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1)
- 2023(11390)
- 2022(9681)
- 2021(9212)
- 2020(7950)
- 2019(18550)
- 2018(18199)
- 2017(35504)
- 2016(19369)
- 2015(21802)
- 2014(21859)
- 2013(22244)
- 2012(20860)
- 2011(18778)
- 2010(19414)
- 2009(18324)
- 2008(18724)
- 2007(17135)
- 2006(15210)
- 2005(13626)
- 学科
- 济(87623)
- 经济(87528)
- 业(62099)
- 管理(54683)
- 农(48168)
- 企(41751)
- 企业(41751)
- 方法(35668)
- 财(32277)
- 农业(31598)
- 数学(30711)
- 数学方法(30393)
- 中国(22115)
- 业经(21511)
- 制(20351)
- 学(19474)
- 地方(17816)
- 务(16460)
- 财务(16432)
- 财务管理(16379)
- 企业财务(15627)
- 体(14731)
- 贸(14532)
- 贸易(14527)
- 易(14107)
- 财政(13979)
- 策(13674)
- 理论(13057)
- 土地(12917)
- 银(12897)
- 机构
- 学院(281213)
- 大学(280221)
- 济(118639)
- 经济(116184)
- 管理(106726)
- 研究(96573)
- 理学(91180)
- 理学院(90212)
- 管理学(88714)
- 管理学院(88214)
- 中国(76832)
- 农(66075)
- 财(62255)
- 京(59563)
- 科学(58789)
- 农业(50711)
- 所(50570)
- 业大(46988)
- 中心(45586)
- 财经(45471)
- 研究所(45100)
- 江(44921)
- 经(41131)
- 北京(37483)
- 范(36447)
- 师范(36158)
- 经济学(36121)
- 州(34226)
- 省(33445)
- 院(33379)
- 基金
- 项目(178532)
- 科学(139507)
- 研究(132435)
- 基金(129194)
- 家(112216)
- 国家(111212)
- 科学基金(94082)
- 社会(84058)
- 社会科(79238)
- 社会科学(79211)
- 省(69941)
- 基金项目(68550)
- 教育(59656)
- 自然(59104)
- 划(58026)
- 自然科(57584)
- 自然科学(57562)
- 自然科学基金(56527)
- 编号(55474)
- 资助(52177)
- 成果(46036)
- 部(40883)
- 重点(40217)
- 发(39017)
- 课题(37127)
- 创(36270)
- 农(35982)
- 国家社会(34786)
- 性(34661)
- 教育部(34372)
- 期刊
- 济(139837)
- 经济(139837)
- 研究(84977)
- 农(67610)
- 中国(62979)
- 财(53157)
- 学报(45492)
- 农业(45319)
- 科学(42129)
- 大学(34926)
- 管理(34161)
- 学学(33008)
- 融(28759)
- 金融(28759)
- 业经(27047)
- 教育(26965)
- 财经(23128)
- 业(22867)
- 技术(22580)
- 经济研究(20443)
- 问题(19926)
- 经(19826)
- 版(16441)
- 农村(15407)
- 村(15407)
- 世界(14957)
- 农业经济(14617)
- 技术经济(14391)
- 资源(13825)
- 经济问题(13658)
共检索到437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邵兴全 胡业勋
从传统分析,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以集体所有权为中心进行构建,这导致产权主体虚置、权属不明及流转制度不规范等现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与保障。为寻求在农地产权分割上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在分析以农地集体所有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为何出现及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律的财产权理论,试图提出一个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并非突破现有法律规定重新界定所有权人,仅需将经济利益赋予真正需要赋予的农民个体即可,这就是农地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即强化农民农地收益权,弱化农地集体所有权。最后,本文从机制转换、路径设计和动力机制三方面对该框架进行了阐释。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佳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要素,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就四川成都、广东顺德以及重庆市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现状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炼创新点,以期对我国大范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机制创新提供启示和经验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钱凯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如何改革创新、合理设计、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这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有限、宅基地流转受限、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市场、农民缺少利益表达权等问题。我国应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界定农村建设用地价值、规范宅基地流转机制和制定科学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四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效益最大化,切实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鸿渊 陈怡男
农地流转既是农业生产的土地要素配置方式的改变,也是农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建构。农地流转必将导致农村出现新的利益关系,形成新的利益相关者集合。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去审视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同利益关系、利益主体策略行为,以期深化人们对农地流转与农民土地财产收入关系的认识,并有利于农地流转相关公共政策的制订和绩效评价。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民收入 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晓鸣 张克俊
城镇化是我国今后最大的内需,如何使2亿多农民工真正市民化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能不能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以及如何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这首先要弄清楚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农民的财产权以及如何才能行使完整的财产权。本文认为,目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具有财产权属性,但权能不完整、具有脆弱性。让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的根本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破除农民获取土地财产收益的行政权障碍;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流转起来并通过产权整合实现增值,同时要加强户籍、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林山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工及其家属如何进城落户,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学术界研究的甚少,没能从整体上研究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并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争取对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土地财产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玉姿
