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1)
- 2023(11590)
- 2022(9950)
- 2021(9182)
- 2020(7872)
- 2019(18010)
- 2018(18020)
- 2017(34499)
- 2016(18716)
- 2015(21057)
- 2014(21103)
- 2013(21007)
- 2012(19817)
- 2011(17919)
- 2010(18318)
- 2009(17465)
- 2008(17697)
- 2007(16575)
- 2006(14469)
- 2005(12864)
- 学科
- 济(79385)
- 经济(79312)
- 业(65334)
- 管理(55241)
- 农(46980)
- 企(44526)
- 企业(44526)
- 方法(33227)
- 农业(30958)
- 数学(28685)
- 数学方法(28377)
- 业经(21828)
- 中国(20654)
- 财(19295)
- 技术(19289)
- 学(16698)
- 制(16437)
- 地方(15855)
- 贸(14504)
- 贸易(14495)
- 易(14110)
- 技术管理(12515)
- 策(12190)
- 理论(11991)
- 发(11961)
- 银(11946)
- 银行(11918)
- 体(11448)
- 行(11355)
- 和(10913)
- 机构
- 学院(275666)
- 大学(271762)
- 济(114060)
- 经济(111642)
- 管理(107677)
- 理学(92872)
- 理学院(91913)
- 研究(90885)
- 管理学(90433)
- 管理学院(89916)
- 中国(70409)
- 农(64884)
- 科学(56950)
- 京(56779)
- 财(50083)
- 农业(50049)
- 业大(47151)
- 所(46853)
- 江(43890)
- 中心(43542)
- 研究所(42363)
- 财经(39272)
- 范(35981)
- 师范(35649)
- 经(35493)
- 北京(35073)
- 州(34433)
- 经济学(33774)
- 院(31450)
- 经济管理(31325)
- 基金
- 项目(180249)
- 科学(141845)
- 研究(134037)
- 基金(129149)
- 家(112321)
- 国家(111254)
- 科学基金(95046)
- 社会(85277)
- 社会科(80316)
- 社会科学(80291)
- 省(73429)
- 基金项目(69140)
- 教育(60357)
- 划(60152)
- 自然(59970)
- 自然科(58538)
- 自然科学(58522)
- 自然科学基金(57498)
- 编号(55896)
- 资助(50690)
- 成果(45099)
- 创(42377)
- 发(40273)
- 重点(40250)
- 部(39873)
- 创新(38802)
- 课题(37699)
- 农(35603)
- 业(35482)
- 国家社会(34890)
- 期刊
- 济(131894)
- 经济(131894)
- 研究(77173)
- 农(66744)
- 中国(58995)
- 农业(45056)
- 学报(44061)
- 科学(41423)
- 财(39376)
- 管理(36612)
- 大学(33740)
- 学学(31973)
- 教育(29782)
- 业经(27418)
- 融(25914)
- 金融(25914)
- 技术(24899)
- 业(23207)
- 财经(19285)
- 问题(18554)
- 经济研究(18393)
- 经(16613)
- 技术经济(15801)
- 版(15716)
- 科技(15187)
- 农村(14698)
- 村(14698)
- 农业经济(14221)
- 图书(14066)
- 世界(13902)
共检索到413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翟军亮 吴春梅
推进农地良性、有序、持续流转,需要规避农村场域中公共价值衰落与市场价值张扬等现代性问题在农地流转中的映射与影响。本文以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农地流转中的公共价值创造问题。研究表明,农地流转是公共治理过程,应以公共价值为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均衡,必须以公共能力和公共支持为条件。当前面临农村公共性消解背景下的多元价值冲突、能力结构失衡、公共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确立公共价值在农地流转中的核心位置,需要加强以参与式决策系统的制度建构为核心的公共能力建设,需要增进合作社、政府和村级服务组织对农地流转的实质性公共支持,达到在农地流转行为中嵌入公共性因素和增加公共价值存量的目标。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公共价值 公共能力 公共支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琼鸽 董鸿安
作为新时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各参与主体实现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以穆尔的战略三角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以及运作能力三个维度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分析框架。公共价值包括行业人才培养和行业技术创新;合法性与支持包括产教融合政策法律、共同体组织架构和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运作能力包括变革创新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和网络治理能力。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理想的网络治理模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兼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守正与创新,寻求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以及运作能力三个维度之间最大限度地匹配,将共同体从理念逐步走向实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任洁
创造和凝聚公共价值是东盟区域治理过程中的核心诉求。五类指向不同范畴的公共价值集合构成了东盟区域治理中的公共价值清单(分别指向东盟共同体、国际对话与合作、全球议题、公共行政能力、公民社会)。独特的圈层结构和"东盟模式"构成了东盟的公共价值实现机制,围绕创造公共价值的三层结构(以政治家为代表的核心层、以学者智库为代表的第二轨道、以公民社会为代表的第三轨道)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东盟在其内部成员国与外部对话国之间凝聚和创造了共同认可的公共价值。在东盟的权力运行轨迹中,作为东盟政策和规划的决定者,各国政府领导人构成的核心层扮演了公共价值创造的主导角色,而由专家、学者、媒体人等非官方人员构成的第二轨道则起到知识传播和价值传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体化进程中公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促进了东盟各国政府对公共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对公共价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东盟 区域治理 公共价值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任洁
