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2)
2023(5358)
2022(4590)
2021(4484)
2020(3710)
2019(8599)
2018(8677)
2017(17136)
2016(9235)
2015(10346)
2014(10141)
2013(10222)
2012(9724)
2011(8819)
2010(8716)
2009(7995)
2008(7739)
2007(6927)
2006(6432)
2005(5510)
作者
(25797)
(22426)
(21499)
(20636)
(13714)
(10806)
(9728)
(8678)
(8480)
(7676)
(7528)
(7507)
(7046)
(6728)
(6654)
(6580)
(6491)
(6481)
(6132)
(6053)
(5620)
(5473)
(5353)
(5285)
(5009)
(4997)
(4961)
(4628)
(4435)
(4435)
学科
(45620)
(40165)
经济(40135)
(32491)
农业(30482)
管理(17393)
地方(13848)
业经(13732)
(11292)
企业(11292)
方法(10737)
农业经济(10427)
数学(9637)
土地(9590)
数学方法(9572)
(9548)
中国(9188)
(9148)
农村(9136)
(8788)
发展(7031)
(7027)
(6947)
(6892)
(6729)
劳动(6729)
收入(6703)
(6651)
人口(6626)
农业劳动(6332)
机构
学院(127572)
大学(120107)
(52298)
经济(51090)
管理(49885)
(46498)
研究(43541)
理学(42852)
理学院(42385)
管理学(41784)
管理学院(41565)
中国(35741)
农业(35133)
业大(28261)
科学(27970)
(25158)
中心(22516)
(22376)
(21959)
农业大学(21661)
研究所(20212)
(20127)
(19741)
(18048)
师范(17963)
经济管理(17396)
(17331)
(16640)
(15438)
财经(15434)
基金
项目(86792)
科学(67804)
研究(67337)
基金(60466)
(52087)
国家(51468)
科学基金(43839)
社会(41884)
社会科(39000)
社会科学(38987)
(38632)
基金项目(33920)
编号(30618)
(29156)
(27848)
教育(27766)
自然(27245)
自然科(26444)
自然科学(26438)
自然科学基金(25916)
成果(23231)
资助(22375)
(21073)
课题(19350)
重点(18706)
(18567)
(17810)
发展(17262)
(17126)
(16988)
期刊
(70084)
经济(70084)
(53033)
农业(35870)
研究(34396)
中国(30310)
学报(20156)
科学(20030)
业经(19837)
(16629)
大学(15955)
(15313)
金融(15313)
学学(15201)
农村(13900)
(13900)
农业经济(13768)
(13586)
管理(11912)
问题(11045)
技术(10425)
教育(10405)
资源(10142)
农村经济(9264)
(8924)
经济问题(8691)
世界(8398)
社会(7587)
业大(7082)
社会科(6987)
共检索到198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新艳  罗必良  王晓海  
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我国国家政策倡导的模式——农户间农地流转模式,在实践中对农户经营方式变革及其现代农业发展的效应。由此进一步思考:农户作为家庭承包的主体,是否一定是农地转入与农业经营的唯一主体?进而推演我国农地流转市场构建中主体选择及其多样化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农户间的土地流转,既没有带来经营规模的显著改善,亦没有有效缓解农地细碎化的问题;既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组织化,也没有大力促进农户的市场化经营水平和专业化经营程度。更为严重的是,却引发了农户种植行为的普遍"去粮化"。这表明:如果仅仅以国家政策倡导的农户间流转方式为重点,那么,未来中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将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景刚  王岚  高艳梅  
[目的]厘清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农地流转风险评估体系,量化评价农地流转风险,以便为农地流转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地流转风险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村集体强制介入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关键;(2)社会保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是当前广东省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风险;(3)广东省农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显著,全局莫兰指数为-0.03,空间上未呈明显集聚特征;(4)广东省各地市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高度趋同,值得警惕。[结论]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审慎推进农地流转才是明智之举;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流转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金融的支持以及粮食补贴政策的正向激励应是当前广东省实施差异化农地流转风险治理的政策支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汪沙  李尚蒲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农户的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了农户的交易费用认知对农地流转(转出)的影响。分析表明: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农户禀赋具有状态依赖性;未转出农地农户对交易费用的事前认知明显高于有转出行为农户的经验认知;农户在流转流程、外部环境和第三方组织三个角度的交易费用认知,不利于农地的流转,而对合约安排产生的交易费用认知则有利于改善农地的转出行为。从鼓励农地流转的层面来说,讨论尚未转出农地农户的交易费用认知,以揭示农地流转难以发生的内在约束,更具政策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闯  仝志辉  陈传波  
十九大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激发了如何实现有机衔接的讨论,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带动小农户、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服务小农户和促进小农户组织化以赋能小农户的政策思路渐趋主流。但是,这些思路忽视了普通农业村庄中大量发生的事实:农户间土地流转使得农地经营方式多样化,不同农地经营方式的并存和转化正在给小农户农业带来积极影响。对安徽省D村的案例分析发现,自耕经营、出租经营和规模经营三种农地经营方式并存且相互转化,小农户在其间经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萌发,呈现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市场连接程度增强、综合收益增加、多元种植和养殖得以保持等现代农业特征。小农户现代农业发展的萌发这一关键事实为理解和促进小农户农业发展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重要启示: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户,小农户生产已经具备一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各种路径不能忽视村庄内部农户间土地流转和三种农地经营方式的并存与转化;要在不失去小农户主体性的基础上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并使衔接路径能很好地对接村庄及其内部农户。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保障其福利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基调。基于安徽省小岗村调研数据,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法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岗村农地流转后农户总体福利水平较流转前基准状态有所下降,其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评价值降幅较大;不同收入构成及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在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社会保障等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提出了提高原有流转费标准、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保障其福利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基调。