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49)
- 2023(11359)
- 2022(9563)
- 2021(8855)
- 2020(7541)
- 2019(17227)
- 2018(16920)
- 2017(32934)
- 2016(18423)
- 2015(20218)
- 2014(20073)
- 2013(20143)
- 2012(18862)
- 2011(17184)
- 2010(17242)
- 2009(16175)
- 2008(16166)
- 2007(14909)
- 2006(13004)
- 2005(11388)
- 学科
- 济(78603)
- 经济(78529)
- 业(56136)
- 农(47664)
- 管理(45718)
- 企(34370)
- 企业(34370)
- 方法(33983)
- 农业(31181)
- 数学(30616)
- 数学方法(30385)
- 业经(20408)
- 财(18979)
- 中国(18766)
- 学(18291)
- 贸(15879)
- 贸易(15877)
- 制(15805)
- 地方(15681)
- 易(15486)
- 发(11513)
- 银(11443)
- 体(11401)
- 银行(11379)
- 务(11168)
- 环境(11165)
- 财务(11154)
- 财务管理(11124)
- 技术(11101)
- 行(10811)
- 机构
- 学院(271202)
- 大学(267227)
- 济(112350)
- 经济(110265)
- 管理(100837)
- 研究(95155)
- 理学(88198)
- 理学院(87183)
- 管理学(85683)
- 管理学院(85211)
- 农(78776)
- 中国(72080)
- 科学(63877)
- 农业(61718)
- 京(55754)
- 业大(54958)
- 所(51413)
- 研究所(47328)
- 财(47101)
- 中心(44448)
- 江(41170)
- 农业大学(38624)
- 财经(38111)
- 经(34758)
- 北京(34131)
- 经济学(34002)
- 范(33606)
- 省(33127)
- 师范(33105)
- 院(32714)
- 基金
- 项目(187242)
- 科学(144915)
- 基金(135507)
- 研究(128432)
- 家(122235)
- 国家(121155)
- 科学基金(100920)
- 社会(81669)
- 社会科(77068)
- 社会科学(77039)
- 省(75254)
- 基金项目(73349)
- 自然(67569)
- 自然科(65923)
- 自然科学(65897)
- 自然科学基金(64744)
- 划(62917)
- 教育(56705)
- 资助(53987)
- 编号(51172)
- 重点(42720)
- 发(41678)
- 农(41481)
- 部(41082)
- 成果(39392)
- 创(38701)
- 计划(37597)
- 科研(36833)
- 创新(36332)
- 业(36224)
- 期刊
- 济(124239)
- 经济(124239)
- 农(79632)
- 研究(69962)
- 学报(55398)
- 农业(53719)
- 中国(49682)
- 科学(47611)
- 大学(40347)
- 学学(39144)
- 财(34927)
- 管理(29575)
- 业经(27424)
- 业(26813)
- 融(25084)
- 金融(25084)
- 技术(19867)
- 问题(18661)
- 教育(18333)
- 财经(18276)
- 经济研究(18226)
- 版(17326)
- 业大(16458)
- 经(15633)
- 农村(14752)
- 村(14752)
- 农业经济(14477)
- 世界(14459)
- 农业大学(14177)
- 资源(13854)
共检索到387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龙 袁航 刘景景 洪名勇
本文基于2003—2012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应用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带来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发现,2003—2012年全国层面粮食种植比例趋于下降。粮食内部结构也发生调整,水稻种植比例下降,小麦稳中微降,玉米的种植比例快速提升。描述性分析显示,转入户的粮食种植比例高于非流转户,而非流转户又高于转出户。固定效应面板拟合结果也证实,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农户的土地转入(转出)行为能够有效提升(降低)粮食种植比例。但农地流转对三大主粮种植结构的影响出现分化,转入(出)行为能显著增加(减少)农户的水稻种植比例,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没有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倩 余劲
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4省14县767户种粮户粮食生产2012年基准平滑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及数据包络分析,探究农地流转背景下不同类型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结果表明: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鼓励转入户种植粮食作物。小麦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效率是主要突破点。尽管农地流转有助于促进粮食生产效率,但粮食生产中"天花板"与"地板"的矛盾阻碍了该效用的发挥。建议加强对转出户的社会保障,注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加大对农地转入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钱龙 袁航 刘景景 曹宝明
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不是"非粮化"。2)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农地转入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而农地转出则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3)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非农就业负向调节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农地流转也负向调节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意味着无需警惕非农就业和农地转入导致的"非粮化",而是应该关注农户转出农地之后的"非粮化"趋向。并且,在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调整时,需要联动考虑"人走"和"地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连翠 蔡红辉
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本文通过构建嵌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理论模型,考察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激励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粮食补贴政策在动态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土地投入"激励效应。
关键词:
粮食补贴政策 种植行为 安徽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俊凯 李光泗 李宁
[目的]农地种植结构与中国粮食安全直接相关,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打实地调整种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第一,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关系,拐点为2.533hm~(2)。当农地经营规模小于拐点时,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拐点后,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趋粮化”。第二,分粮食功能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了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第三,地权稳定性对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结论]提出发展农机服务市场、协调各区域粮食生产责任、引导农户签订权责明确的土地流转契约、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机制,确保农户种植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契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学志 于晓媛
耕地轮作在解决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耕地土壤遭受严重污染、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两大关键问题时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耕地轮作是保证持久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耕地轮作要求我国必须从以往单一考虑粮食自给率转向兼顾粮食自给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基本安全两个层面上来,树立农作物多样性的粮食安全结构观。这也要求粮食安全指标要从谷物自给率转向更能体现种植结构多样性的宽保障口径的综合粮食自给率。目前谷物的过高自给率是以谷物之外作物的低自给率(即低综合粮食自给率)以及相应的耕地轮作受到抑制为代价。当前耕地轮作存在如下问题:东北平原一种粮食作物常年连作成为主导;粮食生产集中度过高,小麦生产表现的最为突出;单一的轮作模式常年连作;从轮作程度上看,整体明显偏低,三大粮食主产区长江流域最高,其次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最低。从总体上看,各地区应推行一种主导生态轮作方式辅助另外一种以上轮作方式的多样化轮作模式。东北平原推行玉米、水稻与大豆,或者大豆与小麦的主导轮作方式,辅助于玉米、水稻与小麦、青饲料等轮作,或者辅助于大豆与马铃薯、青饲料等轮作。华北平原推行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或者与甘薯、苜蓿等青饲料轮作。长江流域推行水稻与油菜、小麦、绿肥及青饲料等轮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志刚 谭鑫 郑旭媛 陆五一
