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6)
- 2023(10664)
- 2022(8941)
- 2021(8545)
- 2020(7245)
- 2019(16525)
- 2018(16336)
- 2017(32056)
- 2016(16576)
- 2015(18185)
- 2014(17688)
- 2013(17267)
- 2012(15544)
- 2011(13613)
- 2010(13311)
- 2009(12147)
- 2008(11181)
- 2007(9708)
- 2006(8405)
- 2005(6978)
- 学科
- 济(67391)
- 经济(67317)
- 业(54133)
- 农(46814)
- 管理(42686)
- 企(32652)
- 企业(32652)
- 方法(31313)
- 农业(31176)
- 数学(28807)
- 数学方法(28434)
- 业经(18883)
- 财(17074)
- 中国(15918)
- 制(15911)
- 银(12959)
- 银行(12954)
- 贸(12382)
- 贸易(12379)
- 行(12377)
- 地方(12196)
- 易(12178)
- 融(11591)
- 金融(11590)
- 体(11424)
- 务(10473)
- 财务(10440)
- 财务管理(10406)
- 发(10394)
- 农业经济(10304)
- 机构
- 学院(220837)
- 大学(215459)
- 济(93884)
- 经济(92194)
- 管理(91371)
- 理学(79854)
- 理学院(79166)
- 管理学(77751)
- 管理学院(77355)
- 研究(66018)
- 中国(56998)
- 农(53923)
- 京(42075)
- 农业(41160)
- 财(41042)
- 科学(39538)
- 业大(38875)
- 中心(35788)
- 财经(33649)
- 江(31924)
- 经(31084)
- 所(30687)
- 经济学(28659)
- 研究所(27945)
- 经济管理(27067)
- 经济学院(26190)
- 范(26074)
- 师范(25736)
- 农业大学(25484)
- 州(25181)
- 基金
- 项目(159953)
- 科学(127555)
- 基金(118688)
- 研究(118365)
- 家(102674)
- 国家(101765)
- 科学基金(89408)
- 社会(77465)
- 社会科(73230)
- 社会科学(73214)
- 基金项目(63847)
- 省(62883)
- 自然(57409)
- 自然科(56127)
- 自然科学(56115)
- 自然科学基金(55128)
- 教育(53531)
- 划(51369)
- 编号(48277)
- 资助(47104)
- 部(36243)
- 成果(36217)
- 重点(34978)
- 发(34443)
- 创(33843)
- 国家社会(32956)
- 农(31855)
- 创新(31629)
- 制(31373)
- 教育部(31298)
- 期刊
- 济(98313)
- 经济(98313)
- 农(57911)
- 研究(57150)
- 中国(39693)
- 农业(38934)
- 学报(32121)
- 科学(30607)
- 财(30526)
- 融(29977)
- 金融(29977)
- 管理(29403)
- 大学(26504)
- 学学(25544)
- 业经(23647)
- 技术(20556)
- 业(18076)
- 财经(15622)
- 教育(15594)
- 农村(14712)
- 村(14712)
- 问题(14545)
- 农业经济(13759)
- 经济研究(13398)
- 经(13255)
- 版(12127)
- 世界(11166)
- 理论(10931)
- 经济问题(10863)
- 资源(10532)
共检索到312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梁杰 高强 汪艳涛
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模型,设计人为田野实验,探究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对于缓解农村信贷高利率困境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利率调节在无抵押担保的信贷交易市场中失灵,农户道德风险极易导致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陷入"囚徒困境"。第二,农地抵押价值较低时,高利率政策会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呈现"柠檬市场"特征,农村金融机构占优策略是实施严格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第三,提高农地抵押价值可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数量配给,但难以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第四,信誉监管机制可以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户接受的合理利率与农户实现长期合作,但也面临着农户项目经营失败无力还贷的风险。第五,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耦合推进是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高利率困境、实现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鸿飞
基于微观视角,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讨论农地确权能否释放农村土地资产的德·索托效应,缓解农村正规信贷配给。采用IV-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供给型与需求型双重信贷配给的异质性影响,并引入农地确权与农地经营规模的交互项进一步考察其规模偏好特征,最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发现,在现阶段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与配套措施不完善的约束下,农地确权难以完全释放农村土地资产的德·索托效应,其对供给型信贷配给的缓解作用仅限于本就有着借贷优势的大规模经营农户,存在规模偏好特征;而对需求型信贷配给则具有充分的缓解作用,并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同样存在规模偏好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进,为缓解我国农户信贷配给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与发展方向。本文利用2015年对江苏省东海县试点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中异质性农户信贷配给情况。研究发现,存在较大部分农户面临新的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完全数量配给,使得信贷配给难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中,家到农交所以及银行网点距离较远以及未加入征信信息系统等是小农户信贷配给不能得到缓解的主要原因;交易流程的不规范、农地经营权市场价值预期低和变现能力差以及未加入征信信息系统是规模农户信贷配给未得到缓解的主要原因。因此,长期内,构建良好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农户征信信息系统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必然路径;短期内,可引导农户从事适度规模、适度期限经营以提高银行对抵押农地的市场价值预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琳 于丽红 兰庆高 王晓庆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辽宁省种粮大户的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究种粮大户信贷约束程度及农地抵押贷款对其影响。研究发现,辽宁省种粮大户的信贷约束程度为70.69%,其中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种粮大户的信贷约束程度为62.74%,而未开展试点地区信贷约束程度为74.78%。计量结果显示,农地抵押贷款的开展对种粮大户信贷约束程度影响显著,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开展农地抵押贷款地区的种粮大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程度要比未开展地区低12.31%。
关键词:
种粮大户 农地抵押贷款 信贷约束程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齐春宇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解释小额信贷利率是如何决定的及其高利率的成因:从供给角度看,小额信贷操作成本比一般商业性贷款高;从需求角度看,农村"角点"资源禀赋状况使得小额信贷项目具有较高的边际资本产出,农户愿意和能够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利率管制使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大大降低。短期内,并没有降低小额信贷利率的捷径;中长期内,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促进市场竞争等方式降低小额信贷利率。
关键词:
小额信贷 利率决定 利率管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晓林 吕沙 汤颖梅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和黑龙江两省的305名农户为田野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实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的风险配给存在负向的干预效应,且这一效应对小农户来说程度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规模农户的数量配给具有缓解作用。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加强银保互动的合作深度,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银保互动项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岚岚 孔荣