创造和凝聚公共价值是东盟区域治理过程中的核心诉求。五类指向不同范畴的公共价值集合构成了东盟区域治理中的公共价值清单(分别指向东盟共同体、国际对话与合作、全球议题、公共行政能力、公民社会)。独特的圈层结构和"东盟模式"构成了东盟的公共价值实现机制,围绕创造公共价值的三层结构(以政治家为代表的核心层、以学者智库为代表的第二轨道、以公民社会为代表的第三轨道)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东盟在其内部成员国与外部对话国之间凝聚和创造了共同认可的公共价值。在东盟的权力运行轨迹中,作为东盟政策和规划的决定者,各国政府领导
关键词:
东盟 区域治理 公共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泓翕 李洁 程海波 史文川 申俊龙
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简称“名医工作室”)建设是我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试验模式,其遵循中医药知识传统传承方式,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知识代际转移、创新,是一项中医药公共价值创造工程。目前,对于国家“名医工作室”的公共价值创造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系统动力学剖析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系统运行对现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效果,有助于从整体把握、优化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较好地促进了中医药知识代际转移并产生团队传承创新效应,需进一步发展与高校教育协同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2)提升“名医工作室”中师生的传承创新意愿,是增强“名医工作室”团队传承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要鼓励地方政府与“名医工作室”所在组织制定政策激励措施;(3)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系统性仍有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缺失,且缺少对“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的中医药文化价值和创新的产权价值的评估机制。研究结果能够为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优化,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强 单炜
本文讨论了政府大数据的构成及其特点,分析了政府利用大数据能够解决的公共治理难题。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流的公共价值创造分析框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大数据政府创新公共价值实现的要件。最后从大数据管理局的设立、数据开放、大数据国家战略以及大数据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大数据政府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雅琳 车峰
数字政府作为实体政府的“孪生态”,其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视角,借助内容分析法和PMC指数模型,对2019—2022年颁布的中央、省级、省会城市数字政府政策进行系统性挖掘和实证评估,考察数字政府政策的整体情况以及层级特征、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政策更加关注公共价值的行为性和社会性,省级数字政府政策整体处于优秀水平;数字政府政策在公共价值识别和选择中呈现明显的层级特征,在公共价值生产和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政府变革背景下调整和改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制度安排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结合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数字政府 政策评估 公共价值创造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唐智彬
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新方向。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功能于一身的产教融合新载体,旨在通过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强调区域服务功能,摆脱校企合作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政策真空”“校热企冷”“联而不合”等现实掣肘问题。市域产教联合体倡导的多元合作、寻求共同利益、促进一体化发展等观念与公共价值创造关注公共利益和集体偏好的内涵不谋而合。从公共价值创造的视角探讨实施策略,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市域产教联合体,并推动其落地实施。
关键词:
联合体 公共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祚继 韦艳莹 任聪慧 王赛红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但作为一项崭新而重大的土地制度供给,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根据公共价值创造理论,认为由政府推动的乡村振兴成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质上就是通过土地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中公共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外土地整治实践经验,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公共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问题,其中公共价值的创造需要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推进产权创新、组织创新和监管创新。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琳琳
