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2)
2023(10878)
2022(8737)
2021(8099)
2020(6829)
2019(15651)
2018(15781)
2017(30717)
2016(17227)
2015(19741)
2014(20107)
2013(19975)
2012(18805)
2011(16972)
2010(17320)
2009(16544)
2008(16781)
2007(15718)
2006(13961)
2005(12686)
作者
(52647)
(44746)
(44229)
(42402)
(27871)
(21478)
(20156)
(17559)
(16718)
(15896)
(15220)
(14894)
(14095)
(14032)
(13939)
(13892)
(13720)
(13069)
(12823)
(12703)
(11305)
(11198)
(10983)
(10246)
(10186)
(10171)
(10128)
(9726)
(9230)
(9209)
学科
(76426)
经济(76350)
(51995)
(47682)
管理(41785)
农业(31193)
(30854)
企业(30854)
方法(30675)
数学(26848)
数学方法(26530)
业经(20772)
中国(20573)
(16730)
(16381)
地方(16079)
(15523)
(13793)
贸易(13787)
(13413)
(12953)
(11565)
银行(11532)
(11105)
(11027)
(10978)
农业经济(10593)
(10521)
金融(10519)
发展(10512)
机构
学院(257285)
大学(254019)
(105121)
经济(102828)
管理(93903)
研究(90013)
理学(80415)
理学院(79510)
管理学(77900)
管理学院(77456)
中国(70273)
(68360)
科学(57753)
(54471)
农业(52953)
(48037)
业大(47095)
(46021)
研究所(43535)
中心(42865)
(41522)
财经(36109)
(34772)
师范(34420)
北京(33889)
(32691)
农业大学(32672)
(32397)
经济学(31435)
(30683)
基金
项目(165512)
科学(128105)
研究(120564)
基金(117741)
(103569)
国家(102603)
科学基金(85825)
社会(75024)
社会科(70508)
社会科学(70484)
(66316)
基金项目(62683)
(54799)
自然(54693)
教育(54099)
自然科(53323)
自然科学(53308)
自然科学基金(52325)
编号(51302)
资助(47502)
成果(41800)
重点(37346)
(37258)
(36776)
(36517)
课题(34569)
(33344)
科研(31655)
创新(31256)
国家社会(30735)
期刊
(124935)
经济(124935)
研究(72393)
(70920)
中国(54911)
农业(47924)
学报(46034)
科学(41180)
(35307)
大学(34808)
学学(32998)
管理(29623)
教育(26515)
(26377)
金融(26377)
业经(26184)
(23893)
技术(22076)
问题(18405)
财经(17666)
经济研究(17369)
(16194)
(15207)
农村(15184)
(15184)
农业经济(14733)
世界(14276)
技术经济(13417)
资源(13117)
业大(13103)
共检索到391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远配  刘洋  
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是违背农地流转初衷的,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本文对二者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用途改变的可逆程度区分,对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等进行了辨析。最后提出需要重视"非粮化"危害,划分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禁止耕地"非农化",建立城乡之间的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修复和恢复耕地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雄  张紫芬  
由于现行的农地非农化补偿仅仅对农用地经济价值进行补偿,忽视了对农用地其他价值进行补偿,导致农地非农化效率不高,针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的研究已成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从农用地综合价值的角度出发,以耕地为例,基于农民利益视角,综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群体成本收益的构成并对农地非农化效率进行估算,立足实际提出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可行性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农民的农地非农化效率分别是:陕西卢县为0.26、贵州盘县为0.26、广西兴业县为0.35、湖北咸宁为0.35、湖南吉首为0.51。以上五个地区的农地非农化效率均小于1,且各地区农地非农化效率存在差异。估算结果说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负担的成本远大于农民获得的收益,农民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吉军  许实  马贤磊  陈健  
研究目的:模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和库诺特竞争模型。研究结果:土地税费政策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土地过度非农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结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税费政策,加强税费监管;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冬泳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晓峰  刘子扬  
"非粮化"与"趋粮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经营的两大趋势。在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博弈中,各经营主体的资源禀赋、竞争能力及其收益差异,决定了经营模式的二元格局。较高的比较收益和绝对收益,是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非粮化"的内在逻辑;节本增效、提升规模收益,则是"趋粮化"的主要逻辑。此外,国家土地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家庭生计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种植行为的决策机制。"非粮化"抑或"趋粮化",是各经营主体基于"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的综合考虑做出的理性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一中  曹裕  
基于土地发展权概念建立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模型,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认为,农民应获得土地增值中的农地发展权收益,政府应获得市地发展权收益,开发商应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下的土地开发资本投入收益。农民、开发商和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理想比例是农民约占25%—30%,开发商约占15%—20%,政府约占50%—55%。以农地发展权的平均价值作为制定征地补偿标准的依据不仅体现了补偿公平原则,也符合通过市场机制对被征农地进行补偿的制度改革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钟涨宝  汪萍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差异 ,发现在既定的农地制度框架下 ,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普及程度 ,以及行为过程中的理性化、契约化、组织化程度 ,都随着区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传兴  高士亮  张良悦  
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所带来的耕地快速流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1985—2010年中国耕地的流失与粮食净进口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个粮食主产区是耕地快速流失被迫调整的结果。城镇化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固然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向发展战略却加速和放大了这一结果。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方式,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违法开发上的政策博弈便会继续延续,只有将其置于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框架加以补偿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推进主体功能区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工具。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闵桂林  
农地流转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争论是当前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化政策准确定位的关键。本着"农民本位"、"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市场正义对其进行辨析,该文断定:农地流转市场化前提是清晰产权或稳定承包权,而非经常性或定期性调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呈现从"有市无场"向"有市有场"渐进转变;"离土不离权"还是"离土又离权"取决于农民自愿与机会成本高低;健全与完善农保,增加补贴,削弱农地保障功能,杜绝以农地换取保障的做法;把握规模"大"与"小"的辩证法,让农民有能力和敢于自觉流转,实现农地适宜经营规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农地非农化只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效应,并实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至2000年农地非农化使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下降了1.42%。本研究还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方案:如果2000至2030年农地非农化面积在1997至2002年年均农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扩大10%~50%,农地非农化导致的粮食产出损失最高为粮食需求量的6%左右。因此,应该适当释放农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定祥  
在农地非农化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配置手段,但它们都存在失灵,只有引入民主议会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我国要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需要清除农地产权不明晰、政府垄断、宏观监控机制僵化等障碍,建立起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飞  孔伟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职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凤  吕赞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农地非农化时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因市场交易而发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和矛盾,形成了各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博弈,其中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关系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以剖析二者的关系,并从博弈角度提出制约地方政府违规行为的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轶  魏朝富  尹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加剧扩张和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带来的农地非农化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从决策主体行为出发,研究农地非农化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正常推进以及农地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应该加大给予地方政府和农民进行耕地保护的奖励以及提高违规的惩罚力度,抑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遏制违法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耕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缩小城乡土地价格差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建立公正的补偿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