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9)
- 2023(15243)
- 2022(13164)
- 2021(12424)
- 2020(10204)
- 2019(23744)
- 2018(23516)
- 2017(45743)
- 2016(24502)
- 2015(27511)
- 2014(27351)
- 2013(26942)
- 2012(24474)
- 2011(21963)
- 2010(21711)
- 2009(19658)
- 2008(18802)
- 2007(16214)
- 2006(14147)
- 2005(11786)
- 学科
- 济(100990)
- 经济(100878)
- 业(73551)
- 管理(66417)
- 企(51850)
- 企业(51850)
- 农(51472)
- 方法(46225)
- 数学(40851)
- 数学方法(40317)
- 农业(34213)
- 业经(26711)
- 财(24957)
- 中国(24434)
- 地方(20262)
- 学(20210)
- 制(17839)
- 贸(16752)
- 贸易(16744)
- 易(16293)
- 技术(15726)
- 环境(15092)
- 理论(15003)
- 务(14833)
- 财务(14764)
- 财务管理(14730)
- 发(14632)
- 和(14143)
- 企业财务(13998)
- 策(13767)
- 机构
- 学院(342839)
- 大学(340128)
- 管理(140358)
- 济(137655)
- 经济(134843)
- 理学(123255)
- 理学院(122018)
- 管理学(119857)
- 管理学院(119258)
- 研究(110418)
- 中国(82550)
- 农(71105)
- 京(70519)
- 科学(69303)
- 财(59582)
- 业大(57460)
- 农业(54386)
- 所(53854)
- 中心(52000)
- 研究所(49419)
- 财经(48659)
- 江(48450)
- 经(44693)
- 范(44618)
- 师范(44246)
- 北京(43363)
- 经济学(40396)
- 院(39802)
- 州(39076)
- 经济管理(38516)
- 基金
- 项目(245127)
- 科学(193437)
- 研究(180343)
- 基金(178907)
- 家(155542)
- 国家(154191)
- 科学基金(133390)
- 社会(114189)
- 社会科(107889)
- 社会科学(107860)
- 基金项目(95996)
- 省(95973)
- 自然(86772)
- 自然科(84720)
- 自然科学(84701)
- 自然科学基金(83147)
- 教育(81624)
- 划(79886)
- 编号(74459)
- 资助(72487)
- 成果(58286)
- 部(54374)
- 重点(54099)
- 发(52481)
- 创(50929)
- 课题(49560)
- 创新(47475)
- 国家社会(46965)
- 科研(46910)
- 教育部(46516)
- 期刊
- 济(148346)
- 经济(148346)
- 研究(94703)
- 农(72547)
- 中国(61264)
- 学报(54785)
- 科学(51297)
- 农业(49646)
- 管理(46471)
- 财(43340)
- 大学(42928)
- 学学(40858)
- 教育(34002)
- 业经(30377)
- 技术(29540)
- 融(28388)
- 金融(28388)
- 业(23059)
- 财经(22563)
- 经济研究(21134)
- 问题(20742)
- 经(19107)
- 版(18259)
- 科技(16993)
- 技术经济(16269)
- 资源(16123)
- 图书(16061)
- 理论(16059)
- 业大(15510)
- 现代(15365)
共检索到481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浩
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村庄经济变量和自然特征变量对农地再分配的影响,同时也将村庄政治变量和社会文化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显示:农地税费负担对土地小调整有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来源假说没有得到证实;土地资源禀赋对土地大调整有负向影响,但对小调整没有影响。交易费用假说只适用于土地大调整,对小调整不适用;村庄民主假说没有得到证实,但村民对村委会工作的关注程度对土地小调整有负向影响;村庄社会文化变量对土地再分配特别是土地小调整有重要影响,农民偏好假说成立。村庄农地再分配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现阶段不应该取消或禁止,而是改进和完善,在土地产权稳定和调整之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地再分配 村庄原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浩
农地再分配制度是一项颇具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但其产生原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农地再分配的村庄原因。研究显示:农地税费负担与土地小调整正相关,农民收入来源假说没得到证实。村庄民主程度对土地调整没有影响。村庄社会文化变量对农地调整有重要影响,农民偏好假说成立。资源禀赋假说和交易费用假说只适用于土地大调整,对小调整不适用。村庄农地再分配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现阶段不应该取消和禁止,而是改进和完善,在土地产权稳定和调整之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地再分配 村庄原因 平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鹏飞 张兰 苏敏 冯淑怡
本文基于江苏、辽宁、江西、重庆四省(市)的村庄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剖析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村庄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农地流转目标考核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村庄农地流转,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二,村庄制度环境在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农地流转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其中,作为正式制度的基层民主负向调节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规模化流转率、规模化流转合同签订率的影响;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网络正向调节了农地流转目标考核对村庄流转合同签订率、规模化流转率、规模化流转合同签订率的影响。村干部与宗族网络的“权威耦合”可能是形成上述正向调节作用的原因。因此,未来要完善政府的农地流转目标考核政策,激励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发挥好监管与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建设,在农村基层民主和非正式治理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险生 李宁