研究目的:从时间性、社会性、空间性三维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本特征,进而探究其实现路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农民土地财产权由国家配置,呈现出开放性结构;(2)农民土地财产权本质上具有关系性,负有社会功能;(3)农民土地财产权受土地属性限制,在个人自治与公共利益互动平衡中动态发展。研究结论:农民土地财产权需要双重实现,公法上可以从基本权利的功能入手限定国家干预范围;私法上确立其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并借助集体成员概念明确成员权利和成员义务。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土地财产权 评论 农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黄贤金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从农业绩效优化的角度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最适安排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转型期间,农地集体所有制无疑要优于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相对落后以及国有制下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高成本弊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农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往往是低效或是无效的;而农地集体所有制则随着排他性权利的赋予、农地市场的开放以及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完善,弥补了私有制和国有制的诸多缺陷,成为一种相对较优的所有权安排模式。
关键词:
农地所有权 最优安排 转型期 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田
有人类,就有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有农业,就有了农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中国,农民与土地浓得化不开的关系与情结,已经有几千年了。说起衣食,就想起农民;说起农民,就想起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有多少人会想到,土地还是农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农民应该真正拥有他们的土地财产权?有人估算,中国国有土地资产约有25万亿元。也有人估算,中国农民的土地资产约有三四十万亿元。问题是,当今农民认为他们拥有这笔财富吗?我们不是农民的这些人承认农民拥有这笔财富吗?———引子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倪受彬 黄宇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民法典》第1133条在涵盖《继承法》第16条的基础上,增设第四款"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使信托出现在《民法典》的条文当中,但纵观全典,其不仅对遗嘱信托与继承法的衔接未继续予以细化规定,而且未在更为基础的物权编、合同编,抑或是总则编对信托进行吸收。因此,我国目前在法律制度上可谓采取了一种将信托作为民事特别法、单行法的立法模式。无法回避的现状是,我国信托法制发展至今,信托的基础理论研究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信托财产归属、财产权结构、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解释上仍存较大争议。如何引进信托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信托法》已实施20年,信托基础理论的争议始终与实践遭遇的各种法律障碍密切相关。如何构建起能凝聚共识的信托法财产权结构,如何衔接《信托法》与正式颁布的《民法典》,是否需要对我国《信托法》进行更新和完善,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对已有信托财产权学说进行分析,并运用所有权权能理论进行探究,最终得出如何在一物一权的前提下理解信托财产权及其独立性的思路,并对信托财产权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提出较为妥善的选择方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杜明义
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下形成租值消散,损害产权主体权益。我国农地征收中存在农地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导致农地租值消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此,在农地征收中,应完善农地所有权主体,构建农地发展权,遏制价格管制,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减少租值消散,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邹秀清
本文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的一个新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买卖双方要价能力相等,通过市场交易和要价协商机制获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农地增值分配。本文从现有土地估价技术条件出发,选择评估价值近似替代理论为依据计算最优补偿值,在保持土地集体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中国当前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的补偿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标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曲颂 郭君平 李荣耀
在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的前提下,构建“三权”财产权益实现机制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处在重要窗口期。本文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以户籍关系变化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调整为逻辑主线,审视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的内涵演化,梳理进城落户农民“三权”处置的政策脉络和地方探索,进而剖析构建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财产权益实现机制的关键难点。研究认为,构建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财产权益实现机制的关键难点在于辨明农民进城落户与融入城镇的关系,厘清集体内部转让与市场资源配置的边界,着力解决“三权”退出补偿不足的核心问题,确立“以用定转、转用联动”一体化机制,抓住集体成员身份去留的根本症结,以及做好退村进城之间权利保障的接续衔接。在此基础上,应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多层级多元化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软硬兼施”完善引导机制、统筹推进改革与完善配套制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义茂 吴越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事实上的保障性,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对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实行区别对待并对其权利义务进行差异化配置具有现实必要性,但由此会产生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优先股作为股权配置的自治性安排,与农民股东的股权具有契合性,本文运用优先股理论对平衡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的利益冲突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