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6)
2023(10459)
2022(8544)
2021(7911)
2020(6340)
2019(13999)
2018(13558)
2017(25774)
2016(14306)
2015(15640)
2014(15310)
2013(14887)
2012(13615)
2011(12384)
2010(12491)
2009(11919)
2008(11726)
2007(10872)
2006(9953)
2005(8943)
作者
(39636)
(34393)
(33365)
(32008)
(20897)
(16330)
(14814)
(13013)
(12861)
(11886)
(11690)
(11227)
(10681)
(10674)
(10616)
(10119)
(10064)
(9753)
(9691)
(9597)
(8565)
(8483)
(8180)
(7810)
(7644)
(7618)
(7569)
(7433)
(6840)
(6699)
学科
(54257)
经济(54111)
(49630)
(47342)
管理(40366)
农业(31539)
(28511)
企业(28511)
业经(19261)
(18192)
(15891)
方法(15785)
中国(15574)
(13535)
数学(13428)
数学方法(13252)
地方(11161)
(10819)
农业经济(10710)
(10560)
体制(10278)
(9770)
贸易(9766)
(9609)
土地(9529)
(9529)
银行(9518)
环境(9428)
(9341)
农村(9332)
机构
学院(201211)
大学(194118)
(82504)
经济(80733)
管理(74688)
研究(69765)
理学(64093)
理学院(63431)
管理学(62440)
管理学院(62097)
(54976)
中国(54942)
农业(41715)
科学(41669)
(40343)
(39595)
业大(36826)
(35129)
中心(33108)
(32066)
研究所(31471)
财经(30064)
(27231)
(25875)
农业大学(25823)
师范(25678)
(25182)
(24791)
(24716)
北京(24626)
基金
项目(134972)
科学(106587)
研究(103258)
基金(96991)
(84808)
国家(83949)
科学基金(71197)
社会(66602)
社会科(62475)
社会科学(62458)
(54521)
基金项目(51485)
教育(45863)
(44738)
编号(43516)
自然(43328)
自然科(42186)
自然科学(42177)
自然科学基金(41406)
资助(36812)
成果(35261)
(32478)
(31351)
重点(30951)
(30704)
(30236)
课题(30207)
(28367)
国家社会(27719)
(27424)
期刊
(102817)
经济(102817)
(60870)
研究(57836)
中国(48480)
农业(40932)
学报(33096)
科学(30867)
(30371)
大学(26493)
学学(25506)
管理(24373)
业经(23359)
(22663)
金融(22663)
教育(21537)
(19226)
技术(16069)
财经(14749)
问题(14659)
农村(14593)
(14593)
农业经济(14423)
经济研究(13234)
(12916)
(12622)
世界(11420)
经济问题(10652)
业大(10343)
社会(10131)
共检索到310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艳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土壤污染所带的消极后果逐渐凸显。我国农地土壤治理需要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政策相契合。由此,我国应当正视农地土壤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超越原有的治理路径,在解析农地之上农户、集体、国家等多元利益主体并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约束——激励"的双重路径实现对农地土壤的治理,并完善农地登记、财政支持等制度加以保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卫民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着缺乏完备的法律政策保护、完善的流转服务市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考察,为我国在政府支持、政策优惠、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的创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从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加大农地金融的政策扶持,构建农地金融的组织体系,规范农地金融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中元  
加快农地流转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引导农地逐步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农产业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使耕地能够获得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但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农民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如农地流转租金较低,农地流转后一些农民面临失业困境等,主要原因在于流转主体权益不均衡以及土地流转监督机制缺失。要通过明晰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建立农地流转服务组织等完善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村民众权益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冰强  卢怡莹  
我国农地用途管制法律法规数量众多,管制措施也较为具体明确,但管制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管制主体重眼前局部利益、轻长远整体利益,管制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管制手段上重计划控制、轻市场激励,管制依据上重长官意志、轻规划效力。解决农地用途管制的出路是,建立可持续的财政增长机制,规范农地用途管制权的运行;平衡农地用途管制目标,实现耕地保护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统一;改革农地用途管制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功能;完善农地利用规划和法律,强化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主导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俊峰  
文章采用激励理论、合约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缓慢的原因:农户土地转让激励不足、关系型合约限制了农地转让的发展。只有通过完善农户转让的激励机制,实现由关系型合约向规则型合约的转变,才能真正使农地流转起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恒  彭文慧  
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分割形成了农村转移人口无法从根本上离农的制度困境,小农模式的传统生产状态和农民直面市场的分散决策结构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就业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又决定了离乡不离土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针对学术界广为认同的以扩大非农就业为目的的农村人口转移思路,本文认为,城乡经济势差只提供了农民城乡流动的动力,只有通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经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市场化进程以消除劳动市场的二元分割,才能在结构转型的前提下实现城乡融合及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晓霞  
留地安置,是指国家在征收土地时,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给村集体作非农建设使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安置失地农民。作为货币补偿的一种重要补充模式,留地安置是在反思传统补偿标准过低、方式单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缓解政府财政压力都有着积极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留地安置制度的广泛推行,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留地安置制度的困境留地模式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实践中,留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场主体。抵押应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土地经营权抵押两种类型,前者应满足转让所规定的条件要求。政府应支持农户之间的土地抵押实践,以消解对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入股应衡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保属性与《公司法》的股东出资要求,出资形式应仅为土地经营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日  王选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国有农场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除了体制、管理、改革不到位等因素之外,融资难以及农场土地流转难也是制约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现行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存在明显滞后或缺位,由此导致了生产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限制了金融资本对农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力支撑。
[期刊] 改革  [作者] 林一民  林巧文  关旭  
我国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并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种特殊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农地经营权抵押具有同私有产权抵押不同的经济效果。通过我国各地的经营权抵押试点发现,这种抵押存在抵押物价值较低、处置难度大、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对政府依赖性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权空转"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核心是要加强制度供给,做实经营权的经济价值,并在推进抵押物处置和交易方面实现突破。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和建立抵押经营权收储平台,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汤志林  
本文介绍了我国监管制度困境下的农地征用问题,并从农地发展权为主的产权视角,剖析了对农地征用三大主体监管的制度困境的产权原因。探索监管制度困境的出路——当务之急我国应该创设农地发展权,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优化农地征用监管制度,从而遏制我国农地资产大量流失,保护好国家农地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项贤国  
基于法理学和经济法两个角度对建构农村社会保障法制的法理分析,挖掘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立法滞后、筹资机制不顺和责任模糊等困境,进而从立法模式、政府责任、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论证建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路径,以期对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弥合与重构有所裨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妍  
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是,借助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巩固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各自的功用和能效。目前在农地“三权分置”制度贯彻过程中,还存在着农户所有权主体的地位遭到了排挤;承包权主体与土地的关系处于弱化和固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成效偏低;这些发展困局的存在,违反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对此,我们必须构建明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尊重成员意愿,有偿出让承包权,并打破经营权身份限制来完善“三权分置”优化路径,实现农业发展效率的全面提升,助推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