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5)
- 2023(16790)
- 2022(14342)
- 2021(13252)
- 2020(11106)
- 2019(25153)
- 2018(24823)
- 2017(48070)
- 2016(26170)
- 2015(29226)
- 2014(28787)
- 2013(28837)
- 2012(26457)
- 2011(23965)
- 2010(23764)
- 2009(21760)
- 2008(21385)
- 2007(18864)
- 2006(16767)
- 2005(14456)
- 学科
- 济(106898)
- 经济(106778)
- 业(77493)
- 管理(72261)
- 企(55439)
- 企业(55439)
- 农(49462)
- 方法(46553)
- 数学(40724)
- 数学方法(40324)
- 农业(32729)
- 财(26982)
- 中国(26922)
- 业经(26683)
- 学(25984)
- 贸(23193)
- 贸易(23184)
- 易(22638)
- 地方(20811)
- 制(19849)
- 技术(16849)
- 环境(16717)
- 务(15824)
- 财务(15762)
- 财务管理(15726)
- 银(15269)
- 银行(15197)
- 理论(15127)
- 和(14762)
- 发(14757)
- 机构
- 大学(374679)
- 学院(374320)
- 济(149683)
- 管理(147393)
- 经济(146608)
- 理学(128829)
- 研究(128604)
- 理学院(127397)
- 管理学(125072)
- 管理学院(124456)
- 中国(96438)
- 农(87298)
- 科学(84257)
- 京(79790)
- 业大(68411)
- 农业(68240)
- 所(66442)
- 财(64912)
- 研究所(61014)
- 中心(59105)
- 江(54790)
- 财经(52504)
- 北京(49434)
- 经(48135)
- 范(47397)
- 师范(46798)
- 院(46028)
- 经济学(44413)
- 农业大学(43831)
- 州(43507)
- 基金
- 项目(265325)
- 科学(207143)
- 基金(193596)
- 研究(186424)
- 家(172524)
- 国家(171090)
- 科学基金(145087)
- 社会(117974)
- 社会科(111518)
- 社会科学(111486)
- 省(103936)
- 基金项目(103636)
- 自然(97196)
- 自然科(94880)
- 自然科学(94852)
- 自然科学基金(93174)
- 划(87597)
- 教育(83182)
- 资助(78685)
- 编号(74865)
- 重点(59376)
- 成果(58557)
- 部(58004)
- 发(56921)
- 创(54985)
- 创新(51330)
- 科研(51329)
- 课题(50453)
- 计划(50299)
- 国家社会(48869)
- 期刊
- 济(162799)
- 经济(162799)
- 研究(104348)
- 农(85496)
- 中国(73302)
- 学报(70715)
- 科学(62386)
- 农业(57975)
- 大学(52601)
- 学学(50183)
- 管理(48672)
- 财(47511)
- 教育(33706)
- 融(32782)
- 金融(32782)
- 业经(31805)
- 技术(28566)
- 业(28342)
- 财经(24776)
- 经济研究(24746)
- 问题(22879)
- 经(21153)
- 版(20911)
- 业大(20408)
- 科技(19822)
- 技术经济(17712)
- 资源(17619)
- 图书(17520)
- 理论(17061)
- 农业大学(16934)
共检索到541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佳贤 皮婷婷 郑逸芳
[目的]在土地流转发展缓慢而农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之际,基于农地确权对土地转出的影响研究中产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两派观点的分歧,同时引入交易成本和禀赋效应两个中介变量,深入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推进农地确权成果应用以及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方法]使用CHARLS2018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一元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机理。[结果]研究发现:(1)确权促进了土地转出,使土地转出的概率提高了6.60%;(2)确权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抑制了土地转出;(3)确权有利于增强禀赋效应,但禀赋效应反而促进了土地转出;(4)中介效应上交易成本和禀赋效应为部分中介作用,交易成本中介效应比例为-10.46%,禀赋效应中介效应比例为13.35%,从而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更强并能强化确权对土地转出的促进作用。[结论]农地确权工作有其正面的成效,但还需完善政策并建立配套制度以克服负面效应,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交易平台,宣传普及农地确权和相关“三农”政策,提高农户认知,同时还需防范禀赋效应过强和流转租金过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光海 谢保鹏 陈英 裴婷婷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地转出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的关键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和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农地转出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地转出的影响机理,本文构建“农地产权权能强度—交易成本—农地转出”的理论框架,基于297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验证三者关系。结果表明,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户农地转出的总体效应呈显著正向影响,交易成本由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构成,资产专用性中非农就业比指标的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其他维度下的指标在农地产权权能强度与农地转出间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要充分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强化农地产权权能。同时,完善中介机构、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关注务农老龄化、农户“待地而沽”等现状,同时规范农地流转管理是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农地转出的必由之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佩红 李琴 李大胜
基于农地流转市场是情感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特征,结合集成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农地确权→心理认知+交易成本→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9个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研究得出:确权使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提高15%,户均转出面积增加0.34亩,转出年租金率每亩提高230元,转出签订书面合约的可能性提高52.9%;确权通过转出态度、社会规范、控制认知、交易成本四个中间机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参与性产生影响,其中,转出态度的传导效果最大,交易成本的传导效果最小;心理认知机制和交易成本机制具有交互效应,确权后,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高农户农地转出态度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规范的影响力、加强农户农地转出的认知控制,从而促进农户农地转出。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转出 交易成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民 李晓静 夏显力
基于山东、河南78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扶养负担对农户土地转出的直接影响,并分析禀赋效应的中介效应及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以此系统探析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扶养负担对土地转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禀赋效应在扶养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农就业能够削弱扶养负担对禀赋效应的正向影响,从而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从扶养负担结构看,老龄化负担对土地转出的抑制作用强于抚幼负担,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在抚幼负担与土地转出之间更明显,非农就业能显著缓解抚幼负担对禀赋效应的影响。据此,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加大对农户本地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帮助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与照顾家庭的兼顾,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土地劳动承载功能及就业保障不可替代性,缓解农户的土地禀赋效应并促使农户转出土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廖文梅 袁若兰 黄华金 高雪萍
