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42)
- 2023(3970)
- 2022(3262)
- 2021(3303)
- 2020(2723)
- 2019(6153)
- 2018(6066)
- 2017(11882)
- 2016(6513)
- 2015(7030)
- 2014(6980)
- 2013(7041)
- 2012(6519)
- 2011(6024)
- 2010(6243)
- 2009(5934)
- 2008(5729)
- 2007(5419)
- 2006(5005)
- 2005(4396)
- 学科
- 农(46378)
- 农业(31678)
- 济(29915)
- 经济(29867)
- 业(28204)
- 业经(11704)
- 农业经济(9860)
- 管理(9470)
- 中国(9162)
- 村(9081)
- 农村(9074)
- 收入(8833)
- 土地(8584)
- 分配(8022)
- 方法(7982)
- 发(7827)
- 劳(7261)
- 劳动(7261)
- 数学(7261)
- 数学方法(7230)
- 制(6913)
- 地方(6799)
- 发展(6637)
- 展(6634)
- 人口(6454)
- 农业劳动(6329)
- 动力(5869)
- 劳动力(5841)
- 及其(5749)
- 农业人口(5724)
- 机构
- 学院(94307)
- 大学(87527)
- 济(42579)
- 农(42169)
- 经济(41837)
- 管理(36178)
- 研究(32957)
- 农业(31629)
- 理学(31493)
- 理学院(31229)
- 管理学(30788)
- 管理学院(30644)
- 中国(27284)
- 业大(23384)
- 科学(20151)
- 农业大学(19266)
- 京(17913)
- 所(17296)
- 中心(16561)
- 财(15997)
- 研究所(15580)
- 江(15188)
- 业(14848)
- 经济管理(14114)
- 省(13544)
- 发(12889)
- 财经(12375)
- 范(12136)
- 师范(12077)
- 科学院(12071)
- 基金
- 项目(62896)
- 科学(49478)
- 研究(49064)
- 基金(45354)
- 家(39422)
- 国家(38917)
- 科学基金(32769)
- 社会(32028)
- 社会科(29696)
- 社会科学(29687)
- 省(26207)
- 农(26179)
- 基金项目(24757)
- 编号(22055)
- 划(20175)
- 教育(20101)
- 自然(19480)
- 自然科(18919)
- 自然科学(18915)
- 自然科学基金(18580)
- 资助(16947)
- 成果(16719)
- 发(15367)
- 部(14443)
- 业(13824)
- 课题(13720)
- 制(13481)
- 重点(13431)
- 国家社会(13246)
- 性(13156)
共检索到144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志章 杨志红
土地是农户重要的生计资本,土地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的关键,关乎脱贫成效。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采用重庆市酉阳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数据,从搬迁户的视角出发探讨农地流转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能够通过为搬迁户带来土地租金收入、促进家庭生产要素优化和劳动力合力配置正向促进搬迁户脱贫,非农就业这个逻辑中发挥中介作用,村干部政策执行则在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之间起调节作用。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过程中,要激活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加大村干部主动执行政策的力度,不断带动搬迁户非农就业,夯实永续脱贫之本。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非农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 村干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焕柄 张莉琴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了解脱贫农户在搬迁后能否获得就业、获得怎样的就业,能够为后续扶持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西部9省11县脱贫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使用线性概率模型及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农户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来源、安置方式以及家庭情况的差异性影响。【结果】研究发现:(1)易地扶贫搬迁显著减少了脱贫户的农业劳动,而对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2)将非农就业来源细分为公益性岗位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发现,搬迁后脱贫农户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市场性就业没有明显变化。(3)差异性分析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安置户中更为明显,而城镇安置户的市场性就业面临较大挑战;搬迁后,资产缺乏型和人力资本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复合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未发生明显变化;另外,不同家庭情况搬迁户的非农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本文认为,搬迁农户的自主就业能力还有待增强,应坚持就业扶持和引导并重的政策思路,聚焦改善搬迁农户就业机会和技能水平,对特定搬迁群体进行分类施策及针对性帮扶,以此来激发和增强搬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晶晶 黎洁
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土地资源及迁入区就业资源,有助于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利用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1258份微观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区域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考察了非农就业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非农就业区域对搬迁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和规模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异地非农就业的边际效应均高于本地非农就业。(2)非农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强化了不同区域非农就业对撂荒规模的影响,且非农就业区域因素对耕地撂荒的贡献值要高于非农就业质量。(3)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男性劳动力、老一代劳动力的异地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行为及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迁入地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统筹后续就业帮扶与迁出区耕地资源再配置、推进迁出区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时鹏 余劲
本文基于陕南三市1712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农户搬迁决策和非农就业的联立方程,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并检验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生存的压力、搬迁的机会成本和资本禀赋是影响农户搬迁决策的重要因素,搬迁具有明显的农户“自选择”特征。第二,基于反事实假设,搬迁农户若不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下降5%和1.53%,而非搬迁农户若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提高23.49%和19.47%,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大于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分散安置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集中安置,搬迁对新生代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户。第三,搬迁通过空间位置的重置效应、培训机会的获得效应、发展环境的改善效应以及农户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效应四个渠道促进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综上,今后要在确保搬迁农户就业数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市场的包容性以重点解决老一代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问题,集中安置区既要重视当地就业机会的培育也应组织推动搬迁农户的劳务输出。应通过接续投资、精准培训及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尽快促进搬迁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但同时也应关注未迁出农户的发展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文娟 王兆林 曾薇 段小红
