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71)
2023(19717)
2022(16299)
2021(14925)
2020(12434)
2019(28365)
2018(28100)
2017(53332)
2016(29122)
2015(32868)
2014(32726)
2013(32371)
2012(29677)
2011(26726)
2010(27125)
2009(25654)
2008(24437)
2007(22009)
2006(20023)
2005(18154)
作者
(86243)
(71888)
(71160)
(67665)
(45506)
(34525)
(32255)
(27977)
(27475)
(25674)
(24517)
(24422)
(22934)
(22890)
(22535)
(22108)
(21357)
(21254)
(20674)
(20571)
(17918)
(17880)
(17541)
(16553)
(16213)
(16134)
(16014)
(15965)
(14795)
(14293)
学科
(116515)
经济(116354)
(87268)
管理(84222)
(65260)
企业(65260)
(52519)
方法(46024)
数学(39490)
数学方法(39018)
中国(37418)
农业(34966)
(31871)
业经(31769)
(29460)
金融(29456)
(29074)
(28763)
银行(28700)
(27612)
地方(26749)
(25319)
(20084)
(19711)
贸易(19693)
(19524)
财务(19441)
财务管理(19401)
理论(19242)
(19168)
机构
大学(414361)
学院(414009)
(164773)
经济(160977)
管理(158962)
研究(144503)
理学(136419)
理学院(134915)
管理学(132485)
管理学院(131755)
中国(114602)
科学(90080)
(89492)
(85929)
(77560)
(73988)
业大(67814)
中心(67246)
研究所(67077)
农业(66321)
(63710)
财经(60603)
北京(56375)
(55112)
(54322)
师范(53753)
(51793)
(51354)
经济学(49065)
(46458)
基金
项目(280339)
科学(219248)
研究(204618)
基金(202289)
(177699)
国家(176153)
科学基金(149865)
社会(128710)
社会科(121674)
社会科学(121640)
(110452)
基金项目(106916)
自然(96878)
自然科(94475)
自然科学(94451)
自然科学基金(92738)
(92442)
教育(92203)
编号(84028)
资助(82607)
成果(68654)
重点(63132)
(61368)
(60919)
课题(58011)
(57770)
创新(54052)
科研(53236)
国家社会(53202)
(52956)
期刊
(189368)
经济(189368)
研究(122980)
中国(91270)
(85077)
学报(71163)
科学(64427)
(58868)
农业(57149)
管理(57149)
大学(54123)
学学(51035)
(50607)
金融(50607)
教育(44876)
技术(34363)
业经(34161)
财经(29707)
(28046)
经济研究(27574)
问题(25648)
(25323)
(22205)
图书(21245)
科技(20027)
理论(19884)
业大(19560)
资源(19294)
技术经济(19096)
现代(18826)
共检索到633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曹玲玲  刘彬斌  秦小丽  
文章采用EG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及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农地流转、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地推动了农地流转,同时城镇化的有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三要素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上升为初级协调,但在20002008年期间,农地流转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耦合协调程度甚低。最终从农地流转、农村金融及城镇化建设方面提出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力阳  罗其友  
构建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格局,并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探讨城镇化和农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我国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化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区域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变化幅度没有城镇化剧烈,但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区域之间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西部地区整体较低,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耦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华  岑霞  罗彤  张洋  
农村人口和金融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要素,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人口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分析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的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模型检验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农村人口结构水平相关性较强,两者均持续提升且省际间差异不断扩大,其中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群倾向配置的趋势明显。二是农村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逐渐向高水平耦合阶段迈进,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两者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互为制约的失调衰退发展阶段,呈现由京沪"极化效应"逐渐转向"扩散效应"发展的空间格局。三是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是耦合协调度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上述结论,就如何促进农村人口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丹丹   冷洪涛   刘赛红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推动力,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探讨金融对农村三产融合的作用机制。基于201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指数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发现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均呈现出西部向东部递增,南部高于北部的区域特征,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进一步实证检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达到一定门槛时才能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在未达到门槛时,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三产融合发展存在抑制作用;中部地区则一直存在促进作用,只是在达到门槛后其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西部地区则并未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敬磊  刘光远  赵美平  
文章在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数学模型与计量方法,以山东菏泽市为例,分析了该市2000~2011年期间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之间互动变化及其所处阶段特征与优化改进措施,进而采用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自相关与滑动平均预测的方法,预测了该市2012~2014年间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及其所处阶段特征。研究结果:(1)该市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1年间呈现出显然不同的3阶段性特征,从总体上看,此期间该市正处于过度调和与失调衰退并行期;(2)所预测的2012~2...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罗宏  
论文结合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特征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分析存款利率定价与居民储蓄流向、贷款定价与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实证对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及流动的影响因素和程度作出测定检验,结论显示: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传导作用显现,而且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在构建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滞后于乡村振兴的步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从中度失调演化为轻度失调,但良性改善仍建立在颉颃阶段的基础之上;大部分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仍未跨越颉颃阶段;各省耦合协调关系以轻度失调为主;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增强,在空间上呈现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晨  吴雄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与资源配置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落实的关键。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金融规模的提升,金融机构会重新配置资源,最终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晨  吴雄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与资源配置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落实的关键。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金融规模的提升,金融机构会重新配置资源,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巍  孟杰  
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对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势必会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也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村体育资源配置进行重新调整。当前,农村体育资源配置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应该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