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9)
- 2023(14950)
- 2022(12819)
- 2021(11817)
- 2020(9807)
- 2019(22646)
- 2018(22457)
- 2017(42914)
- 2016(23626)
- 2015(26827)
- 2014(27313)
- 2013(27163)
- 2012(25898)
- 2011(23692)
- 2010(24365)
- 2009(22789)
- 2008(22988)
- 2007(21290)
- 2006(19156)
- 2005(17785)
- 学科
- 济(103369)
- 经济(103236)
- 业(72487)
- 管理(66789)
- 农(49534)
- 企(49397)
- 企业(49397)
- 方法(36750)
- 农业(32862)
- 数学(31589)
- 数学方法(31282)
- 中国(30449)
- 财(27204)
- 地方(26462)
- 业经(26230)
- 制(25473)
- 学(20913)
- 贸(18671)
- 贸易(18656)
- 银(18502)
- 银行(18462)
- 易(18043)
- 行(17733)
- 融(17432)
- 金融(17428)
- 体(17145)
- 发(17043)
- 环境(16500)
- 务(15722)
- 财务(15672)
- 机构
- 学院(349531)
- 大学(344445)
- 济(143951)
- 经济(140610)
- 管理(127566)
- 研究(123929)
- 理学(107258)
- 理学院(106007)
- 管理学(104260)
- 管理学院(103621)
- 中国(97351)
- 农(76551)
- 科学(75985)
- 京(74931)
- 财(69359)
- 所(65376)
- 农业(59059)
- 江(58295)
- 研究所(58239)
- 中心(57936)
- 业大(56362)
- 财经(52650)
- 北京(47717)
- 经(47346)
- 范(47005)
- 师范(46543)
- 州(45818)
- 院(43740)
- 省(43619)
- 经济学(42860)
- 基金
- 项目(218366)
- 科学(169700)
- 研究(163322)
- 基金(154165)
- 家(134147)
- 国家(132883)
- 科学基金(111869)
- 社会(101686)
- 社会科(95882)
- 社会科学(95851)
- 省(88461)
- 基金项目(81739)
- 教育(74092)
- 划(73064)
- 自然(69948)
- 编号(69321)
- 自然科(68119)
- 自然科学(68099)
- 自然科学基金(66857)
- 资助(62194)
- 成果(57084)
- 发(52257)
- 重点(49649)
- 课题(48450)
- 部(48314)
- 创(45110)
- 制(43858)
- 创新(42309)
- 性(42127)
- 发展(41962)
- 期刊
- 济(177155)
- 经济(177155)
- 研究(107012)
- 中国(82822)
- 农(76716)
- 学报(55791)
- 财(55476)
- 科学(51543)
- 农业(51454)
- 管理(45224)
- 大学(42274)
- 教育(40929)
- 学学(39706)
- 融(39066)
- 金融(39066)
- 业经(33472)
- 技术(31241)
- 业(26227)
- 财经(26174)
- 经济研究(25464)
- 问题(24261)
- 经(22464)
- 版(19025)
- 世界(17702)
- 技术经济(17533)
- 资源(17154)
- 贸(17146)
- 图书(16744)
- 农村(16596)
- 村(16596)
共检索到556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国平 吴晓伟
农地发展权是土地发展权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土地发展权研究过于侧重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情况,结合土地利用、流转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农地再利用发展权"的概念。农地再利用发展权的特点农地再利用,是指在保持农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农作物种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地利用类型改变的行为,在土地规划行业通常称为"农用地结构调整"或者"农业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农地再利用发展权可定义为"在保持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艳胜 张安录 邹秀清
主体功能分区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而进行的空间区域划分,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采取差异化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不符合区域内主体功能要求的土地开发,这必然导致区内可实现的农地产权价值减少,需要给予产权人土地价值补偿。本文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的概念,尝试以资产定价理论(CAPM)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构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模型,并以宜昌、仙桃等地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郊而且整个区域农地发展权价值总额都可能大于区内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研究区域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为15...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晓刚
实现公平补偿是解决农地征收中现存问题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欲达公平补偿之目的,必须明析农地价值内涵、科学测算农地价值并进而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然后将之在征收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合理分配。本文研究表明,农地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和发展权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农地价值各构成部分的测算应据其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如发展权价值可以农地用途转换后的价值减去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和公共投资成本获得。合理的补偿标准应包含农地价值各构成部分。生态价值和粮食安全价值补偿给国家,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在集体和失地农民之间分配,发展权价值在国家、集体和失地农民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情况因农业内部安置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国林 封凯栋
