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9)
2023(17250)
2022(14673)
2021(13468)
2020(11431)
2019(26079)
2018(25434)
2017(48998)
2016(26394)
2015(29559)
2014(29248)
2013(29052)
2012(26928)
2011(24719)
2010(25138)
2009(23991)
2008(23616)
2007(21457)
2006(19355)
2005(17594)
作者
(76482)
(64656)
(64292)
(61322)
(40830)
(30864)
(29124)
(25058)
(24324)
(22855)
(22071)
(21408)
(20537)
(20416)
(20150)
(19709)
(19282)
(18904)
(18669)
(18518)
(16294)
(16028)
(15640)
(14821)
(14562)
(14562)
(14319)
(14250)
(13177)
(12753)
学科
(124915)
经济(124769)
(79780)
管理(77758)
(59191)
企业(59191)
(49466)
方法(45467)
数学(38837)
数学方法(38431)
农业(32689)
中国(30227)
(29943)
业经(29678)
地方(26983)
(26922)
(26662)
(20144)
贸易(20130)
(19517)
(19376)
(18686)
银行(18638)
(17788)
(17651)
金融(17647)
(17495)
(17278)
财务(17231)
理论(17223)
机构
学院(383893)
大学(381862)
(166298)
经济(162966)
管理(145613)
研究(132860)
理学(124365)
理学院(123010)
管理学(120980)
管理学院(120259)
中国(103095)
(79875)
科学(79360)
(77543)
(77052)
(68185)
中心(61309)
研究所(61186)
(60609)
财经(60105)
农业(59440)
业大(58905)
(54260)
经济学(50979)
北京(49936)
(49924)
师范(49459)
(47011)
(46821)
经济学院(45606)
基金
项目(247300)
科学(195001)
研究(183178)
基金(179430)
(155831)
国家(154484)
科学基金(132101)
社会(118520)
社会科(112026)
社会科学(111994)
(97578)
基金项目(94666)
教育(83581)
自然(82910)
自然科(80916)
自然科学(80893)
(80730)
自然科学基金(79426)
编号(74635)
资助(72015)
成果(61307)
重点(56038)
(55382)
(54447)
(51727)
课题(51557)
国家社会(49209)
(49142)
创新(48354)
教育部(47472)
期刊
(198637)
经济(198637)
研究(116850)
中国(81632)
(76033)
(61881)
学报(59802)
科学(55802)
管理(53708)
农业(50671)
大学(45849)
学学(43313)
(39333)
金融(39333)
教育(38740)
业经(34702)
技术(32871)
财经(30537)
经济研究(30410)
(26365)
(26352)
问题(26269)
技术经济(20231)
世界(20096)
(19877)
(19378)
统计(17983)
经济问题(17360)
现代(17359)
商业(17227)
共检索到595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小东  
本文从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交易的角度,依据经营组织主体的差异提出了承包制下农业经营组织可分为自生型组织与外来型组织。以对经营组织的需求为基础、以组织结构和组织效率为逻辑分析了这两类组织的演变过程,认为自生型组织的形成虽受到组织资源缺乏的制约,但该类型组织协调成本低,农户能完全享有组织效率带来的收益,社会功能明显;外来型组织缓解了农户增收中资金、技术、市场的缺乏,但由于"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天生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这两类组织互补性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农业投资和农地资源配置优化,减弱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缺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袁迎珍  
小规模经营无力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是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诱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和模式选择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高少慧  
从产权管制放松的视角理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构建关于农地产权管制放松的博弈与经济效应模型,并运用1958—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反历史假设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国家管制农地产权产生租金耗散,农民因此寻租,从而获得农地的剩余索取权。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承包体制的农地制度变迁使得农地剩余索取权从国家手中转到农户手里。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和农业边际产量因而提高,过去的农业资源低效配置状况从而得到改善,最终表现为农业经济绩效的提高。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源于国家对农地产权管制的放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鸣  
中国农地法律制度与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相关性。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设计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发展问题。现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带有浓厚的"成员权"与"土地型社会保障制度"色彩,存在明显的产权残缺。农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所有权,但在现阶段农地二元化制度的背景下,只能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层面上考虑制度创新,核心是从立法上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王玉蓉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结合的角度说明,一个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政府政策框架、意识形态等),而且还包括经济组织运行的资源环境、产业特性及其市场环境。不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帅晓林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其目的是使外在的潜在利润内部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均逐渐递减,农民在潜在外部利润和获利机会下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承包地流转,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但这种承包地流转制度极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制度规则可循。虽然制度变迁是制度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社会博弈过程,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承包地流转发展完善期间应居于主导地位,从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江磊  胡磊  秦磊  
农业技术创新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农民收入都起着重要作用。现有农地制度存在着抑制技术创新需求、降低新技术使用收益、不利于构建和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等诸多弊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变迁,即坚持人本原则、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制度变迁成本最小原则和产权清晰原则,沿着双重路径,构建多元化的土地承包和承租经营形式,并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启宇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地流转中存在强制流转、农地非农化、流转期限较长、中介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了流转。本文用制度变迁理论、地租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风险理论等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安  刘明宇  
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农地产权安排的内在权利冲突及其在经济上的后果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农地承包制对农业投资水平和技术选择的影响。承包期限的延长对农业投入的影响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承包制不利于规模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需下放土地制度创新的权利并遵循地域差异化、产业差异化和所有权主体差异化原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霞  李万明  
农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已大面积展开,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口头协议占很大比重。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农地流转的口头协议主要发生在村级市场内部,熟人社会下的道德约束机制使其顺利进行,但是农地流转的口头协议具有边界性并在短期发挥作用,随着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参与主体的扩大,流转交易域的扩大,口头协议必然会走向规范化的合同约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傅晨  刘梦琴  
本文界定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以及必然性和可能性,描述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足的现状,分析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足的经济原因,认为现阶段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足的经济原因主要是土地流转的租金低,土地在转入方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没有明显提高务农收入,无力支付高租金。由于流转土地的双方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利得,因而缺乏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娟  
土地承包法的颁发与实施是为了赋予农户安全稳定的农地产权,以加快农地市场流转,促进农地有效、可持续利用。但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在实施上长期过度依赖于农村集体,因而出现偏差。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为初始形式的农地登记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国家对农民合法土地权利的保护力度。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或发证在使农民获得完整的合法土地产权、增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了解与信心、对抗农村集体干预、降低土地交易成本等方面创造了有利于农地市场流转的条件。江苏南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农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率较高的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越发达,农户对农地产权稳定性信心越高,农地交易费用越低。中国有必要按照规范土地登记制度要求,继续农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祁敬之  
"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好农村经济,资金十分关键。目前除了国家投资,还需要农民自己投资,农民通过向各类金融机构借款实现间接融资,是农业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农民贷款由于缺乏优质的担保物,农业中长期信贷投入不足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融资难"成为制约农业发展、阻碍农民致富的重大问题。试以农村金融改革为背景,以多地积极探索、实践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的角度探究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破除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中各种障碍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邹秀清  
本文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的一个新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买卖双方要价能力相等,通过市场交易和要价协商机制获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农地增值分配。本文从现有土地估价技术条件出发,选择评估价值近似替代理论为依据计算最优补偿值,在保持土地集体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中国当前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的补偿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