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71)
2023(5707)
2022(4459)
2021(4356)
2020(3282)
2019(7474)
2018(7198)
2017(13367)
2016(7267)
2015(7858)
2014(7700)
2013(7734)
2012(7262)
2011(6651)
2010(6883)
2009(6540)
2008(6311)
2007(5872)
2006(5393)
2005(4758)
作者
(20831)
(18470)
(17654)
(16851)
(10834)
(8747)
(7773)
(7142)
(6755)
(6204)
(6156)
(5899)
(5715)
(5501)
(5479)
(5386)
(5286)
(5123)
(4972)
(4812)
(4504)
(4437)
(4399)
(4379)
(4120)
(4067)
(4057)
(3775)
(3720)
(3690)
学科
(48104)
(33174)
经济(33136)
农业(32176)
(29119)
业经(14930)
管理(14127)
农业经济(12317)
(9409)
农村(9390)
(9203)
土地(8763)
(8748)
企业(8748)
方法(8192)
中国(8159)
(7997)
发展(7983)
(7978)
地方(7825)
建设(7136)
数学(6991)
数学方法(6941)
(6702)
劳动(6700)
(6632)
收入(6503)
农业劳动(6335)
人口(6190)
及其(6160)
机构
学院(108004)
大学(101410)
(44366)
(43747)
经济(43504)
管理(42598)
理学(37334)
理学院(36999)
管理学(36429)
管理学院(36270)
研究(36204)
农业(32769)
中国(30283)
业大(24879)
科学(22572)
(20529)
农业大学(20022)
中心(18495)
(18199)
(17307)
(17250)
研究所(16465)
(15465)
(15428)
师范(15339)
经济管理(15076)
(14314)
(13577)
财经(13362)
(13225)
基金
项目(73437)
科学(58478)
研究(56746)
基金(53517)
(46814)
国家(46259)
科学基金(39524)
社会(37171)
社会科(34574)
社会科学(34566)
(29857)
基金项目(29186)
(27043)
编号(25260)
自然(24019)
教育(23725)
(23589)
自然科(23389)
自然科学(23387)
自然科学基金(22972)
成果(19417)
资助(19380)
(17203)
(16426)
重点(15796)
课题(15583)
国家社会(15470)
(15456)
(15222)
(15006)
期刊
(59009)
经济(59009)
(52702)
农业(35893)
研究(27203)
中国(26141)
科学(18674)
学报(18378)
业经(18323)
(15471)
大学(15220)
学学(14785)
农业经济(14375)
农村(13634)
(13634)
(13206)
金融(13206)
(11143)
管理(9803)
教育(9233)
(9174)
农村经济(9155)
问题(9066)
社会(8171)
世界(7926)
社会科(7651)
社会科学(7651)
经济问题(7619)
资源(7608)
技术(7585)
共检索到162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永甫  杨祖德  韦赟  
采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分析村干部在农地流转中的经营人角色,探究其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作为村庄经营人,村干部是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农地流转经营人角色主要表现为农地租赁中的"中间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农业资本的合伙人。村干部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推动农地流转的有效配置。但是,作为村庄经营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行为逻辑受到正式权力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俘获,导致村干部经营行为的自利性。因此,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规范村干部的经营人角色,强化其公共身份,弱化其私人属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钟涨宝  汪萍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差异 ,发现在既定的农地制度框架下 ,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普及程度 ,以及行为过程中的理性化、契约化、组织化程度 ,都随着区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远配  刘洋  
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是违背农地流转初衷的,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本文对二者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用途改变的可逆程度区分,对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等进行了辨析。最后提出需要重视"非粮化"危害,划分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禁止耕地"非农化",建立城乡之间的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修复和恢复耕地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钱忠好  
本文重点分析了乡村干部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 ,乡村干部在与农户打交道时 ,乡村干部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这使乡村干部的偏好和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干部偏好于经常性行政调整承包地的行为是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发育。因此 ,要加速我国农地市场化的进程 ,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久苗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基于强化农地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完善农地流转权能设计,优化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应明确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享有农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权能,农户土地承包权拥有农地流转的决策与收益权能,土地经营权体现为劳动生产和经营收益权能;促进农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村集体委托—代理流转方式的转化。现阶段应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权能,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农地流转是学界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且地块极为细碎的农业大国来说,农地经营及其产权流转有着特殊的性质及其交易含义。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信任机制以及关系网络,在农地资源分配与配置中不仅隐含着机理的特殊性,也表现出功能的重要性。尽管农地流转“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逻辑不一致,且可能抑制农业经营绩效的改善,但其内含的价值不仅在于维系农村的基本人际网络和社会秩序,还在于巩固家庭经营的基本地位和发挥小农户的组织优势,从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抑制农业经营成本过快上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农地流转是学界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且地块极为细碎的农业大国来说,农地经营及其产权流转有着特殊的性质及其交易含义。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信任机制以及关系网络,在农地资源分配与配置中不仅隐含着机理的特殊性,也表现出功能的重要性。尽管农地流转“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逻辑不一致,且可能抑制农业经营绩效的改善,但其内含的价值不仅在于维系农村的基本人际网络和社会秩序,还在于巩固家庭经营的基本地位和发挥小农户的组织优势,从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抑制农业经营成本过快上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伍骏骞  
本文综合讨论了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且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理论分析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农地产权配置和流转交易市场现实约束条件下,村干部和宗族组织作为村庄权威,均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经商能人为代表的村干部对农户家庭农地有偿流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宗族组织为维持组织网络结构稳定,对农地无偿流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有偿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村干部和宗族组织显著抑制了农地撂荒现象的发生。本文的发现对理解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在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中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张珩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博文  张珩  余劲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村委会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法,研究村委会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冲突、作用发挥与角色整合问题。研究表明:在农地流转中,村委会同时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代表机构、行政管理的代理机构和公共事务的治理机构等法律地位,身兼权利人、管理者和服务者等角色,角色边界模糊,角色定位机制不明,角色之间存在内在冲突,不利于发挥村委会提升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积极作用。为此,需要在农地流转中进行角色整合,弱化村委会的民事主体地位、中化村委会的管理主体地位、强化村委会的服务主体地位,以激励村委会提供优质的农地流转公共服务,发挥村委会在农地流转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朝才  张立承  
无论是农用土地流转,还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都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税收制度是规范、推动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农地规模经营需克服土地细碎化,这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前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克服土地细碎化,"行政干预市场"又损害了弱势农民自主交易权利,这启示制度创新需在满足保障农户自主交易前提下供给低成本整合细碎化土地产权的机制。皖中宣州县经验表明可行的制度创新步骤是:首先建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新制度,重构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农地流转组织和规范体系,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利用集体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克服东亚小农国家共同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