土地收益分配的现状目前我国在土地收益分配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收益分配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对被征地农民以及农村发展的补偿不足。根据有关方面估算,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彭小霞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无论是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还是补偿的分配都是一种生存权补偿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发展权补偿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减少征地冲突、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应加快建立基于失地农民发展权补偿的征地补偿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征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相关制度,同时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衡量指标体系等方面加强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云玺 张期陈 胡志平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特色之一是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简称农地资本化)。中国农地资本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利益分配、要素配置与城乡发展"三维失衡"。"三维失衡"需要"三维联动"突破,即构建土地财政税收化、要素产权(地权)均等化与公共服务(民权)均等化的"三维"联动机制,兼顾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使中国农地资本化走上内外平衡的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季长龙 高映
目前的农地征收补偿原则不明、范围狭窄、标准过低,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农地征收补偿的不公平性具有诸多危害,在经济上表现为低效率,在政治上表现为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差异,激化失地农民与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为此需要在立法方面规定农地征收补偿的相当(公平)补偿原则,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划定补偿费在村组织与失地农民之间的比例,禁止政府与农民争利。
关键词:
城市化 农地征收 公正补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曦
"集中居住"是目前我国农地发展权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农地发展权权利主体应由农民集体和国家双方构成,促进农地资源利用中利益均衡,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理路,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和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集中居住",是农地发展权实现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
集中居住 农地发展权 机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曦
"集中居住"是目前我国农地发展权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农地发展权权利主体应由农民集体和国家双方构成,促进农地资源利用中利益均衡,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理路,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和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集中居住",是农地发展权实现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
集中居住 农地发展权 机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相蒙 于毅
本文介绍了美国农地利用规划中的农地发展权国家购买制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对其作出法律性质、积极方面以及消极方面的评价,以期对中国农地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国海 黄惠春 张辉 王维全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近年来农村金融领域出现的重要融资创新,对江苏13个代表性试点地区的调查显示,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地流转平台建设等前端基础工作正稳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方法,农地抵押贷款的授信条件也明显优于同等条件其他贷款,贷款支持对象多为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管如此,农地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三种风险分担及补偿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从消除法律障碍、拓展二级流转市场、建立更加科学的抵押价值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农地抵押贷款的长效发展机制。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抵押贷款 风险补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应斌 辜磊 韩佩松
有偿退出机制是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核心环节,是顺利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进程的关键步骤,也是统筹协调退出过程中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基于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发展现状,基于“人—地—钱”视角对有偿退出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实现路径,以期助力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改革进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桂芝 白向龙
当前,持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应了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的时代要求。立足新时期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时代背景,基于人民共同享有的改革实践路向,"共享发展"理应成为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内在价值追求,并集中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崇尚"社会公平"的价值准则以及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三个层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不断做大农地改革蛋糕以夯实共享的成果基础;分好农地改革蛋糕以彰显共享的公平意涵;为农地改革增添新动力以保证共享的可持续推进。以此构建有关农地"三权分置"系统共享型的多元主体利益实现机制,助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朝着利益共享、人民共富的方向深入推进。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共享发展 多元主体 利益共享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柳清 王越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文俊 席超超 吕世辰
农地流转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发达国家的农地治理经验中,农地流转的期限长、面积大,是农业现代化、高效化的基础。中国农地流转期限短的原因在于,流出方的推力不够、流入方的拉力不足、政府的给力不充分。针对这些分析,提出了推动中国农地长期流转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农地 流转 期限 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