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1)
- 2023(10520)
- 2022(8492)
- 2021(8133)
- 2020(6749)
- 2019(15376)
- 2018(15445)
- 2017(30046)
- 2016(16312)
- 2015(18489)
- 2014(18388)
- 2013(17941)
- 2012(16228)
- 2011(14713)
- 2010(15223)
- 2009(14362)
- 2008(14181)
- 2007(12797)
- 2006(11575)
- 2005(10429)
- 学科
- 济(69575)
- 经济(69482)
- 业(56516)
- 管理(47853)
- 农(46588)
- 企(36016)
- 企业(36016)
- 农业(30908)
- 方法(28651)
- 数学(25704)
- 数学方法(25146)
- 业经(20395)
- 制(18716)
- 财(17701)
- 中国(17430)
- 体(13532)
- 地方(11978)
- 学(11927)
- 贸(11382)
- 贸易(11376)
- 银(11316)
- 银行(11306)
- 策(11199)
- 易(11157)
- 发(11112)
- 行(10847)
- 技术(10571)
- 农业经济(10489)
- 融(10240)
- 金融(10237)
- 机构
- 学院(235811)
- 大学(230642)
- 济(99199)
- 经济(97214)
- 管理(92878)
- 理学(80505)
- 理学院(79762)
- 管理学(78167)
- 管理学院(77774)
- 研究(76561)
- 中国(61006)
- 农(55664)
- 京(47517)
- 财(45865)
- 科学(45666)
- 农业(42333)
- 业大(40354)
- 所(38180)
- 中心(36500)
- 江(36420)
- 财经(35547)
- 研究所(34260)
- 经(32233)
- 经济学(29311)
- 北京(29222)
- 范(28861)
- 师范(28598)
- 州(28097)
- 经济管理(27412)
- 院(27002)
- 基金
- 项目(157417)
- 科学(125075)
- 研究(117302)
- 基金(114863)
- 家(99562)
- 国家(98673)
- 科学基金(85466)
- 社会(75809)
- 社会科(71549)
- 社会科学(71532)
- 省(62723)
- 基金项目(60269)
- 自然(54198)
- 教育(53659)
- 自然科(52921)
- 自然科学(52913)
- 自然科学基金(51958)
- 划(51351)
- 编号(48891)
- 资助(46881)
- 成果(38921)
- 部(35522)
- 重点(35345)
- 制(34726)
- 发(34056)
- 课题(33258)
- 创(32950)
- 农(31744)
- 国家社会(31410)
- 创新(30813)
- 期刊
- 济(115060)
- 经济(115060)
- 研究(66840)
- 农(59686)
- 中国(50929)
- 农业(40199)
- 财(35180)
- 学报(34931)
- 科学(34504)
- 管理(32018)
- 大学(28481)
- 学学(27313)
- 业经(24721)
- 融(24716)
- 金融(24716)
- 教育(23875)
- 技术(21772)
- 业(19173)
- 财经(17464)
- 问题(16172)
- 经济研究(15789)
- 经(14909)
- 农村(14533)
- 村(14533)
- 农业经济(14129)
- 版(13447)
- 世界(12393)
- 统计(11988)
- 技术经济(11984)
- 经济问题(11507)
共检索到353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唐超
基于"对象性质-制度装置-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制度约束条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地确权存在确权到户、整合确权以及确权确股不确地3种主要模式,土地共有产权强度的高低决定了农地确权模式的选择。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各异;农地确权作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面临着确权成本、法律基础、村规民约、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条件约束,因此,应依据土地性质,综合考虑确权成本与收益,结合历史和现实,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农地确权模式。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流转 生成逻辑 产权强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历史演化 内在逻辑 发展战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农地规模经营需克服土地细碎化,这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前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克服土地细碎化,"行政干预市场"又损害了弱势农民自主交易权利,这启示制度创新需在满足保障农户自主交易前提下供给低成本整合细碎化土地产权的机制。皖中宣州县经验表明可行的制度创新步骤是:首先建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新制度,重构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农地流转组织和规范体系,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利用集体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克服东亚小农国家共同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
关键词:
农地市场 土地承包 土地细碎化 土地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瑞卿
面对入世后世界农业的冲击和挑战 ,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 ,提高农地产出率及农产品商品率 ,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人士提出的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认为我国目前农地制度创新的理性模式是 :集体所有制下的租地农场制。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变迁 模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虎城
国有银行公司化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于引进合格的境内外投资者,促进国有银行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关键是依据国有银行现有的制度环境,设计合理的银行控制权分配合约,选择优秀的银行经营者。
关键词:
国有银行 治理结构 约束条件 目标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土地流转 农地投资 抵押贷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海峰 齐巍巍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不同模式的农地流转探索,但实施效果良莠不齐、社会反映也正负参半。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与中国大陆都极为相似的东亚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地流转背景、内在逻辑和效果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发掘有益经验以及应当汲取的教训,以期对我国农地流转的实践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济益 许诺 黄涛珍
为克服我国现行农地征收补偿出现的外部不经济性,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应成为突破口。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蕴含丰富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征地农民的财产权益。因此,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制度集成一定要围绕被征地农民权益进行,着力点在于农民物权性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360°优化、农地市值评估、被征地农民人力发展接力以及市场化补偿法律执照签发等。
关键词:
农地征收 市场化补偿 逻辑起点 制度集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薛晓斌
本文试图总结关于软预算约束制度成因的既有研究,并就研究逻辑、基本思想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指出,这些研究在如何理解软预算约束,什么是制度成因,以及研究的方法论这三个问题上有着较大的分歧,今后的研究既要充分发展软预算约束概念,又要充分探讨制度作用的因果逻辑。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全面研究软预算约束的综合性研究框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夏玉华
环境、制度变迁主体和“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环境产生了稳定和改革调整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矛盾需求,政府作为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在维持还是废除现有的农地征用制度上处境尴尬,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取得初期的辉煌后,虽然在现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其自身在不断地朝着改善绩效的方向调整,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方向。农地私有化和国有化都是不符合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改革主张,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只能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前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农地外部制度的重构,其次要在保持现有农地制度基本构架稳定的前提...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变迁 家庭承包责任制 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何江 闫淑敏
人机分工协作型混合劳动力已成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新生动能,但相关理论研究仍明显滞后于组织人机混合用工实践且尚缺乏适配的系统理论体系。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将智能机器视作与人并肩分工协作的劳动行动主体,从劳动分工视角创新性提出人机分工论作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的理论新范式,并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模式类型、作用机制及其典型实践等多维度探讨人机分工理论体系。结果发现:(1)人机分工作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的重要体现,其以劳动价值共创为基本目标,强调从传统以人为单一主体的一元分工转向人机双元分工,并可将人机分工结构划分为纯人工执行、机器赋能人工、人机协同执行、人工辅助机器、纯机器执行等模块。(2)机器对人工仅是劳动功能局部性超越,人工在人性化软技能、机器在程序化硬技能领域各占优势,且人机分工模式多元化并可从主导地位、协作方式、数量匹配、管理对象等多重视角细分。(3)“机器换人”是一个让机器从幕后走到台前、人工从台前转向幕后的人机分工重构过程,其本质是分解工作内容并让人更像人(而非像机器)一样工作;同时,人机分工中“机器换人”与“机器增强”并行悖论叠加渗透、工序拆分与功能拆解双向路径交互融合,且其从时间、空间、功能等多维度呈现循环式人机分工动态演化迭代。人机分工论可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现象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引领企业组织混合用工实践与重塑人机分工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