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3)
2023(8395)
2022(7178)
2021(6773)
2020(5693)
2019(12731)
2018(12753)
2017(24568)
2016(13783)
2015(15414)
2014(15537)
2013(15353)
2012(14301)
2011(13041)
2010(13361)
2009(12798)
2008(12812)
2007(11835)
2006(10891)
2005(10097)
作者
(39241)
(33722)
(32762)
(31479)
(20732)
(16002)
(14677)
(12791)
(12666)
(11853)
(11518)
(11225)
(10732)
(10545)
(10521)
(10029)
(9795)
(9644)
(9544)
(9473)
(8447)
(8270)
(8046)
(7830)
(7500)
(7471)
(7380)
(7361)
(6862)
(6502)
学科
(57899)
经济(57802)
(48758)
(46705)
管理(40124)
农业(30365)
(28070)
企业(28070)
业经(18378)
(18271)
方法(18177)
(16019)
数学(15808)
数学方法(15551)
中国(15228)
(12903)
地方(12055)
(10494)
(10459)
贸易(10452)
(10419)
(10363)
银行(10353)
农业经济(10238)
(10231)
(9923)
土地(9904)
体制(9658)
(9478)
(9240)
机构
学院(197998)
大学(193434)
(85876)
经济(84049)
管理(75365)
研究(69135)
理学(63892)
理学院(63235)
管理学(62280)
管理学院(61929)
中国(57090)
(52744)
(41367)
(40809)
科学(40444)
农业(40053)
(35750)
业大(35094)
中心(33392)
(33275)
研究所(31506)
财经(30964)
(27864)
(25451)
北京(25375)
(25268)
(24906)
经济学(24894)
师范(24719)
农业大学(24502)
基金
项目(125524)
科学(99221)
研究(95289)
基金(91126)
(78880)
国家(78116)
科学基金(66591)
社会(61589)
社会科(57958)
社会科学(57943)
(50069)
基金项目(48427)
教育(42022)
自然(41355)
(40797)
自然科(40294)
自然科学(40286)
编号(40234)
自然科学基金(39556)
资助(36259)
成果(32680)
(30143)
(30110)
(28785)
重点(28223)
(27952)
课题(27309)
(25898)
(25476)
国家社会(25336)
期刊
(106881)
经济(106881)
研究(60468)
(57020)
中国(46790)
农业(38237)
(32010)
学报(29405)
科学(28903)
管理(25423)
(24723)
金融(24723)
大学(23702)
业经(22789)
学学(22650)
教育(18903)
(18256)
技术(16278)
问题(15548)
财经(15420)
农村(14614)
(14614)
农业经济(14159)
经济研究(13378)
(13199)
世界(11867)
(11593)
理论(11237)
经济问题(10970)
资源(10218)
共检索到319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家胜  祁春节  
农地制度是我国农地价格形成机制缺陷的表面原因,而农村人地比例过高是其深层次原因。因此,要解决农地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必须从"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农地制度,规范农地价格形成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秀玉  刘平方  
日本农地制度是依据1952年《农地法》的制定演变而来,《农地法》的颁布实施诞生了战后日本农业的零细规模、分散分布的私有权保护的"自耕农民"农地制度。为了缓解因农地利用限制方面影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1970年起日本相继实施了多次相关促进"农地流动化"的租地经营政策与"农地连片化"制度政策的农地改革,解除了限制农地租借行为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相关农地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出现而影响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农地被无秩序利用等其它农地问题。文章通过对日本1952年以来实施的相关农地法律改革内容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曲福田  冯淑怡  诸培新  陈志刚  
本文在考察中国农地非农化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市场结构及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扭曲是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原因。形成这种土地市场结构的深层原因则是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运用苏南G市的数据对土地市场发育、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体制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路燕  朱道林  
农用地流转方式决定了交易中存在的农地价格形式,农地价格是流转过程中产权经济关系的反映。为了控制和引导农地流转市场价格,在政府层面应建立包括农地质量基准地价、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和标定地价在内的农地价格体系,实现国家对农地市场的宏观管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月  胡竹枝  
分析了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侵害 ,以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折射的农地产权的残缺。提出要完善农地产权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改革征地制度 ;二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即明确所有权主体 ,界定产权边界 ,设立农地发展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自铎  
文章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高效利用土地的自发机制和土地强制流转的宏观环境,以最终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1)农地的集中与流转中不能加大农业成本;(2)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和集中;(3)做到耕者有其田;(4)有利于促进对农业的投入;(5)要从土地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进行安排。文章还就农地的有偿转让和农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等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辩析,提出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即采取国有村管民营方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  高兴民  
本文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解读公平、效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下虽然体现了公平,但这种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公平被后却隐含着许多的不公平,并且牺牲了农地应有的效率。因此,在坚持农地承包制的基础上,发挥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功能,利用市场配置农地资源,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近期并不可能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在各个可能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地制度形式,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不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凤芹  谢适汀  
本文由农地合约进而推广至一般合约 ,得出两个结论 :( 1 )合约的存在依赖于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产权的这一特性导致了权利的不同组合 ,从而导致了可供选择的众多的合约安排。 ( 2 )合约的选择依赖于交易成本的大小。每一种合约安排 ,因为交易成本不同 ,合约的选择也就不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美玲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地制度作为规范人们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农地的产权制度,农地的经营制度,农地的流转制度和农...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守英  王佳宁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农地制度的完善基本朝向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并使其长期化的方向,旨在形成农民对土地制度的稳定预期。明确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利界定与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创新和实施农地"三权分置"的关键,关乎转型期农地权利体系的重构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集体所有权是农民集体的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是赋予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土地经营权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享有的耕作权。"三权"要同等保护,不可偏废。在放活经营权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承包权的产权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