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92)
- 2023(5722)
- 2022(4609)
- 2021(4362)
- 2020(3459)
- 2019(7755)
- 2018(7499)
- 2017(14648)
- 2016(8000)
- 2015(8672)
- 2014(8573)
- 2013(8431)
- 2012(7781)
- 2011(7186)
- 2010(7344)
- 2009(6748)
- 2008(6576)
- 2007(6042)
- 2006(5636)
- 2005(4839)
- 学科
- 农(44509)
- 济(35618)
- 经济(35594)
- 业(29623)
- 农业(29597)
- 管理(14471)
- 业经(12983)
- 方法(11686)
- 数学(10815)
- 数学方法(10741)
- 农业经济(9997)
- 村(8944)
- 企(8941)
- 企业(8941)
- 农村(8936)
- 中国(8670)
- 发(8560)
- 土地(8488)
- 制(8032)
- 地方(7459)
- 发展(7020)
- 展(6922)
- 劳(6690)
- 劳动(6688)
- 收入(6492)
- 人口(6396)
- 农业劳动(6327)
- 学(6317)
- 策(6076)
- 及其(6030)
- 机构
- 学院(117011)
- 大学(111432)
- 济(49959)
- 经济(49052)
- 农(47346)
- 管理(45841)
- 研究(40238)
- 理学(40161)
- 理学院(39782)
- 管理学(39184)
- 管理学院(38991)
- 农业(36139)
- 中国(32073)
- 业大(28372)
- 科学(25936)
- 农业大学(22558)
- 京(22448)
- 所(20786)
- 中心(20047)
- 研究所(19062)
- 江(18267)
- 财(18177)
- 业(17109)
- 经济管理(16494)
- 范(15378)
- 省(15367)
- 师范(15241)
- 财经(14636)
- 科学院(14410)
- 发(14064)
- 基金
- 项目(82506)
- 科学(65090)
- 研究(61507)
- 基金(59844)
- 家(52990)
- 国家(52413)
- 科学基金(44339)
- 社会(40143)
- 社会科(37591)
- 社会科学(37579)
- 省(33776)
- 基金项目(32543)
- 农(28111)
- 自然(27383)
- 划(27082)
- 编号(26812)
- 自然科(26683)
- 自然科学(26679)
- 自然科学基金(26219)
- 教育(26164)
- 资助(22181)
- 成果(20376)
- 发(19309)
- 部(18456)
- 重点(18051)
- 业(17213)
- 国家社会(17096)
- 创(16999)
- 课题(16566)
- 制(16229)
共检索到171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土地流转 农地投资 抵押贷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昭玖 胡雯
本文基于"斯密—杨格"定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范围"的解释,构建"产权—交易—分工"的分析框架。运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分析农地确权、交易装置对农业纵向分工"生产环节外包"的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是生产环节外包的关键因素,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来扩大市场范围、实现服务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农业迂回生产与专业分工,由此农业从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转型。进一步讨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情况发现不同交易特性的决定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小琳 郑淋议 施冠明 钱文荣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收入视角,使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要素配置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农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DEA模型和控制函数法。研究结果:(1)农地转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效率,但对分配效率没有明显改进;(2)农地转出抑制了农户的技术效率,提升了农户的分配效率;(3)当经营规模达到13.156亩,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出现"倒U"型曲线的拐点;(4)从农业部门来看,农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在传统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的可能性;从非农部门来看,农地转出对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流转较为明显地提升了农户主要经营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跨部门生产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为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户生产效率,需协同推动农业生产手段改进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的农地流转。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已有研究从农地产权安全感知的角度发现,农地调整经历会弱化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但笔者认为,由于农地无调整农户的特殊性,导致产权安全感知无法逻辑一致地解释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并基于地权调整将诱发确权农户更加珍惜土地的逻辑主线解释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本文构建“农地确权—调整经历—租金要价”的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类型的农地调整经历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机理。本文使用全国9省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与农地调整经历均会诱发农户租金要价上涨,且租金要价分别上涨39.2%和16.9%;农地调整经历会影响确权后农户的农地转出要价,无农地调整经历和农地小调整经历均会诱发确权农户对土地的珍惜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租金上涨效应;而经历过激烈地权争夺的确权农户将更加珍惜土地并显著强化其流转租金上涨意愿。农地调整经历的强烈程度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呈现线性上升的趋势。笔者强调,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具有情境依赖性,地权调整经历将诱导农民更加珍惜所获得的农地产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凯 李光泗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日新 吴剑辉
通过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试图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寻求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鹏鹏 张路瑶 罗必良
