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0)
2023(10345)
2022(8075)
2021(7278)
2020(6036)
2019(13387)
2018(13462)
2017(26040)
2016(14419)
2015(16118)
2014(16221)
2013(15900)
2012(14271)
2011(12888)
2010(13019)
2009(12447)
2008(12284)
2007(11236)
2006(10270)
2005(9508)
作者
(40406)
(35037)
(33956)
(32588)
(21470)
(16475)
(15323)
(13404)
(13208)
(12093)
(12049)
(11483)
(11080)
(10998)
(10922)
(10457)
(10071)
(9965)
(9956)
(9801)
(8730)
(8608)
(8320)
(8027)
(7848)
(7758)
(7721)
(7573)
(7018)
(6866)
学科
(61217)
经济(61126)
(48488)
(46371)
管理(39631)
农业(30729)
(27518)
企业(27518)
业经(20056)
(18891)
方法(18102)
中国(18046)
(17654)
数学(15630)
数学方法(15486)
(13344)
(12589)
土地(12583)
地方(12362)
(12055)
收入(11872)
农业经济(10460)
(10433)
银行(10419)
发展(10211)
(10201)
(9998)
(9765)
体制(9713)
(9424)
机构
学院(205522)
大学(201232)
(89227)
经济(87483)
管理(77157)
研究(71983)
理学(66039)
理学院(65371)
管理学(64348)
管理学院(64006)
中国(57569)
(54587)
(42726)
科学(42664)
(41895)
农业(41507)
业大(36771)
(36495)
中心(34020)
(33243)
研究所(32645)
财经(31884)
(28943)
经济学(27208)
北京(26113)
(26099)
农业大学(25898)
师范(25887)
(25402)
(25169)
基金
项目(136255)
科学(108070)
研究(102560)
基金(99600)
(86831)
国家(86009)
科学基金(73532)
社会(67727)
社会科(63790)
社会科学(63776)
(53690)
基金项目(52915)
教育(45019)
自然(44907)
(43973)
自然科(43753)
自然科学(43744)
自然科学基金(42961)
编号(42506)
资助(38503)
成果(34059)
(31990)
(31271)
(30986)
(30653)
重点(30533)
课题(28888)
国家社会(28851)
(27960)
(26856)
期刊
(108766)
经济(108766)
研究(61099)
(59315)
中国(50125)
农业(39802)
学报(32206)
(32115)
科学(31979)
大学(25944)
管理(25631)
学学(24859)
业经(23444)
(23439)
金融(23439)
教育(18932)
(18915)
技术(16326)
财经(15975)
问题(15928)
经济研究(14738)
农村(14734)
(14734)
农业经济(14296)
(13706)
世界(12446)
(12303)
资源(11214)
经济问题(11182)
社会(9824)
共检索到320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许庆  田士超  徐志刚  邵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不仅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也在持续扩大。而在现有众多的研究农民收入不平等的文献中,农地制度对于农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却很少涉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安排之下,土地"按人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因而必然带来土地的细碎化,本研究从这一现象出发,探讨农地制度对于农民收入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其次,现有的很多关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一般都采用指数分解的方法,这样所得到的结论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而在本研究中,最新的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将被采用,这将克服常规指数分解分析的局限。经过实证研究,本文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庆  田士超  邵挺  汪学军  
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以往众多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文章首先厘清了土地细碎化与农业产出、农地的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多种经营、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分摊或规避,以及劳动力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土地细碎化的存在正面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也就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现今农村社会中无论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推动,土地细碎化这一现象依旧存在的现实。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冒佩华  徐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有的农地制度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它的推广将使现有的土地制度得到完善,从这一视角研究农民收入问题可以填补已有文献的空白。本文借助2000年和2012年的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平均处理效应(ATE)和受处理的平均处理效应(ATT)方法,实证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在平均意义下土地流转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和已流转土地的农户家庭的收入分别增加19%和33%。本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可能是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完善现有农地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华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在影响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通过制度变革的力量将农村土地资产尽快转化为土地资本。当前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关系,明确地租范畴;二是积极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农村土地权利的可交易化;三是统一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流动;四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经营使用权;五是改革农村土地税赋制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洪亮  徐翔  孙国锋  
本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了1983—2003年我国省际间农民的收入不平等,并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进行了分解,按不同区域对泰尔指数进行了分解,最后使用收入转换矩阵度量了收入变动程度,从而考察收入不平等的时间依赖性。结论是从收入构成上看,省际间农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源于收入结构效应;从区域上看,农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且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带有越来越强的时间依赖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符源  郑炎成  
我国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收入却无法持续快速增长。而不平等交换是当前农民收入无法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工农业产品交易机会不平等、农民工与其他群体的增收机会不平等和农户与企业的交易地位不平等。本文通过对不平等交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分析,揭示出要扫清农民增收道路上的不平等障碍,通过严格监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民基本生活资料价格、消除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鼓励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等手段,才能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保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新  王立平  姚梅  