[目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交易成本过高和资源禀赋劣势会对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产生抑制作用。[方法]文章基于江西省423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资源禀赋差异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选择了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但外包程度较低。亲朋好友的数量、是否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信息成本对农户参与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执行成本中,村的交通条件、农户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数量以及谈判成本中费用支出较多的环节数量均会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程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资源禀赋中土壤质量以及家庭劳动力总数抑制了农户的外包行为。[结论]政府应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推广以及信息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对外包服务供需不平衡地区进行干预与组织,进而提高农户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纪月清 杨宗耀 方晨亮 王亚楠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关键。承包地确权是保障承包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其快速推广期间中国土地流转增速却开始放缓。本文认为这主要源于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权利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一些农民可能会担心村庄借机进行土地调整或担心确认的地块数及"四至"与实际不符而失去部分土地。本文利用江苏省784个农户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确权实施各阶段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启动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户的土地转出,确权颁证完成后土地转出仅有所恢复,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促进转出的效果。前者意味着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后者可能源于确权政策的落地一方面通过提升地权稳定性促进土地转出,而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产权地理垄断"不利于组织依赖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使地租处于零散流转的低水平从而抑制了土地转出。从实现资源顺畅流转和配置的角度,本文建议,在二轮承包即将到期之际应加强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宣传和落实,稳定农户的地权预期;同时,也需要在"三权分置"思想指导下继续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治理后确权时代连片集中流转中可能会出现的"产权地理垄断"问题,提升农业生产在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效率。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友 陈昕 祁春节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农户市场参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推动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约束农户市场参与的交易成本区分为可变交易成本和固定交易成本,并将其纳入农户市场参与的研究框架,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互联网使用、农地转入对农户市场参与的影响理论。基于该影响理论,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3个时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Tobit模型从交易成本分类视角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服务市场的影响,考察农地转入对该影响的叠加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有效地促进农户参与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服务市场交易。由于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生产与需求错位,因此互联网使用对农产品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农业服务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结合农地转入的交叉项分析表明,由于固定交易成本的作用,农地转入使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叠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户主是中青年、受教育水平较高、非平原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老龄、受教育水平较低、平原地区农户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促进农户积极参与市场,要加大农村尤其是山区集体林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依托互联网的农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和适度推进农(林)地连片规整流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静 陈钦
十多年前我国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林地产权的稳定性,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移直接降低了农村林地的使用效率,农户林地转出率依旧未达到预期。对非农就业收人、交易成本与农户林地转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提升林地利用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由柯水发等著《农户林地经营决策、营林效率及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立足于农户的本体视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杰 高堃 高强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是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依据山东、河南2省6市小麦种植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农地禀赋效应调节视角下外包交易成本、农业隐性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市场容量、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是外包交易成本的重要表现。市场容量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面积外包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的增强会增加外包交易成本,阻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2)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和农业劳动机会成本是隐性生产成本的重要体现,二者均会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提升。(3)外包交易成本、隐性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影响会受到农户农地禀赋效应的调节。在外包交易成本方面,农户农地禀赋效应会削弱市场容量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增强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阻碍作用;在隐性生产成本方面,农户农地禀赋效应会增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削弱农业劳动机会成本对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程度的促进作用。(4)农业外包市场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市场,而且是一个具有身份特征的情感市场。培育农业外包市场,需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户的农地禀赋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坤在 许恒周 迟旭
