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07)
- 2023(9084)
- 2022(7494)
- 2021(7285)
- 2020(5827)
- 2019(12950)
- 2018(12943)
- 2017(24787)
- 2016(13728)
- 2015(15220)
- 2014(15416)
- 2013(14791)
- 2012(14006)
- 2011(12746)
- 2010(13266)
- 2009(12315)
- 2008(11980)
- 2007(11121)
- 2006(10260)
- 2005(9156)
- 学科
- 济(52515)
- 经济(52451)
- 农(46389)
- 业(43530)
- 管理(33932)
- 农业(30723)
- 企(22292)
- 企业(22292)
- 业经(16335)
- 中国(16061)
- 方法(15117)
- 制(14761)
- 数学(13190)
- 数学方法(12965)
- 财(12595)
- 策(12556)
- 地方(12222)
- 学(11327)
- 体(11176)
- 及其(10794)
- 农业经济(10460)
- 银(10156)
- 发(10153)
- 银行(10140)
- 行(9839)
- 贸(9681)
- 贸易(9677)
- 政策(9563)
- 易(9465)
- 村(9318)
- 机构
- 学院(193753)
- 大学(186507)
- 济(80181)
- 经济(78284)
- 管理(73505)
- 研究(70347)
- 理学(62211)
- 理学院(61592)
- 管理学(60557)
- 管理学院(60203)
- 中国(56254)
- 农(55143)
- 科学(42383)
- 农业(42116)
- 京(39809)
- 财(36794)
- 所(36239)
- 业大(35840)
- 中心(33648)
- 研究所(32583)
- 江(32451)
- 财经(27384)
- 范(26077)
- 师范(25813)
- 农业大学(25697)
- 省(25200)
- 州(24811)
- 经(24763)
- 院(24735)
- 北京(24620)
- 基金
- 项目(125430)
- 科学(98258)
- 研究(96942)
- 基金(88585)
- 家(77325)
- 国家(76517)
- 科学基金(64430)
- 社会(59748)
- 社会科(56028)
- 社会科学(56017)
- 省(50595)
- 基金项目(45755)
- 编号(43072)
- 教育(43039)
- 划(41764)
- 自然(39708)
- 自然科(38719)
- 自然科学(38710)
- 自然科学基金(38011)
- 资助(35689)
- 成果(35688)
- 农(31072)
- 课题(29367)
- 发(28820)
- 重点(27853)
- 部(27766)
- 创(25524)
- 性(25262)
- 国家社会(24245)
- 制(24230)
- 期刊
- 济(100590)
- 经济(100590)
- 农(59858)
- 研究(57629)
- 中国(47254)
- 农业(40228)
- 学报(30764)
- 科学(28989)
- 财(25942)
- 融(24702)
- 金融(24702)
- 大学(24100)
- 教育(23985)
- 管理(23231)
- 学学(22906)
- 业经(22865)
- 业(18793)
- 技术(17349)
- 农村(14697)
- 村(14697)
- 农业经济(14313)
- 问题(13895)
- 经济研究(13310)
- 财经(12646)
- 版(11842)
- 世界(11474)
- 经(10883)
- 经济问题(10291)
- 业大(9633)
- 资源(9559)
共检索到309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家成 纪月清 徐志刚
地块权属调整作为农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农户是地块权属调整的核心参与主体,理解其行为逻辑、明确其地块权属调整需求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多主体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剖析地块权属调整带来的成本收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厘清与农户直接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结构性增益特征是农地整理地块权属调整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仅当地块权属调整带给农户的土地连片、要素替代、种植结构升级等收益大于其支付的信息搜寻、地块质量变化风险等成本时,才有地块权属调整的农户层面需求。今后应坚持权属调整的基础作用,构建各利益主体协同增益的整理机制,是推进农地高效整理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农地整理 权属调整 结构性增益 农户需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家成 纪月清 徐志刚
地块权属调整作为农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农户是地块权属调整的核心参与主体,理解其行为逻辑、明确其地块权属调整需求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多主体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剖析地块权属调整带来的成本收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厘清与农户直接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结构性增益特征是农地整理地块权属调整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仅当地块权属调整带给农户的土地连片、要素替代、种植结构升级等收益大于其支付的信息搜寻、地块质量变化风险等成本时,才有地块权属调整的农户层面需求。今后应坚持权属调整的基础作用,构建各利益主体协同增益的整理机制,是推进农地高效整理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农地整理 权属调整 结构性增益 农户需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志刚 章丹 程宝栋
粮食安全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农地规模经营可提升劳动生产率与收入,但其土地产出率及粮食安全效应却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之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创新性地从农户规模经济和地块规模经济两个维度解析规模经济,抓住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特点,再度审视粮食“规模—单产”关系。本文构建刻画机械化和雇工化对“规模—单产”关系影响逻辑的分析框架,借助对水稻和玉米的农艺和要素特点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不同粮食作物因为耕地资源可获性和农艺及劳动投入特征差异导致机械作业标准化程度与雇工道德风险劳动质量差异,并影响农户和地块规模经济及“规模—单产”关系的经济逻辑。基于全国4省农户与地块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表明:(1)水稻和玉米地块层面“规模—单产”均呈“倒U型”关系,但农户层面“规模—单产”关系,水稻为“倒U型”,玉米则为“U型”;(2)中国农业发展现阶段机械技术模式下的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在粮食生产农户规模与地块规模影响单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机械作业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增产效应,但会受地块规模经济约束;雇工专业分工的高劳动质量增产效应会被道德风险低劳动质量影响抵消,但机械化可缓解雇工道德风险问题。调节粮食“规模—单产”关系必须结合机械化和雇工化,从审视粮食生产农艺和资源、技术约束入手。研究结论可为推动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协同增长,协调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依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朱莉芬 李敏 石永明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且一户经营多块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农地确权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决策和土地流转决策对农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而深入探讨农地确权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农地确权作用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单从这条路径来看,农地确权不仅要促进土地流转,而且要使农地向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要改善农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才能显著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对该路径形成阻碍,导致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基于2019年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297个村庄抽样调查的1 058份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反映出当时样本村庄的农地确权还未有效促进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在确权后的土地转入概率较高,但最大地块面积较小,而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比没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最大地块面积较大的农户比最大地块面积较小的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高,表明在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中土地转入具有遮掩效应、最大地块面积具有中介效应。