愿,该效应在所有成员为农业户籍的家庭中更为突出。因此,未来既要因地制宜,消除进城农民失去土地的顾虑,也要因户施策,开通农民城市落户的绿色通道。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唯 魏召君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的矛盾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本文基于门槛理论,深入剖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农民市民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博弈的分析方法,证明农地流转能够降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经济门槛和社会门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门槛理论 农民市民化 农地流转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江一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在2013年和2015年搜集的微观面板数据,以2009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农民非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可使参与非农业劳动的农民数量增加约6.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显著降低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比例,但并未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这表明,农地确权后增加的非农业劳动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农村闲置劳动力。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既可通过强化地权稳定性而促进非农业劳动参与,也可通过影响农业投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分配。此外,农地确权还具有通过促进土地流转而提高非农业劳动参与的微弱效应,但其尚不具有缓解融资约束而抑制非农业劳动参与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农地确权 非农业劳动参与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济益 赵月 许诺
被征地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因征地而产生的边缘弱势群体,其市民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451名被征地农民的实地调研数据,从代际差异视角切入,考虑被征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特质,通过构建包括身份符号市民化、基本指征市民化和思维行动市民化三个维度的市民化水平评价体系来测度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水平,同时运用Olog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代际被征地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差异。研究表明:第一,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水平存在代际差异。新生代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水平明显高于老一代被征地农民。第二,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水平影响因素存在代际差异。健康状况、被征地年限、务农经验等因素对两代被征地农民市民化影响的差异性最为明显。最后结合实证分析提出整体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苏岚岚 何学松 孔荣
本文阐释了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机理,并引入农地确权颁证变量,根据陕西90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流转选择及流转规模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农地确权颁证对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对农民是否流转农地及农地流转规模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民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大于对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证实,农地确权颁证对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发挥了调节作用,即通过提升农地产权强度和强化农地禀赋效应等抑制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转出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增强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转入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需从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农地确权颁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改革措施等方面促进农民农地流转参与理性决策。
关键词:
金融知识 农地流转 农地确权颁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严冰
"确权"是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逐项"排他性"地界定("量化")给农户的改革举措。通过进一步地确权改革,农地排他性经营权的转让权和长久拥有权又相继赋予了农户。至此,中国集体农地"不及性"效率问题已基本解决,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体制障碍基本解除。农地确权正促使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地占有体制向规模化、集约化占有并经营的体制转变。
关键词:
集体产权 确权 不及性 农地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明月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过程是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比重逐渐下降,农民转化为市民是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市民化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制度与非制度层面问题。本文就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问题、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农业现代化 制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罗必良
主持人导语:制度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同样,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来说更是具有关键性的决定功能。农村改革四十余年来,中国为维护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三次重要的变革及其制度安排尤为重要: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并于198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第二次是1993年中央11号文件在坚持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苏岚岚 何学松 孔荣
本文阐释了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机理,并依据陕西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非试点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variate Probit和分组回归模型,检验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及农民分化、农地确权颁证对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知识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而农地抵押贷款供给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分化、农地确权颁证均对农民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农民分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恒周 石淑芹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户是农地流转中主要的土地供给者,他们的意愿和行为直接影响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然而,当前农民已经分化为不同阶层,有其各自的阶层属性与认知,这对农地流转意愿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分化特征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农民分化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增加0.634个单位。在反映农民分化程度的两个可观测变量中,职业分化程度和经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名姿 张雷 陈东平
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少有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分析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农民满意度是关键指标。基于农民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用有序Logit模型检验了影响基层土地确权工作农民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对土地确权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的参与程度等政策认知因素与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满意度显著相关,农地地形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等客观因素也显著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满意度。其政策含义是,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切实落实土地确权政策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土地确权政策认知,进而提高农民的土地确权工作满意度。但是也有诸如农地特征等政策实施者不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影响了农民的土地确权工作满意度,因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要综合考虑如上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名姿 张雷 陈东平
土地确权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少有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分析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农民满意度是关键指标。基于农民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用有序Logit模型检验了影响基层土地确权工作农民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对土地确权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的参与程度等政策认知因素与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满意度显著相关,农地地形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等客观因素也显著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满意度。其政策含义是,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切实落实土地确权政策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土地确权政策认知,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诗嫚 杨钢桥 赵微
通过构建博弈模型,以湖北省部分县市360份农民问卷为样本,采用定序回归,分析农民监督对农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的影响机理,以期为遏制监理与施工单位的合谋行为,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提供依据。结论表明:目前农地整治项目区工程质量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广大的受益农民被排除在工程质量监督之外,难以发挥社会监督的效力,监理与施工单位的合谋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而引入项目区农民参与施工监督,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相关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层面探索并构建农民参与农地整治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有助于项目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整体功效的发挥。
关键词:
农地整治 工程质量 合谋行为 农民参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玉成 王宁柯 张瑞
农地确权政策和农地流转对农户兼业有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探究农户兼业化程度的提升路径,为克服中国农业规模发展局限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单期影响农户兼业的最优化数理模型,借助华中三省897个农户微观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PSM模型探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兼业选择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检验农地流转在农地确权对兼业化程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晰的农地产权使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同时显著提升农户兼业化程度;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1.67%,且主要来源于农地转出;农地确权对小规模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及农资投入低等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进一步发现在兼业类型上农户可能选择务工而非自种或自营;在兼业地区上农户可能选择本县外的区域。因此,要切实做到“确权到户、确权到位、精准确权”,通过结合农地流转更好发挥确权对农户兼业的提升效果,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鹏鹏 张路瑶 罗必良
农民消费行为的产权含义始终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农地确权-土地功能-收入结构-农户消费"的分析框架,探讨农地确权政策影响农户消费的内在机理。分析表明,农地确权契合国家宏观经济扩内需、强消费的内循环政策导向。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估计农地确权的消费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人均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但对人均服务性消费并无明确影响。进一步证据表明,基于农地保障性功能和财产性功能使用的农户,农地确权政策将显著提高其人均消费和人均商品性消费;农地确权消费效应在兼职农民家庭中最为显著,但农地确权政策并未带来农户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挖掘农户消费背后的产权含义将有助于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农民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