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72)
- 2023(15537)
- 2022(13485)
- 2021(12662)
- 2020(10465)
- 2019(24138)
- 2018(23959)
- 2017(47005)
- 2016(25111)
- 2015(28351)
- 2014(28258)
- 2013(27819)
- 2012(25267)
- 2011(22707)
- 2010(22586)
- 2009(20413)
- 2008(19434)
- 2007(16778)
- 2006(14630)
- 2005(12075)
- 学科
- 济(103002)
- 经济(102874)
- 业(73089)
- 管理(67764)
- 企(51316)
- 企业(51316)
- 农(49152)
- 方法(46388)
- 数学(40994)
- 数学方法(40454)
- 农业(32609)
- 中国(27072)
- 业经(25486)
- 财(23400)
- 地方(21725)
- 学(21441)
- 制(17779)
- 贸(17201)
- 贸易(17195)
- 易(16685)
- 环境(16235)
- 技术(15723)
- 理论(15535)
- 发(14705)
- 和(14536)
- 务(14469)
- 财务(14395)
- 财务管理(14364)
- 企业财务(13570)
- 策(13535)
- 机构
- 学院(352412)
- 大学(349833)
- 管理(142794)
- 济(139881)
- 经济(136854)
- 理学(125383)
- 理学院(124011)
- 管理学(121774)
- 管理学院(121136)
- 研究(115240)
- 中国(85267)
- 科学(73683)
- 京(73288)
- 农(72478)
- 业大(59376)
- 财(59235)
- 所(56686)
- 农业(55788)
- 中心(53828)
- 研究所(52201)
- 江(49709)
- 财经(48837)
- 范(46742)
- 师范(46349)
- 北京(45047)
- 经(44846)
- 院(41958)
- 经济学(41096)
- 州(40307)
- 经济管理(39010)
- 基金
- 项目(253384)
- 科学(199983)
- 基金(184746)
- 研究(184584)
- 家(161157)
- 国家(159806)
- 科学基金(138146)
- 社会(116628)
- 社会科(110175)
- 社会科学(110143)
- 基金项目(99487)
- 省(98966)
- 自然(90815)
- 自然科(88671)
- 自然科学(88652)
- 自然科学基金(87009)
- 教育(83445)
- 划(82928)
- 编号(76188)
- 资助(74583)
- 成果(59175)
- 重点(56367)
- 部(55736)
- 发(54410)
- 创(52270)
- 课题(50784)
- 创新(48825)
- 科研(48536)
- 国家社会(47907)
- 教育部(47451)
- 期刊
- 济(149790)
- 经济(149790)
- 研究(96967)
- 农(72202)
- 中国(61916)
- 学报(56505)
- 科学(53182)
- 农业(49357)
- 管理(46569)
- 大学(43672)
- 财(42745)
- 学学(41558)
- 教育(34423)
- 业经(30503)
- 技术(29848)
- 融(28071)
- 金融(28071)
- 业(23194)
- 问题(22419)
- 财经(22170)
- 经济研究(21605)
- 经(18890)
- 资源(18174)
- 版(18164)
- 科技(17431)
- 图书(16376)
- 技术经济(16346)
- 理论(16222)
- 现代(16199)
- 业大(15775)
共检索到492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宋敏 陈青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占绍文 张东红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农地城市流转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社会经济现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问题,其中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应用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评估了河南开封市农民因农地城市流转发生的福利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福利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农地城市流转 失地农民 福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燕 李钢 朱新华 王静 李妍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得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 福利 可行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贾燕 李钢 朱新华 王静 李妍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农民福利构成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省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 福利 可行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恒周 石淑芹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户是农地流转中主要的土地供给者,他们的意愿和行为直接影响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然而,当前农民已经分化为不同阶层,有其各自的阶层属性与认知,这对农地流转意愿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分化特征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农民分化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增加0.634个单位。在反映农民分化程度的两个可观测变量中,职业分化程度和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进云 乔荣锋
在已有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农户福利指数的基础上,参考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福利差异系数的概念,通过对武汉市城乡交错区被征地农户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分布情况,发现农地城市流转后农户福利差异系数为0.255,而流转前为0.103,农户间福利差距拉大。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农户福利变化程度各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被征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比例、征地后是否安排工作、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民对补偿的心理满意度;而土地被征后的用途、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以及地均GDP并不是显著的影响因子,说明农民无法参与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可得出结论:对农民福利补偿不能单独采用货币补偿,而应采用提...
关键词:
武汉 农地城市流转 农民 土地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唐奇 李雪 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福利状况业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农民集体作为影响最为深刻的利益集团之一,其福利在农地城市流转中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均衡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集体福利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然后论述福利均衡的概念,提出农民集体福利均衡分析的三个假设,在此基础上,对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集体福利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农民集体福利均衡的条件,结果表明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集体福利均衡的必要条件为农民集体获得的经济补偿大于或等于其福利损失。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当前土地征收中农民集体获得的福利补偿不能弥补其福利损失,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集体福利呈现不均衡状态。最后提出农地城...
关键词:
农地城市流转 农民集体 福利均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魏玲 张安录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群体内部福利变化程度与福利差距。研究方法: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和层次分析法综合测定农民福利功能性指标的权重,并在此之上构建失地农民福利指数,并测度其变化及群体内福利差距大小。研究结果:(1)以广东省为例的研究表明,农地城市流转后农民总体福利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福利指数水平较低,远低于0.5;珠三角、粤西的失地农民福利改善明显,而粤北变化不大,粤东有所下降。(2)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反映的失地农民内部福利差距在流转后进一步拉大,省内4大区域间的福利差距在流转前占比较小但流转后显著变大。研究结论:运用二维赋权法和三类不平等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开丽 朱海莲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丽果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小农户生产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而农民职业分化也渐成潮流。农民职业分化为农地规模经营提供了便利。但是,不同分化阶段、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职业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同,对农地规模经营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目前,农民职业分化速度较快,但存在分化层次低、稳定性差、定位模糊等问题,与农地规模经营耦合发展相背离。因此,需要妥善引领农民职业分化过程,寻找对接路径和措施,努力让农民职业分化与农地规模经营之间建立起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农民 农地 职业分化 规模经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进云 乔荣锋 张安录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讨论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福利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农地城市流转导致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略有下降,模糊评价值从0.389降到0.338。其中,从功能指标看,除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外,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社区生活、环境、农民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恒周 郭玉燕 石淑芹
研究目的:分析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农民分化特征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而且农民分化特征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增加0.634个单位;(2)在反映农民分化的三个可观测变量中,职业分化和经济分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概率就会分别增加0.394和0.358个单位;(3)反映其他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地产权稳定性的认知、流转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变量对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政策要注意区分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钟国辉
通过考虑空间溢出性,构建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并利用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地征收、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征收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降低0.039%,表明农地征收会降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提高0.011%,表明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农地在征收过程中,应提高土地补偿费及农民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形成规模经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唯 魏召君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的矛盾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本文基于门槛理论,深入剖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农民市民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博弈的分析方法,证明农地流转能够降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经济门槛和社会门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门槛理论 农民市民化 农地流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福生 夏玉莲
本文运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s,简写为PDLs)对农地流转与新型农民培育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是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渠道与动力;短期内农地流转表现出积极的文化效益与技术效益,而经营效益受短期投入成本的影响呈挤出状态;长期内则表现为积极的技术效益和经营效益,长期的文化效益受我国体制因素的约束而不确定。因此,必须在体制与政策上进行改进与完善,要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制度二元性;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育,丰富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