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4)
2023(11621)
2022(9540)
2021(8757)
2020(7462)
2019(16743)
2018(17006)
2017(32272)
2016(17791)
2015(19524)
2014(19513)
2013(19185)
2012(17278)
2011(15451)
2010(15858)
2009(15418)
2008(15578)
2007(14233)
2006(13109)
2005(11977)
作者
(48259)
(41026)
(40790)
(38547)
(25767)
(19485)
(18219)
(15883)
(15498)
(14611)
(14082)
(13727)
(13214)
(13112)
(12819)
(12237)
(11978)
(11836)
(11716)
(11713)
(10229)
(10216)
(9804)
(9614)
(9223)
(9185)
(9118)
(9093)
(8184)
(8107)
学科
(90644)
(73830)
企业(73830)
(73310)
经济(73178)
管理(67985)
(45962)
农业(30614)
业经(29999)
(29734)
方法(27542)
(23413)
(21073)
财务(21051)
财务管理(21025)
企业财务(19997)
中国(19695)
数学(19667)
数学方法(19503)
(18150)
技术(16562)
(15683)
体制(14843)
(14247)
理论(13416)
(13213)
(12434)
贸易(12428)
(12130)
(12120)
机构
学院(254684)
大学(246199)
(110739)
经济(108719)
管理(104040)
理学(88946)
理学院(88166)
管理学(87163)
管理学院(86690)
研究(80336)
中国(66861)
(55523)
(54364)
(50726)
科学(44992)
财经(42259)
(41496)
农业(41087)
(39850)
业大(39415)
(38208)
中心(37768)
研究所(35101)
经济学(32515)
(31490)
北京(31407)
财经大学(30526)
经济管理(30117)
经济学院(29191)
(29182)
基金
项目(160808)
科学(129150)
研究(122947)
基金(118161)
(100811)
国家(99731)
科学基金(87865)
社会(81202)
社会科(76581)
社会科学(76563)
(64335)
基金项目(63172)
教育(54918)
自然(54593)
自然科(53307)
自然科学(53294)
自然科学基金(52411)
(51489)
编号(50746)
资助(46218)
成果(40413)
(37737)
(37393)
(36568)
(36478)
重点(35203)
(34939)
课题(33786)
国家社会(33495)
创新(33297)
期刊
(137569)
经济(137569)
研究(76262)
中国(57691)
(57633)
(47404)
管理(41422)
农业(38419)
科学(34907)
学报(33249)
业经(28927)
(28102)
金融(28102)
大学(27754)
学学(26636)
教育(23048)
技术(22984)
财经(21739)
(20109)
经济研究(19157)
(18735)
问题(18185)
农村(14954)
(14954)
技术经济(14257)
世界(14148)
农业经济(14113)
财会(13261)
(13158)
现代(13017)
共检索到397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祝爱武  周晓红  
本文认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日趋活跃,区域、城乡劳动力转移将形成主流与逆向支流相辅相成、同时并存的双向转移模式,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须对土地要素进行相应调整。文章提出,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秦元芳  吴昊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梅建明  陈秀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劳动力已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在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大量存在 ,这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土地制度再创新的障碍。本文认为 ,进行土地合作是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农地制度再创新的理想选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孙慧宗  
中国目前正处于"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2007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仍被视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其核心层次就是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而传统的制度构架已经构成现实转移的羁绊。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相比,战后日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其有效的转移制度环境。为此,有必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探寻更为有效的制度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处的制度环境既存在相似之处亦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土地产权的明晰化、逐步弱化、取消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的屏障作用、实现教育公平将为"三农问题"正本清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明  石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鲍景喜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近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国家。在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在总数为4.2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了97.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测算,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还不包括仍滞留在土地上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对此,若不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才良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为以农业为基础就是把大量劳动力禁锢于农业部门是错误的.工业化的涵义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只重视资金、技术,忽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农业剩余劳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阻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