民主能否提高产权安全性是一项重要而经典的研究议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调整有可能成为民主破坏产权的制度土壤。故而,需要研究村庄民主对地权安全性的影响。我国农地确权实践为此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的数据,从民主的广度层面,采用村庄投票率衡量村庄民主,定量研究了村庄民主对农地确权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选举参与率与村庄确权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从性别视角来看,女性投票参与率的提升更能显著提高村庄确权率;从产权稳定性视角来看,土地调整对土地确权有负面影响,在有土地调整的村庄民主对确权未发挥出更多的功效。同时,在发生了征地的村庄,民主也并非更能促进确权。据此,为了保护农户土地权益,仍需扩大农户的政治参与,特别是要动员女性群体参与到乡村政治。
关键词:
村庄民主 产权安全 确权 土地调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静文
印象中的村庄曾由这些组成:泥泞狭窄的土路,低矮破旧、墙壁掉渣的瓦屋,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父亲,遇到旱涝就愁云满面的母亲,被谆谆教诲不好好学习就得修地球的我们……那时的土地明明很亲近,却又很遥远。儿时的我们总是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有些土地耕种了却长不出好庄稼,换来的总是一阵叹息。那时,我们有个愿望:离开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剑阁 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兰 冯淑怡 陆华良 曲福田
研究目的:分析影响村庄层面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的因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村庄经济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村庄整体非农就业水平提高促进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但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抑制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村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可以保障农地规模经营的顺利推进,但行政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村领导来自大宗大族不利于农地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村干部"年轻化"对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以及规范村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涛 卓云霞 王洁晶
农地流转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农地流转对村庄环境和非农就业的影响仍缺乏精细化考察。基于2014—2015年我国13个省份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村庄环境对农地流转具有多重影响。经济发达的村庄不仅农地流转更活跃,且更容易吸引外来农业投资;制度化的确权颁证能够促进农地流转,现实中的土地频繁调整虽会抑制农地转入,却促进了农地转出。(2)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影响的路径和强度因就业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自雇型和远距离外出务工的效应强于受雇型和就地就近非农化;外出务工者对老家的汇款显著促进了农地转出,但对农地转入并无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坤
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的精神特质,乡村精英的技术亲和力也使技术获得了嵌入乡土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时期的农民需求是嬗变的,因此农民与技术的互动也呈现出"嵌入""脱嵌"又"回嵌"三种形式。农业技术不是单向度而是双向度的沟通活动。技术发明者到使用者的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来予以消减。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农业技术应该把握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找寻新的技术亲和力群体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技术"深嵌"乡土推动农业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必亮
本文在对温州一个村庄的标会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 ,将村庄共同体理论和信任理论与该村的非正式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 ,初步地建立了“村庄信任”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 :(1 )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 (2 )因为村庄共同体与区域性文化等因素对标会行为的嵌入 (embeddedness) ,小规模、社区性标会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很小。 (3 )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该允许各种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褚刚 张清勇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关键词:
农地 集体化 制度变迁 评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关键词:
宗族网络 收入分配 劳动力迁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