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1)
2023(9797)
2022(7977)
2021(7553)
2020(6080)
2019(13676)
2018(13655)
2017(25452)
2016(14231)
2015(15423)
2014(15329)
2013(14703)
2012(13302)
2011(12167)
2010(12410)
2009(11903)
2008(11743)
2007(10612)
2006(9823)
2005(8914)
作者
(37821)
(32687)
(31822)
(30590)
(20102)
(15409)
(14199)
(12434)
(12305)
(11381)
(11170)
(10707)
(10284)
(10223)
(10148)
(9663)
(9528)
(9307)
(9208)
(9112)
(8220)
(8067)
(7764)
(7449)
(7279)
(7266)
(7231)
(7148)
(6527)
(6314)
学科
(54067)
经济(53976)
(47654)
(46921)
管理(37868)
农业(31380)
(27012)
企业(27012)
业经(19373)
(19214)
中国(16058)
(15367)
方法(15045)
(14330)
数学(12859)
数学方法(12674)
地方(11247)
体制(11030)
(10991)
农业经济(10633)
(10425)
银行(10416)
(10050)
土地(9699)
(9440)
(9439)
金融(9437)
(9318)
(9314)
农村(9305)
机构
学院(194839)
大学(188554)
(82545)
经济(80849)
管理(72330)
研究(68434)
理学(61687)
理学院(61061)
管理学(60176)
管理学院(59822)
中国(54451)
(51349)
(40182)
科学(39603)
(39312)
农业(38752)
(34335)
业大(34037)
中心(32154)
(31768)
研究所(30526)
财经(29875)
(27034)
(26030)
师范(25830)
北京(24266)
(24253)
(24204)
(24170)
经济学(24122)
基金
项目(127156)
科学(100687)
研究(99838)
基金(90862)
(78546)
国家(77705)
科学基金(66217)
社会(64253)
社会科(60314)
社会科学(60300)
(51689)
基金项目(48188)
教育(45125)
编号(42721)
(41950)
自然(39382)
自然科(38346)
自然科学(38339)
自然科学基金(37648)
成果(34980)
资助(34591)
(31443)
(30029)
课题(29744)
(29244)
(28942)
重点(28835)
(26961)
(26915)
国家社会(26547)
期刊
(104275)
经济(104275)
研究(60345)
(57005)
中国(49053)
农业(38147)
(30984)
学报(28737)
科学(28167)
教育(25178)
管理(24164)
大学(23754)
(23409)
金融(23409)
业经(23177)
学学(22559)
(17806)
技术(16637)
财经(14873)
农村(14695)
(14695)
问题(14641)
农业经济(14341)
经济研究(13468)
(12768)
(11784)
世界(11468)
经济问题(10615)
社会(9775)
农村经济(9584)
共检索到309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场主体。抵押应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土地经营权抵押两种类型,前者应满足转让所规定的条件要求。政府应支持农户之间的土地抵押实践,以消解对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入股应衡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保属性与《公司法》的股东出资要求,出资形式应仅为土地经营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娜  杨宏  
土地流转信托化对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化具有一定实践基础、政策基础和良好条件,但其也面临着土地流转信托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农民认知程度偏低、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缺乏收益保障机制等问题。文章认为,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化发展应完善其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利益保障机制、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伟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熙保  苏桂榕  
农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经过了两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不准许流转到准许流转,从无偿流转到有偿流转,从单一形式流转到多种形式流转;90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从准许流转到鼓励流转,从私下流转到市场流转。我国农地流转主要是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承包权转让则受到严格限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到来,农地承包权转让已经箭在弦上。本文提出集体成员动态化的思路,该思路应称为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破解承包权转让难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袁迎珍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农地流转的前提,而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地价的理论依据。把土地作为一种金融性资产、建立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的两种方案和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必良  
科斯及其追随者关注于产权界定对生产制度结构的影响,从而使产权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命题。但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尽管科斯定理并未否定产权界定所隐含的交易含义,但却未能顾及人格化财产及其交易性质。本文认为,基于中国农地制度的特殊性,并鉴于新一轮农地确权中"生不增、死不减"的身份产权固化与地块"四至"的空间产权界定,有必要将科斯的思想范式进一步拓展到农地产权的交易问题——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如果不能通过产权的重新调整来改善效率,那么就有必要选择适当的产权交易装置进行匹配来改善总的福利效果。作者强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燕  王欢  
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农村土地信托是发展现代农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要制度创新。结合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农村土地信托在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价值功能,明确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所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市场化信托机构短缺及监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继而从实践、政策、法律协调发展层面提出健全农村土地信托登记制度,构建公益信托机构,建立所有权人监管制度等建议,努力创建"政府引导型"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以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安秀明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农地制度而言,主要是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惑,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骐瑛  
土地作为农村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对我国农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而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与必然要求,而纵观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演进路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弊端十分明显。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存约束因素,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匡远配   彭云  
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提升。运用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构建“情境—形式—行为”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及其发生机理,并提出预期路径。研究得出: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农地流转自发组织、制度破冰、转型发展、变迁加速和高质量发展五个阶段的演进。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制度变迁情境调适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目标、以制度变迁形式维系农地流转制度的承续和以制度变迁行为者行为助推农地流转制度发展。基于历史视角和制度经济学分析,从遵守“自愿、守法、平等”原则、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地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预期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改革的路径。研究方法:通过Williamson4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分析1949年以来农村和城市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变迁过程。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法律问题,还受到文化、治理、经济行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结论: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改革虽然在时序上不同,但它们在路径选择逻辑上的共性,可以为各自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禁止到引导,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对不同时期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决议和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政策法规视角来审视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结果表明,要发展并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仍必须着重解决农用土地保护、土地流转规范化、农民保障机制、土地流转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卫民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着缺乏完备的法律政策保护、完善的流转服务市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考察,为我国在政府支持、政策优惠、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的创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从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加大农地金融的政策扶持,构建农地金融的组织体系,规范农地金融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