可见,农地确权提高了已确权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土地的转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农地确权与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间的负相关性,但并没有加大最大地块的面积,由此带来的经营分散加剧可能正是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低于未确权农户的原因之一。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对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的土地流转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深化了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研究,也细化了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研究表明,不但要继续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持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还应扫除阻碍农户土地流转的其他障碍,加强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引导和农村土地整治,促使农地向高效率经营主体集中,并努力解决农户多地块分散经营的问题,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农地利用效率提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朱莉芬 李敏 石永明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且一户经营多块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农地确权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决策和土地流转决策对农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而深入探讨农地确权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研究。 本文认为,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农地确权作用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单从这条路径来看,农地确权不仅要促进土地流转,而且要使农地向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要改善农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才能显著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对该路径形成阻碍,导致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基于2019年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297个村庄抽样调查的1058份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反映出当时样本村庄的农地确权还未有效促进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在确权后的土地转入概率较高,但最大地块面积较小,而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比没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最大地块面积较大的农户比最大地块面积较小的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高,表明在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中土地转入具有遮掩效应、最大地块面积具有中介效应。可见,农地确权提高了已确权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土地的转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农地确权与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间的负相关性,但并没有加大最大地块的面积,由此带来的经营分散加剧可能正是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低于未确权农户的原因之一。 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对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的土地流转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深化了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研究,也细化了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研究表明,不但要继续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持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还应扫除阻碍农户土地流转的其他障碍,加强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引导和农村土地整治,促使农地向高效率经营主体集中,并努力解决农户多地块分散经营的问题,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农地利用效率提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已有研究从农地产权安全感知的角度发现,农地调整经历会弱化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但笔者认为,由于农地无调整农户的特殊性,导致产权安全感知无法逻辑一致地解释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并基于地权调整将诱发确权农户更加珍惜土地的逻辑主线解释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本文构建“农地确权—调整经历—租金要价”的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类型的农地调整经历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机理。本文使用全国9省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与农地调整经历均会诱发农户租金要价上涨,且租金要价分别上涨39.2%和16.9%;农地调整经历会影响确权后农户的农地转出要价,无农地调整经历和农地小调整经历均会诱发确权农户对土地的珍惜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租金上涨效应;而经历过激烈地权争夺的确权农户将更加珍惜土地并显著强化其流转租金上涨意愿。农地调整经历的强烈程度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呈现线性上升的趋势。笔者强调,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具有情境依赖性,地权调整经历将诱导农民更加珍惜所获得的农地产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土地流转 农地投资 抵押贷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臧俊梅 许进龙 宁晓锋
