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14)
2023(8225)
2022(6932)
2021(6456)
2020(5317)
2019(11882)
2018(12033)
2017(22682)
2016(12728)
2015(14264)
2014(14508)
2013(14128)
2012(12993)
2011(11869)
2010(12235)
2009(11535)
2008(11493)
2007(10806)
2006(9758)
2005(9063)
作者
(35419)
(30367)
(29555)
(28336)
(18752)
(14542)
(13395)
(11616)
(11402)
(10887)
(10342)
(10069)
(9766)
(9392)
(9345)
(9107)
(8953)
(8647)
(8563)
(8555)
(7686)
(7520)
(7247)
(7121)
(7065)
(6793)
(6680)
(6654)
(6121)
(5955)
学科
(49222)
经济(49132)
(46584)
(45441)
管理(37009)
农业(30183)
(26230)
企业(26230)
业经(17700)
(16957)
(15050)
方法(14195)
中国(13445)
(12316)
数学(11698)
数学方法(11569)
农业经济(10219)
地方(9976)
(9836)
土地(9599)
(9246)
银行(9236)
(9188)
农村(9177)
体制(9151)
(8925)
(8814)
(8770)
(8467)
贸易(8461)
机构
学院(182330)
大学(174961)
(75135)
经济(73416)
管理(67884)
研究(59611)
理学(57512)
理学院(56959)
管理学(56120)
管理学院(55806)
(49157)
中国(48864)
农业(37106)
(36945)
(36514)
科学(34737)
业大(32221)
(31086)
(30324)
中心(29072)
财经(27660)
研究所(26568)
(24831)
(23910)
(23167)
师范(22984)
(22847)
农业大学(22830)
北京(22377)
经济学(21698)
基金
项目(113777)
研究(89844)
科学(89408)
基金(80601)
(68898)
国家(68139)
科学基金(58375)
社会(56684)
社会科(53116)
社会科学(53104)
(46875)
基金项目(43063)
教育(40443)
编号(39654)
(37148)
自然(35145)
自然科(34217)
自然科学(34212)
自然科学基金(33598)
成果(32253)
资助(31319)
(28585)
(28553)
课题(26851)
(25843)
(25650)
重点(25312)
(24391)
(23933)
国家社会(23009)
期刊
(97127)
经济(97127)
(54833)
研究(54598)
中国(45475)
农业(36715)
(30038)
学报(26444)
科学(25406)
业经(22451)
管理(22294)
教育(21911)
大学(21658)
(21342)
金融(21342)
学学(20499)
(16995)
技术(16292)
农村(14336)
(14336)
农业经济(13951)
问题(13782)
财经(13534)
经济研究(11677)
(11562)
(11434)
世界(10616)
经济问题(10318)
农村经济(9356)
社会(8955)
共检索到289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建华  
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的动态机制:一方面,农地确权可推动农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农地流转也可促进农地确权的稳步推进。本文初步探索了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严冰  
"确权"是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逐项"排他性"地界定("量化")给农户的改革举措。通过进一步地确权改革,农地排他性经营权的转让权和长久拥有权又相继赋予了农户。至此,中国集体农地"不及性"效率问题已基本解决,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体制障碍基本解除。农地确权正促使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地占有体制向规模化、集约化占有并经营的体制转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西玉  
近年来,各地除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外,土地制度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农地流动和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以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农村改革实践,分析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怀超  
主要阐述了南充市农地流转的原因、意义及现状 ,提出了确保农地依法、科学、有序流转的对策与措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熊彩云  
当前,我国农地顺畅流转面临着障碍约束,确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地产权缺陷,但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农地流转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因此,确权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执行力度,而且取决于农地流转的自由度。从提升流转自由度看,农地股份合作化、流转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过渡期选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文声  秦明  郑适  王志刚  
农地确权后,农户对农地转出多持中立或否定的态度,这与产权明晰促进交易的产权理论大相径庭。文章探讨了资产专用性对确权后农地流转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吉林省9市1444个农户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后,土地资产、农业资产、地理位置以及人力资本等专用性抑制农户转出农地,农业资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抑制农户提高农地租金,而社会资本专用性则分别存在促进作用;农业资产、地理位置以及人力资本等专用性抑制农户更长时间转出农地;农业资产专用性对转出农地须要签订合约具有抑制作用,而地理位置专用性则存在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庆  刘进  钱有飞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地确权不仅使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显著提高,明显增加流转面积,而且有助于保障农户的权益,激励劳动力外出就业,进而推动了农地流转。在劳动力流动与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等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庆  刘进  钱有飞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地确权不仅使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显著提高,明显增加流转面积,而且有助于保障农户的权益,激励劳动力外出就业,进而推动了农地流转。在劳动力流动与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等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文龙娇  李录堂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新民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纵观金华市近几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当前农地流转市场难以整合细碎化的土地产权,形成市场失灵,诱发地方行政干预市场,亟须创新农地流转制度。新制度需要同时满足农民自主产权交易与低成本产权整合两功能,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模式。皖中繁昌县调研表明可行的制度建构路径是:由中央明确制度创新的基本框架;地方政府供给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村社集体组织则以"虚拟确权"为核心特征的自主制定制度实施细则。结论启示我国可以发挥集体土地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以达到克服土地细碎化之农业现代化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罗必良  
主持人导语:制度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同样,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来说更是具有关键性的决定功能。农村改革四十余年来,中国为维护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三次重要的变革及其制度安排尤为重要: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并于198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第二次是1993年中央11号文件在坚持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玉成   王宁柯   张瑞  
农地确权政策和农地流转对农户兼业有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探究农户兼业化程度的提升路径,为克服中国农业规模发展局限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单期影响农户兼业的最优化数理模型,借助华中三省897个农户微观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PSM模型探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兼业选择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检验农地流转在农地确权对兼业化程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晰的农地产权使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同时显著提升农户兼业化程度;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1.67%,且主要来源于农地转出;农地确权对小规模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及农资投入低等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进一步发现在兼业类型上农户可能选择务工而非自种或自营;在兼业地区上农户可能选择本县外的区域。因此,要切实做到“确权到户、确权到位、精准确权”,通过结合农地流转更好发挥确权对农户兼业的提升效果,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文俊  席超超  吕世辰  
农地流转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发达国家的农地治理经验中,农地流转的期限长、面积大,是农业现代化、高效化的基础。中国农地流转期限短的原因在于,流出方的推力不够、流入方的拉力不足、政府的给力不充分。针对这些分析,提出了推动中国农地长期流转的一系列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