一般而言,财产私有制下,土地作为农民的财产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转的。但是,鉴于农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农地流转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因此,农地流转不是完全市场交易行为,需要政府的调控与引导。战后,日本建立土地私有制,通过流转许可、合同管制、佃租限额等制度设计,严格控制农地流转。随着经济发展,土地流转管制的条件逐步放宽,日本政府由单一管制者向引导者、培育者等多重角色转变。但这种转变只体现了"谨慎的宽松",并未改变日本农地流转管制制度的构建基础和本质属性,也未撼动日本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大力推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琳琳
一般而言,财产私有制下,土地作为农民的财产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转的。但是,鉴于农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农地流转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因此,农地流转不是完全市场交易行为,需要政府的调控与引导。战后,日本建立土地私有制,通过流转许可、合同管制、佃租限额等制度设计,严格控制农地流转。随着经济发展,土地流转管制的条件逐步放宽,日本政府由单一管制者向引导者、培育者等多重角色转变。但这种转变只体现了"谨慎的宽松",并未改变日本农地流转管制制度的构建基础和本质属性,也未撼动日本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时,可参考日本农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设计,肯定并重视政府在流转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引导、培育和服务的职能,加强产业融合,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进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倩 许彩华 余劲
[目的]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迅速,农村土地呈现集中趋势。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流动方向,探析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保障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1)有效的农地流转市场使土地从低效率生产者流转至高效率生产者,从高收入农户流转至收入两端的农户,并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转入户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一部分是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小规模农户,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农户。(2)农业比较收益劣势易造成农地流转市场扭曲,改变土地流动方向,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并加剧农民收入的不平等。[结论]有效的农地流转市场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增加农户收入。然而,农业较低的比较收益及政府的过度干预易造成农地流转市场扭曲,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潜力难以发挥,增收效应减弱,农村收入差距加大。建议政府对农地流转进行有序引导,并注重劳动力市场及信贷市场的配套完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产权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引出两个问题:什么是产权清晰界定,产权界定的内容框架包括哪些;在不完全产权情况下,如何理解该核心观点。基于产权概念的共识,本文构建包含“‘产’-权能-权限-权属”四个方面的产权界定内容框架,并通过分析农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表明:第一,农地经营权的“经济权利”界定相较于“法律权利”界定而言并不清晰,后者是前者初始界定的重要参照。第二,在市场交易前,农地经营权的“产”、权属、流转权能和生产权能的界定在所有流转合同中均是明确的,因而不完全产权情况下的产权清晰界定包括对“产”、权属和基础权能的清晰界定。第三,当“法律权利”界定清晰时,“经济权利”界定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市场交易是权能与权限的交易,也是权能与权限的权属关系的重新界定。另外,市场交易的过程也是各主体缔约的过程。因此,未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不仅要注重产权界定,更要重视产权交易,降低各主体缔约的交易费用,实现缔约自主自由。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光华 李海伟
本文以农地流转的两种类型:自发型和集体推动型流转为例,阐明流转制度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错位。进而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外部性、交易费用、供求主体的不一致和利益集团的左右等使参与方对新制度的优劣评价存在差异,造成供给相对于需求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制度变迁中要兼顾各改革参与方的利益,方能更好实现制度变迁的绩效。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供求错位 制度绩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开丽 张鹏 张安录
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权利主体的福利变化;通过建立农地城市流转的福利分配模型,得出结论:社会福利绝对量的大小和各权利主体所得相对量的大小均与一定阶段内农地城市流转的速度密切相关;政府应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征地价格,才足以弥补农民失地后损失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并通过构建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函数,分析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结果表明:必须按照农业用地边际生产效益等于非农用地边际生产效益的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方可兼顾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针对土地市场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