本文从土地流转效应、劳动力配置效应、资产配置效应和收入增长效应四个方面阐释了农地抵押贷款影响农户创业决策的机理,并依据陕西、宁夏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典型和一般试点地区1325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探究了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创业决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验证了农地抵押贷款政策预期与执行效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抵押贷款政策执行效果未偏离政策预期,即农地抵押贷款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农地抵押贷款参与促使农户创业概率和农业创业概率平均提高15. 63%和11. 10%;且农地抵押贷款对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兼业型、规模经营农户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的影响效应更明显。研究还证实,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可通过显著促进创业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推动长短期劳动力雇佣和生产环节外包、提升年周转现金持有量、增加创业毛收入和纯收入进而影响农户创业决策实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程军国 刘璨 刘浩 何婧
基于担保品竞争视角,本文使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了缓解林权抵押约束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和贷款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林权纳入担保品后,总体上提升了农户信贷可得性,增加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但在担保品竞争环境下,林权属于弱势担保品,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有限,因此缓解林权抵押约束对不同农户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即对无信贷排斥群体有效,对信贷排斥群体无效。进一步分析表明,缓解林权抵押约束对其他资产抵押群体和保证贷款群体有效,佐证了以上结论。本文还发现,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地方政府设立风险处置基金或林权收储机构,可以提升缓解林权抵押约束的政策效果。以上结论表明,在农村金融市场担保品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开展各类担保制度试点和改革,需考虑和提升担保品相对竞争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黎翠梅 徐清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的推出旨在增加我国信贷支农力度,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但实践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湖南常德227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约束的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信贷约束强度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试点地区主体的信贷约束强度较非试点地区显著降低了18.64%。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态度、信贷经历、获得政策补贴也对信贷约束有显著的缓解,而土地流转价格越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约束越大。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过程中应注重政策宣传,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合理提高抵押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欣 于丽红 兰庆高
研究目的:基于辽宁省昌图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收入效应。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结果:如果不考虑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则会高估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的收入效应明显,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会使其总收入和农业收入显著增加;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总收入提高的效果大于农业收入,但差距不大。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增收作用,应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机制、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执行机制、加大农地经营权抵押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奇
以农地作抵押进行融资,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是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破解农村资金短缺难题的有效途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地(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房,下同)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财产,以农地作抵押进行融资,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是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破解农村资金短缺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最早在贵州省湄潭县试行,在中央和地方资金、政策的支持下,该县于1988年成立土地金融公司,向土地经营者发放农地使用权抵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性玉 任乐 赵辉 姚唯一
本文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信誉作为农户还款意愿的抵押品替代与农户信贷可得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分析结论提出研究假设,进一步以农户获得各类荣誉称号、表彰以及他人评价情况作为农户信誉的替代变量,利用河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Logit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具有高信誉特征能够有效增加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表明农户信誉可以作为一种抵押品替代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此外,农户是否获得信用评级、家庭总收入也显著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研究结论对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扶贫工作,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龙耀 杨军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农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不一定能够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只有那些经营项目盈利能力较高和拥有足够非农收入的农户能够获得信贷条件改进,农地抵押不应亦不能成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必由之路。最后我们提出未来推进我国农地抵押制度和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产权 农地抵押贷款 信贷可获得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惠春 陈强
意愿调查被广泛应用于对农户信贷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信贷产品需求的研究中。为了验证意愿调查结果是否可靠,本文以农地抵押贷款为例,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方法模拟了贷款决策现实环境,利用298户规模农户的实验数据,比较了两轮意愿调查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差异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意愿调查明显高估了规模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本实验通过自然灾害模拟和贷款产品信息干预构建了接近现实的贷款决策环境,影响了规模农户的风险决策态度,进而影响了规模农户对贷款需求的表达。据此,相关研究应当完善意愿调查方案以降低假想偏差的影响,提高意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南 许玉韫 刘俊杰 张龙耀
理论而言,精确记录且可转让的土地产权能够增加正规信贷供给。然而,理论预期的农地确权对信贷供给的正效应在国别研究中并不具备普遍性。本文利用江苏省9市18县(市、区)786户两期面板数据,结合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和不同县(市、区)之间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差异,采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现阶段仅单方面推进农地确权或允许农地抵押并不能改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正的信贷获得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农地确权和农地抵押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得到满足。另外,信贷获得效应的大小还受到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存在规模偏好特征。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农地抵押 信贷获得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