宅基地整治是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权属调整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本文基于广东省7市31村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s模型并综合访谈记录,分析城乡融合发展中农户宅基地整治权属调整的决策因子及决策逻辑。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整治中权属调整较为频繁但调整意愿整体偏低。男性、听说过宅基地整治政策、以农业为主兼业和以非农业为主兼业的农户参与宅基地整治权属调整的意愿较低,而无宅基地证、高收入家庭和高家庭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农户则意愿较高。在诸多决策因子的影响下,农户遵循"宗族维系与风险规避、利益追逐"决策逻辑,兼具精神与物质双向考量,其中性别因子反映农户精神层面的宗族观念、祖业观念,其余因子反映物质层面的农业生产便利性、宅基地整治权属调整风险性及宅基地租赁收益性、宅基地权益合法性和长期稳定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文雄 杨海霞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以湖北省咸宁市、鄂州市、安陆市、天门市、大冶市、嘉鱼县、沙洋县等市(县)14个乡镇34个行政村的644个农户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农户在农地整治中参与权属调整的行动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这一路径形式,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的行为意愿在其认知与行为响应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行为意愿是农户农地整治权属调整行动逻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农户关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认知对行为响应仅仅存在微弱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亚华 臧良震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对我国农村集体行动进而乡村治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我国小农户的特征为切入点,利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剖析小农户参与农村集体行动的逻辑,揭示我国小农户的特征和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我国小农户参与农村集体行动的趋势。总体而言,小农户的诸多特征不利于我国农村集体行动的开展,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来,人均资源禀赋不足、耕地细碎化严重、农户持续分化等小农户特征,是导致我国农村集体行动衰败的重要原因。长远来看,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因素将有助于扭转我国农村集体行动的衰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契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尚旭东 朱守银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的"非家庭经营"应运而生。这既是农业经营主体追求总收益最大化的逻辑行为,也有政府保粮稳产、培育中坚农民的政策缩影。现实中,因经营成效较难实现预期的投入要素节约和经营规模收益,大规模农地"非家庭经营"所追求的农机规模耕种收、大量雇工操作、农资采购低价等无力弥补"大规模农地流转价格溢价"和"刘易斯拐点下雇工工资棘轮效应"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而一些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例如雇工效率低下、监督成本上升增加等,又加重了这一不利,成为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非家庭经营"行为的"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同时,土地产出率下降促使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高辉 杨钢桥
权属调整是农地整治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农地整治治理细碎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试图改变农户承包地零散的现状,可使农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于一处,便于经营管理。利用湖北省江夏区等区县农地整治项目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地整治中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承包地面积、农户对权属调整后果的担心程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现代化的态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农地整治中,应充分重视耕地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其他农户置换土地,进而归并平整,减少地块数量,同时达到增加地块面积和减小地块间的距离的效果,最终减轻耕地细碎化程度;并高度重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政策的宣传以及权属调整方案的制定,广泛征求农户意见,打消农户对权属调整的顾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伟艳 卢大伟 赵志尚 宋彦
运用文献法、归纳法,系统梳理并揭示美国农地保护政策工具所体现的逻辑与策略。研究认为,美国采取一系列政策工具保护农地,包括农村组团区划、税收优惠评估、务农权利法、地役权购买、发展权购买、发展权转移、生态环境服务市场、BMP最优管理实践、绿色缓冲带、农村土地保护体系、土地信托等。这些政策工具体现特征-功能-服务-福利的农地多功能保护逻辑,即通过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等特征农地的保护,达成农地的多功能利用与服务,以增加社会福利。进一步地分析认为,美国农地保护通过空间融合和空间分离的规划管制策略与经济激励策略,激励正外部效益的供应,约束负外部性影响,以强化农地耕作性的核心功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指导中国当前...
关键词:
农地多功能保护 政策工具 逻辑 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文雄 刘志强
权属调整作为农地整治工作的核心环节,在降低土地细碎化、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及化解农地权属纠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户作为农地整治项目的主要受益者,提高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认知,是促进其参与权属调整,从而推进农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本文基于湖北省11个县(市、区)农地整治项目区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行为态度的认知普遍较高,对主观规范的认知普遍不高,而对感知行为控制普遍较低;不同类型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认知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3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其认知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差别化入户宣传工作,发挥各类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利益协调作用,加强权属调整的相关培训,充分发挥认知态度较高农户的带头示范作用等,以促使农户转变观念并形成科学认知,进而促进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梅 汪文雄
农户关于农地权属调整的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不仅是农地权属调整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为了探索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与行为的内在联系,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湖北省7个市(县)64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检验农户认知与行为的相关性,并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受访者个体和家庭特征、耕地资源特征、村集体特征等因子对农户认知和行为影响的偏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农户的认知状况在认知机制内部表现出不均衡性,农户行为的积极性缺乏;在一致性检验中,相关性分析和模型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