文章利用Gini系数和GE指数测算了2000~2008年我国省域间农民的收入不平等,并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进行了分解,按东中西三个区域对Gini系数和GE指数进行了地区子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省域间农民收入不平等没有上升的趋势,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贡献率达到60%以上;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提高有助于缩小不平等,特别是第一产业收入农业收入的提高会缩小收入差距;大部分收入不均等是由地区间差异解释的,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功奎  钟甫宁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以及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有利于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以维持或增加农户的种植业净收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显力  王乐  赵敏娟  罗丹  
农地经营权资本化既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农地流转机制创新及其效率增进的客观要求。论文在对农地经营权资本化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农地经营权资本化驱动农地规模化的内在机理,从模式诞生背景、模式主要特征、模式实践效果等层面,对比分析了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使用权信托、农村"土地银行"等为代表的几种农地经营权资本化运作模式的特点,提出通过培育农地经营权资本化的有利环境,来克服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加速农地规模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汉祥   彭慧灵   田婧   王战  
[目的]考察农业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以及区域内的不平等现象。这为决策者提供精准依据,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富,为解决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2011至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RIF回归模型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特别关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尤其在高收入农户中更明显,与人力资本和资本积累理论一致。东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中西部则加剧了不平等。城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改善可缓和技术进步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加剧了不平等,而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则有助于减少差距。[结论]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针对地区差异优化农业技术普及策略,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关注低成本、高适应性技术;二是调整农业支持政策,减少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农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三是鼓励农业技术创新,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公平惠及所有农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小华  温涛  王定祥  
西方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发展中转型经济的一大特点是欠发达地区面临更为严重的金融抑制,进而导致居民收入差异分化和不平等问题的滋生。针对既有研究主要围绕城乡金融经济差距,本文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基于中国30个省2037个县的县域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不平等问题,结果显示:中国县域农村地区内部同样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收入越低的农民因为自身资本积累的天然不足和外源资本获取能力较差,使其所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越大而越难以摆脱其收入增长困境;而收入越高的农民因为自身资本积累的优势和较高的外源融资能力,其收入增长不断走向良性轨道。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超  李强  王会  刘霞婷  宋中丽  
在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和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的双重背景下,农地流转能否缩小收入差距以及低收入家庭能否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利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和收入转移矩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根据所处地区、农地流转数量和租金支付形式(有偿流转或无偿流转)探索其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静态维度考察,农地流转能够有效缩小农村内部整体的收入差距,但把收入差距拆解成两极、高端和低端三个局部来看,加剧和缓解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存在。从动态维度考察,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收入流动性,能够改善趋于僵化的动态收入分配格局,并且农村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从异质性维度考察,农地流转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这一效果并不明显;大规模转入农地和有偿转出农地均会大幅缩小整体的静态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政府在继续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同时要注重交易方式的规范化和市场化以推动有偿流转,对不同流转规模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东宁   赵增力  
使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分省份实施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如何改变农户家庭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领取农地确权证书后,家庭的收入相对剥夺指数显著下降,说明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效果受到农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对平原地区和土地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流转土地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土地租金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实现农村内部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扩展性分析也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对收入相对剥夺指数的降低作用会受到农户家庭社会保障状况和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调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活力,推动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一条可行路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锦华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的差异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差距既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可能伴随着收入非平衡增长的扩大而扩大,低收入农户有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孟  贺雪峰  
农村土地细碎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两种主要的反土地细碎化思路,即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存在相应不足。通过土地调整来反土地细碎化,具有可行性。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土地调整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有利于归并地权和地块,解决细碎化问题,便利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有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农民真正有效地组织起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