生计资本是农户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活动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PLS-SEM和fsQCA方法,探讨了生计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的净效应和组合效应。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依次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自然资本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金融资本是触发脱贫农户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识别出两种生计资本组合构型:构型1为缺乏自然资本情况下,同时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型2为具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农户创业所依赖的生计资本组合存在差异,因此需优化生计资本组合,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开展创业活动,为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云南省会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制定并实施"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实施易地搬迁,确保10万群众"搬得出"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国土面积5886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立龙 郑怡君 胡闻涛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战略工程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基层政策执行偏差,部分地区有扶贫搬迁农户陷入"安置依赖"、"救济陷阱",或出现"搬而难富"问题。基于对易地搬迁地区村户的随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发现相对贫困程度、贫困异质性及家庭特征影响到村户搬迁意愿、搬迁脱贫内生动力及其成效,制约搬迁的扶贫精准性与有效性。搬迁对外出务工村户的生计影响有限,对本地生产的贫困村户有帮扶效应。获得补贴不等于持久脱贫,单一的安置补贴降低了扶贫精准度并容易滋生救济依赖。因此,要改变"包揽"、"一刀切"、"唯补贴"的帮扶方式,扭转"安置结果至上"的政绩导向,设定补贴"弹性区间",规避"救济陷阱"。搬迁政策重心要由"搬迁"转向"脱贫",注重生产经营条件与就业机会创造,推动搬迁农户转型为有发展能力的职业农民或新市民。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精准脱贫 救济陷阱 补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立龙 郑怡君 胡闻涛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战略工程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基层政策执行偏差,部分地区有扶贫搬迁农户陷入"安置依赖"、"救济陷阱",或出现"搬而难富"问题。基于对易地搬迁地区村户的随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发现相对贫困程度、贫困异质性及家庭特征影响到村户搬迁意愿、搬迁脱贫内生动力及其成效,制约搬迁的扶贫精准性与有效性。搬迁对外出务工村户的生计影响有限,对本地生产的贫困村户有帮扶效应。获得补贴不等于持久脱贫,单一的安置补贴降低了扶贫精准度并容易滋生救济依赖。因此,要改变"包揽"、"一刀切"、"唯补贴"的帮扶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精准脱贫 救济陷阱 补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婷 何得桂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状况事关全国脱贫攻坚的整体质量。不仅要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和进度,还要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质量的主要标准。基于对秦巴山区某地易地扶贫搬迁状况的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不够精准,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居民获得感不强,搬迁户可持续生计面临挑战等问题。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要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以"搬得出"为手段,以安居乐业为目的,促进社会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淑元
集中安置的易地搬迁农户面临经营农业的距离障碍,可能导致承包地种植收益的无形价值损失。其承包地妥善处置关系到贫困人口的生计可持续,关系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构建易地搬迁农户承包地处置分析框架,结合湖南、湖北两地的调研数据,对保留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退出承包经营权三种处置方式及农户所面临的制度约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继续耕种农地获利减少,放弃耕种农地的比例将增加;搬迁地区农地流转缺少有效的、正规的渠道,搬迁农户难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交换利益最大;搬迁农户存在较高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但目前缺少易地搬迁农户承包地退出的制度设计。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月 冯晓龙 汪三贵
测度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脆弱性,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增强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效性,还能降低减贫政策成本。本文利用8省16县1050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下,2015年、2016年农户的平均贫困脆弱率分别为54.29%、47.62%,且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未搬迁农户脆弱率变动相比,已搬迁农户的脆弱率下降幅度更大;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未上过学、家庭抚养比在75%及以上、劳动力数量在6个及以上的家庭未来最容易陷入贫困。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 脆弱性 精准扶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党国英
摆脱贫困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学术界聚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反贫困行动一直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1986-1993年,我国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推动贫困减少,此后陆续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成效。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党国英
摆脱贫困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学术界聚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反贫困行动一直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1986-1993年,我国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推动贫困减少,此后陆续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成效。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