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分别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代理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从制度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二者在农地转出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了二者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规模对农地转出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而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强度均能显著提高农地转出概率,并且二者在总体上出现功能重叠,即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替代效应。但是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强度分别发挥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其替代效应逐渐不显著,且呈现互补效应趋势。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的交互项对农地转出对象和农地转出租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宗族网络显著提高了农地转向村外人的概率。从制度运行视角出发,引导减弱宗族网络对农地交易的干预和增强其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对进一步释放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亟须进一步探索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市场化交易的作用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坤在 许恒周 迟旭
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分别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代理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从制度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二者在农地转出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了二者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规模对农地转出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而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强度均能显著提高农地转出概率,并且二者在总体上出现功能重叠,即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替代效应。但是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强度分别发挥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其替代效应逐渐不显著,且呈现互补效应趋势。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的交互项对农地转出对象和农地转出租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宗族网络显著提高了农地转向村外人的概率。从制度运行视角出发,引导减弱宗族网络对农地交易的干预和增强其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对进一步释放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亟须进一步探索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市场化交易的作用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卓 陈银蓉 朱庆莹 梅昀
农地流转作为土地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对农户生计策略有重要影响。文章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湖北省8个县(区)503份调研样本为数据源,在测算农户生计资本的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农地转出、农户生计资本与农户生计策略之间的影响机理与效应,为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提高农户生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农户生计资本存在空间异质,地形平坦区生计资本高,农地转出会降低自然资本,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资本改变,进而对生计策略转变产生显著影响,生计资本在农地转出对生计策略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农地转出对农户兼业型生计策略有正向显著影响,在平原区与山区影响系数分别为0.901、0.788;农地转出对农户非农型生计策略有正向显著影响,在平原区与山区影响系数分别为0.767、0.861。(3)江汉平原地区农户粮食补贴、社会保障水平高,耕种条件好,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兼业型生计策略。鄂西生态圈地区农户受到教育、地形等因素限制,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型生计策略。文章研究认为,应通过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生计资本水平,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进而实现可持续生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克春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愈是具有从事非农要素禀赋的农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愈大,转出的面积愈大。农地交易费用虽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可能性和流转面积有负向影响,但是它并没有构成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要素禀赋 交易费用 农地流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柳建玲 彭开丽 李胜鹏 刘楠楠
[目的]农地禀赋差异是影响区域农地流转的农户福利效应不平衡的关键因素,与流转价格和政府参与行为共同影响农户福利,本研究揭示农地禀赋对农户土地流转福利的影响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研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运用piecewiseSEM实证检验农地禀赋影响农户福利的路径。[结果](1)农地禀赋越高,流转价格越高,且非自发流转模式下流转价格高于自发流转模式,但流转模式在农地禀赋与流转价格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2)农地禀赋通过流转价格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福利,并通过流转模式的直接调节效应影响农户福利,非自发流转模式下农地禀赋越高、农户福利越高。[结论]研究认为不同农地禀赋条件下农地流转的农户福利效应差异明显,流转模式与流转价格在农地禀赋与农户福利间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扩大了这一差距,建议适当调控流转价格,并制定差别化政策,激励禀赋较差地区的农地发生流转,同时关注禀赋较差区域农地流转后农户福利的保障与提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浩栋 汪三贵 王彩玲
非正规金融信贷在农户信贷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挤占了正规金融借贷。本文从资本禀赋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非正规金融替代正规金融的机制,并使用了联立方程组模型予以验证。研究发现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基于自身资本禀赋、衡量借贷成本之后而做出的判断,人力资本显著影响正规金融借贷,而收入结构、实物资本显著影响非正规金融借贷。本文证实了在农户信贷市场中,非正规金融凭借自身的成本和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规金融。本研究的政策价值在于当从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和降低农户借贷成本的角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