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15)
- 2023(12860)
- 2022(10662)
- 2021(9714)
- 2020(8271)
- 2019(18141)
- 2018(18145)
- 2017(34806)
- 2016(18698)
- 2015(20673)
- 2014(20031)
- 2013(19833)
- 2012(17879)
- 2011(16054)
- 2010(16376)
- 2009(15944)
- 2008(15959)
- 2007(14902)
- 2006(13474)
- 2005(12213)
- 学科
- 业(94242)
- 济(77032)
- 企(77024)
- 企业(77024)
- 经济(76901)
- 管理(72237)
- 农(46186)
- 业经(31105)
- 农业(30852)
- 方法(28867)
- 财(28554)
- 制(22426)
- 中国(21536)
- 数学(20603)
- 技术(20437)
- 数学方法(20425)
- 务(20110)
- 财务(20088)
- 财务管理(20063)
- 企业财务(19012)
- 体(16908)
- 策(16156)
- 划(15019)
- 理论(14359)
- 和(13779)
- 技术管理(13663)
- 体制(13625)
- 贸(13420)
- 贸易(13409)
- 易(13069)
- 机构
- 学院(268296)
- 大学(259703)
- 济(116889)
- 经济(114773)
- 管理(111635)
- 理学(95651)
- 理学院(94801)
- 管理学(93720)
- 管理学院(93213)
- 研究(83598)
- 中国(69583)
- 财(56205)
- 农(55288)
- 京(53289)
- 科学(47152)
- 江(43397)
- 财经(43235)
- 农业(41802)
- 业大(41287)
- 所(40823)
- 中心(39676)
- 经(39065)
- 研究所(36078)
- 经济学(34285)
- 州(33205)
- 北京(32803)
- 经济管理(31948)
- 财经大学(31229)
- 经济学院(30789)
- 商学(30598)
- 基金
- 项目(172508)
- 科学(139315)
- 研究(131610)
- 基金(126900)
- 家(108415)
- 国家(107293)
- 科学基金(94869)
- 社会(87562)
- 社会科(82705)
- 社会科学(82687)
- 省(69598)
- 基金项目(67925)
- 自然(58883)
- 教育(57872)
- 自然科(57543)
- 自然科学(57530)
- 自然科学基金(56592)
- 划(55511)
- 编号(53348)
- 资助(48962)
- 创(42256)
- 成果(41891)
- 制(39859)
- 业(39680)
- 部(38611)
- 创新(38516)
- 发(37835)
- 重点(37717)
- 国家社会(36240)
- 课题(35560)
- 期刊
- 济(142931)
- 经济(142931)
- 研究(78520)
- 中国(60906)
- 农(58382)
- 财(47198)
- 管理(45814)
- 农业(38982)
- 科学(37178)
- 学报(34656)
- 业经(29967)
- 融(28976)
- 金融(28976)
- 大学(28791)
- 学学(27681)
- 技术(24671)
- 教育(22745)
- 财经(22014)
- 业(20939)
- 经济研究(20067)
- 经(19013)
- 问题(18725)
- 技术经济(15943)
- 农村(14957)
- 村(14957)
- 世界(14407)
- 农业经济(14189)
- 科技(14074)
- 现代(13898)
- 版(13643)
共检索到415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笑寒 黄贤金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变迁过程 ,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 ,我们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构建农地财产权新框架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培育起以农地承包权流转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梅建明 陈秀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劳动力已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在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大量存在 ,这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土地制度再创新的障碍。本文认为 ,进行土地合作是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农地制度再创新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合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檀竹平 耿鹏鹏 罗必良
利用9省(区)农户数据,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距离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的距离越远,越能够强化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只有当农户中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达到一定比例时,才会对农地转出产生影响;使用替代变量法和工具变量法均证明了该结果的稳健性。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高兼业程度农户的劳动力非农转移、体力型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其农地转出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依次弱化的区域格局。另外,农户参与分工经济,进行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会显著降低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农业劳动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地流转三大要素市场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祝爱武 周晓红
本文认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日趋活跃,区域、城乡劳动力转移将形成主流与逆向支流相辅相成、同时并存的双向转移模式,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须对土地要素进行相应调整。文章提出,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关键词:
农地改革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昆
1、农业自身发展产生的制约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从事非农业劳动,必须以农业生产率提高为基础,以使农业部门在一部分劳动力向外转移后提供的农产品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否则,在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农产品供给量将下降,形成农产品需求缺口,从根本上制约农业部门向外供给劳动力。然而,建国40年来,农业劳动力供养人口系数一直停留在3.3亿人左右,每个农业人口出售给国家的粮食一直在150公斤以下,在这种农业发展缓慢,生产率低下的状况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将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向外转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雄 曾福生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地资源的附着力角度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农地资源的附着力下降,加之城市对农业劳动力产生的引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向外转移的需求,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造成农地的流转。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劳动力剩余 农业规模经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牟子平 吴文良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作者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 人口控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就升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小苏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彦平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地区之间的经济势差,人口基数、人口增长速度及人的素质。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经济势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