农民消费行为的产权含义始终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农地确权-土地功能-收入结构-农户消费"的分析框架,探讨农地确权政策影响农户消费的内在机理。分析表明,农地确权契合国家宏观经济扩内需、强消费的内循环政策导向。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估计农地确权的消费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人均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但对人均服务性消费并无明确影响。进一步证据表明,基于农地保障性功能和财产性功能使用的农户,农地确权政策将显著提高其人均消费和人均商品性消费;农地确权消费效应在兼职农民家庭中最为显著,但农地确权政策并未带来农户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挖掘农户消费背后的产权含义将有助于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农民消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鹏鹏 张路瑶 罗必良
农民消费行为的产权含义始终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农地确权-土地功能-收入结构-农户消费"的分析框架,探讨农地确权政策影响农户消费的内在机理。分析表明,农地确权契合国家宏观经济扩内需、强消费的内循环政策导向。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估计农地确权的消费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人均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但对人均服务性消费并无明确影响。进一步证据表明,基于农地保障性功能和财产性功能使用的农户,农地确权政策将显著提高其人均消费和人均商品性消费;农地确权消费效应在兼职农民家庭中最为显著,但农地确权政策并未带来农户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挖掘农户消费背后的产权含义将有助于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农民消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文声 王志刚 王美阳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4个方面,进而构建"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2)对于没有发生农地调整、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产生影响。(3)农地确权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户加大农业短期投入、增加旱地转入和提高家庭务农人数占比提升其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导致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季焜 冀县卿
农地使用权确权是为维护农民土地权利采取的重要措施,其实际执行情况和对农户生产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正引起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目的是基于全国代表性的随机抽样农户调查数据,揭示农地使用权确权政策与实际贯彻执行情况的差异,并以农地有机肥投入为例,实证检验农地使用权确权对农户农地长期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到2008年还只有一半左右的农民同时领到了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地确权还任重道远;研究还发现,由于农地使用权确权提高了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从而激发了农户长期投资意愿,提高了有机肥的施用量。为此,本文认为农地确权不但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地确权政策的落...
关键词:
农地使用权确权 农户 长期投资 有机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唐超
基于"对象性质-制度装置-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制度约束条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地确权存在确权到户、整合确权以及确权确股不确地3种主要模式,土地共有产权强度的高低决定了农地确权模式的选择。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各异;农地确权作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面临着确权成本、法律基础、村规民约、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条件约束,因此,应依据土地性质,综合考虑确权成本与收益,结合历史和现实,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农地确权模式。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流转 生成逻辑 产权强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祎 杨鑫 高鸣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关键词:
非农就业 要素配置 农民增收 市场化改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益邻 蒋妍 赵江萌
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土地产权 基尼系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征峰
"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理论动因来自于经济学界,而非法学界。对"三权"法律关系的厘清不能僭越现有大陆法系私法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应当将对绝对所有权概念的坚持作为基础,拒绝借用普通法系的地产权和保有概念。"双重物的用益"和"物的用益—权利的用益"体系框架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不宜采纳。"物的用益—用益权的行使"和"成员权—物的用益"框架各具利弊。"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本质是通过债权实现物权和资本的结合。放宽物权性流转限制是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土地权利私法化改革的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家成 纪月清 徐志刚
地块权属调整作为农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农户是地块权属调整的核心参与主体,理解其行为逻辑、明确其地块权属调整需求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多主体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剖析地块权属调整带来的成本收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厘清与农户直接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结构性增益特征是农地整理地块权属调整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仅当地块权属调整带给农户的土地连片、要素替代、种植结构升级等收益大于其支付的信息搜寻、地块质量变化风险等成本时,才有地块权属调整的农户层面需求。今后应坚持权属调整的基础作用,构建各利益主体协同增益的整理机制,是推进农地高效整理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农地整理 权属调整 结构性增益 农户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