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0)
- 2023(13677)
- 2022(11532)
- 2021(10773)
- 2020(9128)
- 2019(20945)
- 2018(20979)
- 2017(39821)
- 2016(22171)
- 2015(24901)
- 2014(25052)
- 2013(24728)
- 2012(23085)
- 2011(21098)
- 2010(21368)
- 2009(20332)
- 2008(20564)
- 2007(18764)
- 2006(16923)
- 2005(15311)
- 学科
- 济(90575)
- 经济(90458)
- 业(66557)
- 管理(60645)
- 农(48609)
- 企(45662)
- 企业(45662)
- 方法(35771)
- 农业(32034)
- 数学(31301)
- 数学方法(30936)
- 制(24892)
- 财(24864)
- 中国(24513)
- 业经(24504)
- 学(19349)
- 地方(18017)
- 体(17540)
- 贸(16494)
- 贸易(16488)
- 易(16070)
- 银(15868)
- 银行(15821)
- 行(15138)
- 融(14722)
- 金融(14717)
- 务(13732)
- 财务(13696)
- 财务管理(13649)
- 发(13594)
- 机构
- 学院(320616)
- 大学(318381)
- 济(132024)
- 经济(129167)
- 管理(117381)
- 研究(114760)
- 理学(100046)
- 理学院(98903)
- 管理学(97178)
- 管理学院(96591)
- 中国(88522)
- 农(76083)
- 科学(71437)
- 京(68111)
- 财(63354)
- 所(60613)
- 农业(59098)
- 业大(55272)
- 研究所(54598)
- 中心(53148)
- 江(51928)
- 财经(48299)
- 经(43683)
- 北京(42870)
- 范(41859)
- 师范(41362)
- 院(40598)
- 州(40021)
- 经济学(39762)
- 省(39338)
- 基金
- 项目(208463)
- 科学(162136)
- 研究(152216)
- 基金(148753)
- 家(131457)
- 国家(130247)
- 科学基金(109019)
- 社会(95117)
- 社会科(89602)
- 社会科学(89570)
- 省(83355)
- 基金项目(78537)
- 自然(70020)
- 教育(69946)
- 划(69892)
- 自然科(68263)
- 自然科学(68238)
- 自然科学基金(67027)
- 编号(62953)
- 资助(60409)
- 成果(51995)
- 重点(47950)
- 部(46722)
- 发(46333)
- 课题(44469)
- 创(43166)
- 制(41864)
- 创新(40457)
- 农(40105)
- 科研(39949)
- 期刊
- 济(156160)
- 经济(156160)
- 研究(96327)
- 农(76441)
- 中国(71924)
- 学报(55863)
- 农业(51207)
- 科学(50417)
- 财(50100)
- 大学(42567)
- 管理(40688)
- 学学(40311)
- 教育(36247)
- 融(33969)
- 金融(33969)
- 业经(29827)
- 技术(27447)
- 业(25697)
- 财经(24239)
- 经济研究(22763)
- 问题(21606)
- 经(20826)
- 版(18637)
- 世界(16408)
- 农村(15884)
- 村(15884)
- 技术经济(15612)
- 业大(15373)
- 贸(15160)
- 农业经济(14907)
共检索到496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厚廷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结构 产权效率 路径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近期并不可能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在各个可能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地制度形式,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不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欣欣
农地金融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制度构建 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欣欣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和农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地金融制度对于促进农地流转、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及政府支持下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路径选择方面应注意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相契合,次级制度优先、诱导基础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制度构建 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场主体。抵押应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土地经营权抵押两种类型,前者应满足转让所规定的条件要求。政府应支持农户之间的土地抵押实践,以消解对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入股应衡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保属性与《公司法》的股东出资要求,出资形式应仅为土地经营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江龙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体制的延续。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总体水平不足、结构失调等问题。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制度变革的角度,阐释了"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思路。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 供给制度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飞龙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70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关键词: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农地制度70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宇赟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 ,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由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由农有私营到农有社营 ,由农有社营到集体公有公营 ,由集体公有公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四次变革。土地家庭承包制为重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它的“均包”模式却有碍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目前正在兴起的农地股份合作制 ,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土地制度 ,应当成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访苏考察团
一、农村制度的基本背景在我们的短短考察中,确实感到苏联有许多积累很深的问题急待解决,从农业方面来看,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农产品产量在1990年丰产不丰收后,1991年的粮食产量减产5千万吨(由2.4亿吨减为1.9亿吨),畜牧业产量也出现下降,肉类产量在头5个月比去年减少12%,奶类产量减少11%,蛋类产量减少6%,农业产出的减少,加剧了城市已经出现的食品危机。具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跃进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农业转型道路。俄罗斯采取了激进道路,推行土地私有化,改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建立起具有私有产权的家庭农场和其他经济组织,其初始的混乱导致农业生产的衰退,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农业出现改观,且发展势头强劲。文章对俄罗斯农业改革的绩效后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鹏鹏
传统的农地抵押制度主要有"入股抵押"、"反担保抵押"两种间接模式,而缺少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的模式。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作为物权权利,成为适格的农地抵押标的物。三权分置下农地抵押制度应该予以重构,在抵押设立上应该弱化发包人同意的要求,仅保留发包人备案即可。发包人备案制度所起到的公法上行政管理的效果,而登记制度则会起到抵押权生效的目的。抵押物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土地经营权,也应该及于地上附着物。在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上,除了可以有折价、拍卖或者变卖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强制管理、内部处置、转包等方式,以收益实现债权的安全。
关键词:
农地抵押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农村金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傅晨
农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功能和缺限,勾勒了80年代中期以来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线索,从中总结了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经验以及今后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即: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完善产权安排;坚持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坚持多样化发展,不搞“一刀切”;坚持改革取向,及时纠偏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良悦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具有社区共同所有制的特征,能够体现共同占有和平均分配的产权优势,对于农村反贫困、维持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地产权的进一步丰富来加以解决。设置土地发展权,更好地保护农村集体土地和土地财产权收益;设置土地保障权并进行交易,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改善农村土地使用状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