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28)
- 2023(10732)
- 2022(9023)
- 2021(8394)
- 2020(7001)
- 2019(15366)
- 2018(15140)
- 2017(28633)
- 2016(15369)
- 2015(16825)
- 2014(15964)
- 2013(15498)
- 2012(14154)
- 2011(12951)
- 2010(13175)
- 2009(12627)
- 2008(12356)
- 2007(11456)
- 2006(10318)
- 2005(9203)
- 学科
- 业(60279)
- 济(57894)
- 经济(57800)
- 管理(48648)
- 农(46440)
- 企(39434)
- 企业(39434)
- 农业(31057)
- 业经(20465)
- 制(18173)
- 方法(17803)
- 技术(17638)
- 中国(17197)
- 财(16703)
- 数学(14815)
- 数学方法(14640)
- 体(13212)
- 技术管理(12024)
- 地方(11677)
- 银(11076)
- 银行(11062)
- 策(10766)
- 行(10651)
- 发(10592)
- 贸(10523)
- 贸易(10514)
- 农业经济(10354)
- 易(10311)
- 学(10278)
- 体制(10010)
- 机构
- 学院(212431)
- 大学(206615)
- 济(91038)
- 经济(89260)
- 管理(84369)
- 理学(72664)
- 理学院(71951)
- 管理学(70981)
- 研究(70958)
- 管理学院(70584)
- 中国(56758)
- 农(51726)
- 京(42298)
- 财(42196)
- 科学(40740)
- 农业(39046)
- 业大(35989)
- 所(34638)
- 江(34034)
- 中心(33904)
- 财经(32144)
- 研究所(30856)
- 经(29135)
- 范(26502)
- 经济学(26431)
- 师范(26299)
- 州(26189)
- 北京(25842)
- 经济管理(25265)
- 院(25066)
- 基金
- 项目(141801)
- 科学(114005)
- 研究(109720)
- 基金(102954)
- 家(88827)
- 国家(87908)
- 科学基金(76462)
- 社会(72135)
- 社会科(67996)
- 社会科学(67981)
- 省(57908)
- 基金项目(55100)
- 教育(48673)
- 划(46657)
- 自然(46438)
- 自然科(45344)
- 自然科学(45336)
- 编号(45108)
- 自然科学基金(44578)
- 资助(38615)
- 成果(35948)
- 创(35658)
- 制(34136)
- 创新(32396)
- 发(31880)
- 部(31803)
- 重点(31622)
- 课题(30979)
- 农(30171)
- 国家社会(30064)
- 期刊
- 济(110823)
- 经济(110823)
- 研究(63716)
- 农(56770)
- 中国(52058)
- 农业(38051)
- 财(32425)
- 管理(30805)
- 科学(30710)
- 学报(29754)
- 大学(24615)
- 业经(24469)
- 融(24292)
- 金融(24292)
- 教育(23610)
- 学学(23412)
- 技术(18674)
- 业(18639)
- 财经(15729)
- 问题(15104)
- 经济研究(14836)
- 农村(14513)
- 村(14513)
- 农业经济(14119)
- 经(13529)
- 科技(12706)
- 版(12079)
- 世界(11875)
- 技术经济(11379)
- 经济问题(10864)
共检索到329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俊峰
文章采用激励理论、合约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缓慢的原因:农户土地转让激励不足、关系型合约限制了农地转让的发展。只有通过完善农户转让的激励机制,实现由关系型合约向规则型合约的转变,才能真正使农地流转起来。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农地转让 制度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林一民 林巧文 关旭
我国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并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种特殊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农地经营权抵押具有同私有产权抵押不同的经济效果。通过我国各地的经营权抵押试点发现,这种抵押存在抵押物价值较低、处置难度大、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对政府依赖性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权空转"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核心是要加强制度供给,做实经营权的经济价值,并在推进抵押物处置和交易方面实现突破。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和建立抵押经营权收储平台,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卫民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着缺乏完备的法律政策保护、完善的流转服务市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考察,为我国在政府支持、政策优惠、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的创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从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加大农地金融的政策扶持,构建农地金融的组织体系,规范农地金融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农地金融 抵押贷款 组织体系 风险防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伟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农地规模经营需克服土地细碎化,这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前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克服土地细碎化,"行政干预市场"又损害了弱势农民自主交易权利,这启示制度创新需在满足保障农户自主交易前提下供给低成本整合细碎化土地产权的机制。皖中宣州县经验表明可行的制度创新步骤是:首先建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新制度,重构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农地流转组织和规范体系,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利用集体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克服东亚小农国家共同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
关键词:
农地市场 土地承包 土地细碎化 土地流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当前农地流转市场难以整合细碎化的土地产权,形成市场失灵,诱发地方行政干预市场,亟须创新农地流转制度。新制度需要同时满足农民自主产权交易与低成本产权整合两功能,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模式。皖中繁昌县调研表明可行的制度建构路径是:由中央明确制度创新的基本框架;地方政府供给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村社集体组织则以"虚拟确权"为核心特征的自主制定制度实施细则。结论启示我国可以发挥集体土地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以达到克服土地细碎化之农业现代化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冰强 卢怡莹
我国农地用途管制法律法规数量众多,管制措施也较为具体明确,但管制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管制主体重眼前局部利益、轻长远整体利益,管制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管制手段上重计划控制、轻市场激励,管制依据上重长官意志、轻规划效力。解决农地用途管制的出路是,建立可持续的财政增长机制,规范农地用途管制权的运行;平衡农地用途管制目标,实现耕地保护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统一;改革农地用途管制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功能;完善农地利用规划和法律,强化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用地 用途管制 困境 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郭守前 王紫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新制度经济学是用制度变迁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也称为制度创新,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农地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停
开展农地金融创新,能够唤醒农村沉睡资本,有效缓解农业融资担保难题。虽然农地金融创新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但对其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从产权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和法学三方面阐述我国农地金融创新的理论困境,以及对应的破解方式。农地的生产价值攀升和农业补贴保证了以独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市场价值,奠定了农地金融创新的产权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农地抵押权的实现并不会导致农民失地,可以通过强制管理的方式,以农地出租或转包收益清偿债务,农地流转后独立的经营权也因此有担保权能。
关键词:
农地金融 抵押 承包经营权 农地产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停
开展农地金融创新,能够唤醒农村沉睡资本,有效缓解农业融资担保难题。虽然农地金融创新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但对其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从产权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和法学三方面阐述我国农地金融创新的理论困境,以及对应的破解方式。农地的生产价值攀升和农业补贴保证了以独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市场价值,奠定了农地金融创新的产权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农地抵押权的实现并不会导致农民失地,可以通过强制管理的方式,以农地出租或转包收益清偿债务,农地流转后独立的经营权也因此有担保权能。
关键词:
农地金融 抵押 承包经营权 农地产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晁健宇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事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大规模流转的同时,却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现实发展需要,不利于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不利于集体资产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因此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扩大主体范围,确定使用期限,规范登记工作,建立回收和回购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规范的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交易平台。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使用权 困境 创新 物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劲屹
"土地银行"是促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效率的一项制度创新,一方面可以解决农地闲置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让现代农业企业集中土地,实施机械化规模耕种。然而,"土地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邻域制度的支持,需要建立一个公允的土地评估体系,放宽法律条文对农地抵押的限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此方能使其服务"三农"的功效得以发挥。
关键词:
土地银行 农地流转 土地抵押贷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青 刘进梅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地制度创新的目的不是要危及或取消农村家庭经营,而应是在保持其存在和维护其权益的基础上,使农地制度更具有包容性和扩展性,以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人口较多的国情及土地流转对工业化的依附性,就决定了土地流转不能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轴制度工具,若政府以政策利好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势必引致逆政策预期的社会风险;而农地合作能够兼顾农业效率提升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成为以工补农、以农稳工的制度联结纽带。农地制度创新就是要建立以农地合作为中轴、联结千家万户家庭经营的农业和农村工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由农民主导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逆政策预期 农地合作 制度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