基于安徽省小岗村调研数据,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法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岗村农地流转后农户总体福利水平较流转前基准状态有所下降,其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评价值降幅较大;不同收入构成及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在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社会保障等功能指标均有不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保障其福利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基调。基于安徽省小岗村调研数据,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法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岗村农地流转后农户总体福利水平较流转前基准状态有所下降,其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评价值降幅较大;不同收入构成及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在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社会保障等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提出了提高原有流转费标准、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辉  钟涨宝  
本文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襄阳市3县(市)6镇(街)13村312户农户样本数据,分析了当地农地流转的现状。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要素禀赋及外部体制环境等方面对襄阳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与来源、农地面积、农地承包期和户主年龄、职业等内部因素与农地的转入及转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介入、村委会对流转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息发布的指导、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合理确定等外部体制环境因素也会对农地流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强化农户主体地位、积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飞  吴雪彪  陈士银  
本文基于广东省20个市、75个村,315户转入户问卷调查,分析了农地内部转入的农户行为与绩效。结果表明:农户转入农地的数量呈不平衡性,方式呈多样性;大多数农地转入行为发生在本村范围内与亲戚朋友之间;农户转入农地的合同以口头形式为主,年限以1~5年居多;农户转入农地的用途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转入农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继续转入农地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农地内部转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但社会绩效一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晨  
本文基于2007年广东省10市50县211乡(镇)511村的654份农地流转有效问卷,利用SPSS软件综合处理分析数据,对三类农户耕种农地面积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综合交易效率影响农地的流转,而交易效率往往涉及到政策制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禀赋三个层面,它们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农地流转综合交易效率并影响农户选择耕种农地面积的行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余鹏翼  李善民  
本文根据农地使用权可转性理论,通过对南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南海市农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是南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促进了农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制度经济绩效。因此,合理界定和安排农地产权,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地产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京  杨钢桥  周厚智  
基于农户微观角度,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推导出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影响,然后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影响下的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而得出劳动力转移和耕地流转的规模。结果表明,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受到农地整理的影响;农地整理区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大于现有农户农地规模,农地整理区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96hm2;湖北省农地整理区户均应转入农地量为1.17hm2,户均劳力转移人数为1.25人。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通过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并加大农地整理力度和提高农地整理质量,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屹  杨俊孝  王岩  
土地是民生之根本,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户规模经营绩效的高低对农产品产量和农户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玛纳斯县为例,对其327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选取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1两个指标来表征农户规模经营绩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土地产出率层面,土地细碎化程度、家庭耕地总面积、家庭总收入、滴灌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和转出土地行为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在影响农户劳动生产率层面,家庭总收入、转入土地行为和农业劳动力人数在1...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敏  李琴  
本文利用广东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对农地流转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和非农收入比例增加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动因,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另外,地权稳定预期有利于农地流转,农户土地资源禀赋和当地政策导向影响农地流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勇  杨卫忠  
整合农村农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理论,探索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对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贫缺状态、失衡状态I、失衡状态II和协调状态四种农户心理状态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利用嘉兴市"两分两换"背景下96个农户家庭的实证数据表明: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都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农户协调状态下"两分两换"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最高,农户失衡状态I和失衡状态II处于中上水平且无显著差别,农户贫缺状态下"两分两换"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最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