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并着重考察了耕地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容量以及地形地貌引致的要素替代难易度三项约束条件对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提高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同时下降,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负向作用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会有所差异,在耕地资源比较丰裕、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以及远郊地区,上述负向作用会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因此,在中国农地流转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农户在生产结构调整中面临的资源禀赋约束、农产品市场容量与要素替代难易度等约束条件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志刚 谭鑫 郑旭媛 陆五一
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并着重考察了耕地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容量以及地形地貌引致的要素替代难易度三项约束条件对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提高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同时下降,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负向作用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会有所差异,在耕地资源比较丰裕、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以及远郊地区,上述负向作用会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因此,在中国农地流转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农户在生产结构调整中面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戈 张红梅 高佳 黄善林
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18个典型村为研究区,运用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测算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下农地价值功能、农地生产功能和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较高,农地价值功能基本不需替代,农地生产功能完全不需替代。2)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出率越高;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入率越高,农地转出率越低;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地转入率越低,农地转出率越高。3)研究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明显。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正相关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中等、低等和高等收入农户;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负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高等、中等和低等收入农户;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出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低等、高等和中等收入农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戈 张红梅 高佳 黄善林
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18个典型村为研究区,运用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测算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下农地价值功能、农地生产功能和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较高,农地价值功能基本不需替代,农地生产功能完全不需替代。2)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出率越高;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入率越高,农地转出率越低;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地转入率越低,农地转出率越高。3)研究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农地社会保障功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进 钟甫宁 陈志钢 彭超
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且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它们是否会显著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省级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蔬菜作物种植比例促进幅度较大。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小麦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玉米种植比例有正向影响。微观农户层面的实证结果与宏观结果保持一致,凸显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农户家庭人口结构方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实证结果都表明老年劳动力比例对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而女性劳动力比例高对粮食种植比例有负面影...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人口结构 粮食种植结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雅婷 吕亚荣 王晓睿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34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一步法"随机前沿函数(SFA)从总产值、亩均产值、劳均产值三个维度检测了有/无农地流转两类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检验了影响两类农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农业劳动力质量、土地规模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离城镇的距离对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农地流转、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江 武晓山 赵铮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山东、宁夏两地农民的种粮收益情况,分析了影响农民种粮收入水平的诸多因素。本文的研究认为,农户种粮面积、农机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是影响农户种粮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农户种粮面积对种粮收入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一定的前提下,本文探讨和测算了山东和宁夏地区农户种粮面积的最适宜水平,并给出了最优种植面积测算的比较静态方法。
关键词:
种粮收入 最优种粮面积 收入—面积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伦 刘某承 闵庆文 田密 张永勋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近年来,以粮食产量增长为导向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单一化趋势,给哈尼梯田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论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切入点,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耕地资源特征、村落发展类型、农户的家庭特征与资源禀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调查涉及的41.23 hm~2有效耕地中,按种植总面积排序,杂交稻、玉米、水果类作物位居前三。2)本地传统粮食作物——梯田红米,种植总面积和户均种植面积远小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杂交稻和兼有饲料用途的玉米。同时,农户倾向于将其种植在质量较差、海拔较高的耕地上。3)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耕地海拔及质量对替代性作物(如杂交稻和红米)的种植选择影响较大;个体农户层面上,农户特征与资源禀赋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作物的种植选择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