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4)
- 2023(9712)
- 2022(7509)
- 2021(6821)
- 2020(5459)
- 2019(12150)
- 2018(12024)
- 2017(23709)
- 2016(12893)
- 2015(14454)
- 2014(14388)
- 2013(14360)
- 2012(13068)
- 2011(11824)
- 2010(11884)
- 2009(11212)
- 2008(10920)
- 2007(10188)
- 2006(9387)
- 2005(8528)
- 学科
- 济(59824)
- 经济(59745)
- 农(47825)
- 业(43026)
- 农业(31662)
- 管理(29278)
- 企(20968)
- 企业(20968)
- 方法(18912)
- 业经(18302)
- 中国(17563)
- 数学(16926)
- 数学方法(16813)
- 地方(16334)
- 制(12526)
- 财(12332)
- 发(12246)
- 农业经济(10753)
- 发展(10231)
- 展(10216)
- 学(9984)
- 村(9524)
- 农村(9509)
- 体(9394)
- 土地(9229)
- 贸(9173)
- 贸易(9166)
- 融(8996)
- 金融(8994)
- 易(8875)
- 机构
- 学院(187332)
- 大学(181158)
- 济(81903)
- 经济(80238)
- 管理(70212)
- 研究(66207)
- 理学(59959)
- 理学院(59354)
- 管理学(58412)
- 管理学院(58081)
- 农(53732)
- 中国(53068)
- 农业(40644)
- 科学(39356)
- 京(37175)
- 财(35927)
- 业大(34547)
- 所(34008)
- 中心(32035)
- 江(31020)
- 研究所(30429)
- 财经(27768)
- 省(26186)
- 经(25337)
- 农业大学(25031)
- 范(24945)
- 师范(24753)
- 经济学(24609)
- 州(23898)
- 院(22629)
- 基金
- 项目(123773)
- 科学(97755)
- 研究(93483)
- 基金(89407)
- 家(77417)
- 国家(76620)
- 科学基金(65710)
- 社会(61072)
- 社会科(57334)
- 社会科学(57314)
- 省(52040)
- 基金项目(47579)
- 教育(40352)
- 自然(40316)
- 划(40187)
- 编号(39473)
- 自然科(39325)
- 自然科学(39314)
- 自然科学基金(38614)
- 资助(34879)
- 农(31073)
- 成果(30961)
- 发(29031)
- 重点(27461)
- 部(27276)
- 课题(26556)
- 国家社会(25257)
- 创(24977)
- 制(24194)
- 性(24099)
- 期刊
- 济(103828)
- 经济(103828)
- 农(59701)
- 研究(55255)
- 中国(43935)
- 农业(40169)
- 学报(30529)
- 科学(28540)
- 财(25884)
- 大学(24368)
- 融(24222)
- 金融(24222)
- 业经(23634)
- 学学(23361)
- 管理(22039)
- 业(19047)
- 教育(17034)
- 问题(15267)
- 技术(15257)
- 农村(15031)
- 村(15031)
- 农业经济(14657)
- 财经(13987)
- 经济研究(13123)
- 经(11965)
- 版(11932)
- 世界(11914)
- 经济问题(11167)
- 资源(10740)
- 农村经济(9888)
共检索到295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书云 徐景霞 牛文涛
基于中部省份孟楼镇的相关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农地市场化流转中农民群体多维权益实现困局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农地为农民群体所提供的就业功能在其流转后被逐步剥离,本地就业机会的缺失以及异地非农就业的"技能门槛",构成了这一群体就业权益实现的重要约束。农地作为乡村文化的有形载体在其流转后趋于弱化,外出务工者带回的"城市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引致了农民群体价值取向的重构,构成了农地流转中这一群体文化权益相对缺失的重要原因。农地市场化流转制度不完善导致流转收益分配合理性的相对不足,以及基层政府以"经济权益"实现为主的农地流转工作理念与农民非经济权益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则进一步恶化了农民群体多维权益实现的困局。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多维权益 非经济权益 市场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李小建 高更和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文涛 郑景露 唐轲
构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理论框架,以河南省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为观察对象,揭示农村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理论逻辑、传导路径与现实困境。结果表明,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是多要素共同支撑下的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展和多要素交互效应等多维传导路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驱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搭建三产融合平台,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的农户就业选择多样性和收入增长预期获得持续改善。尽管如此,考虑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深度产业融合缺失,农户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多要素参与激励机制相对缺位,本地就业机会和就业类型多样性依然缺失等现实约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赋能农民就业增收尚且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亟待构建以“人”为核心,并以农户广泛参与为典型特征的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可持续实现机制。
关键词:
三产融合 就业增收 理论逻辑 现实困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明义
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为此应健全农地市场制度与机制,如完善农地法律制度,确立市场交易规则;健全政府规制机制,严格市场监督、规范仲裁;建立土地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市场运作;扶持农地市场中介,逐步完备农地融资市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城乡统一社保体系等。惟其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农地市场健全 土地权益保护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宋敏 刘一鸣 张雄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河南省及其下辖18个主要城市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时空变化趋势,继而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DEA投影方法从投入要素的角度进行了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优化。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河南省农地城市流转综合效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多数年份效率低下,区域间差异明显,多数城市的综合效率为一般或低下状态;而规模效率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人均GDP、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三个因素对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人口城镇化率对农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俭
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收益、就业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让失地农民参入分享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分享城乡之间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兼顾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土地补偿 就业 社会保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邱慧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782户农户城镇化意愿的调查,全面呈现了河南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和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4.2%的农民愿意城镇化,其中绝大多数农民愿意在乡(镇)或县(市)城就近城镇化。在性别差异上,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城镇化。在不同年龄层次上,年龄越小,愿意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在目标城市选择上,绝大部分农民愿意就近小城镇化。最后提出了建立农民城镇化保障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
农民 城镇化 意愿 保障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全亮
农民非农化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异质性,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直至消失的过程,是二元经济一元化的过程。其现实基础在于:首先,河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其次,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农民非农化的直接动因,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表明迫切需要农民非农化。再次,政府对农民非农化转移的政策支持。最后,城市发展是农民非农转移的外部拉力。
关键词:
农民 非农化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灿 蔡思佳
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是现时代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深入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情境差异以及农民视角的流转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河南、湖南两省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所在区域特征将影响其流转意愿及利益考虑,不同情境下的农民利益诉求是科学制定农地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构成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维度。农民角度的流转绩效评价应同时考虑流入与流出双方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
农地流转 情境差异 农民 绩效考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斌 高丽娟
在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流转的土地亩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农地流转的价格、农地流转的年限等,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而其他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不显著的可能解释,为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和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玉乐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合作社尚未完全发挥其功能,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其参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举措。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睢利萍
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靠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性途径;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在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目前合作社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就破解途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困境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晶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河南省实施农民创业培训的程序与效果,总结了河南省农民创业培训的经验,分析了阻碍创业培训效果提高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了给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业培训 障碍 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瑞
据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调查数据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农民支出差异较大,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文章从河南省农民消费支出地区差异的现状着手,对河南省农民消费支出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河南省各地区农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河南省农民消费支出差异较大问题方案的模型,为合理调整河南省农民消费结构,尽快消除消费支出地区差异较大并继续扩大的现象,实现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民消费支出 河南省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