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14)
2023(11545)
2022(9611)
2021(9202)
2020(7585)
2019(17209)
2018(17188)
2017(33668)
2016(18205)
2015(20541)
2014(20380)
2013(19916)
2012(17865)
2011(16336)
2010(16803)
2009(16014)
2008(15951)
2007(14640)
2006(13287)
2005(11999)
作者
(50912)
(43230)
(42653)
(40629)
(27135)
(20513)
(19094)
(16575)
(16427)
(15311)
(14846)
(14520)
(13708)
(13705)
(13408)
(12993)
(12458)
(12399)
(12396)
(12349)
(10817)
(10530)
(10494)
(10041)
(9702)
(9616)
(9593)
(9451)
(8577)
(8277)
学科
(80804)
经济(80695)
(61093)
管理(55199)
(47271)
(40747)
企业(40747)
农业(31380)
方法(30717)
数学(26968)
数学方法(26405)
业经(22422)
(20724)
(20019)
中国(19873)
(15071)
(14942)
地方(13513)
(12823)
贸易(12816)
(12659)
银行(12650)
(12543)
理论(12537)
技术(12391)
(12251)
(12190)
(12122)
土地(11818)
(11596)
机构
学院(265509)
大学(260807)
(110950)
经济(108699)
管理(102810)
理学(88279)
理学院(87429)
管理学(85761)
研究(85348)
管理学院(85302)
中国(68073)
(57074)
(54269)
(53311)
科学(50313)
农业(43332)
(42485)
业大(42473)
(41756)
财经(41463)
中心(40491)
研究所(37870)
(37547)
(34012)
师范(33753)
北京(33509)
经济学(33328)
(32481)
财经大学(30232)
(30178)
基金
项目(171915)
科学(136809)
研究(130299)
基金(125052)
(107631)
国家(106646)
科学基金(92411)
社会(84296)
社会科(79596)
社会科学(79575)
(68477)
基金项目(65341)
教育(60163)
自然(57568)
(56320)
自然科(56207)
自然科学(56198)
自然科学基金(55187)
编号(54510)
资助(50839)
成果(44177)
(39213)
重点(38599)
(37917)
课题(37622)
(37153)
(36031)
国家社会(34796)
教育部(33696)
创新(33649)
期刊
(131211)
经济(131211)
研究(78685)
(60442)
中国(58519)
(42245)
农业(40399)
学报(38668)
科学(37727)
管理(35771)
大学(31422)
学学(29894)
教育(29684)
(27878)
金融(27878)
业经(26671)
技术(23874)
财经(21821)
(19018)
(18732)
问题(18503)
经济研究(18113)
农村(15040)
(15040)
(14563)
农业经济(14516)
世界(13630)
技术经济(13314)
统计(12764)
经济问题(12699)
共检索到403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龙  洪名勇  
本文从中央政府能力和目标导向、制度绩效视角对"有意的制度模糊"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土地确权背景对土地确权路径进行探讨。主要观点有:(1)农地产权制度并非只取决于中央政府意愿,也与农民推动密切相关;中央政府目标在于地权明晰化而非模糊化。(2)从制度绩效来看,模糊地权充满效率的观点并不正确,模糊的地权已成为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3)通过所有权确权来解决地权模糊面临诸多困难,中央政府试图通过"稳定所有权,明晰承包权"的确权路径来化解模糊性,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砺  谭荣  
为逻辑一致地剖析"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这一推论,本文首先根据产权理论将农地产权定义为农地控制权,模糊的农地产权相应地指农地控制权实际归属上的模糊;然后,根据Williamson的四层次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模糊农地产权是农民与政府这两个农地产权主体在基础性制度和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制度设计的产物,是农民与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有意将农地控制权的归属隐藏在模棱两可的迷雾之中。在基础性制度尚不完善的现实约束条件下,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制度安排。作为推进农地产权改革的先决条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凸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研究目的:与"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商榷,籍以深化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律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该学说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没有任何歧义,这与集体化以来农地所有权属高度分化成为地方性知识并具有多种含义和所指的事实不相符;(2)该学说认为中央有意不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农地的所有权归属,这与相关法律一直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立法技术试图明晰它的立法史实相违背;(3)该学说认为"有意的制度模糊"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且能有效化解土地纠纷,这些也与中国农村改革史和土地纠纷的发生机理相冲突。研究结论:"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不能成立,不可轻率使用"模糊"之类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农地产权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强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本文认为继续现行农地制度将导致农地资源的持续低效利用,并将进一步加大制度运行成本。实行将农地所有权归国家,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归农民的国家与农民混和所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既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时又能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改革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而建立民主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是这一产权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本文对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制约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后,重点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创新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几点启示
[期刊] 改革  [作者] 姜军松  
产权制度是关于稀缺资源利用的权利行为规则安排。排他性权利界分是产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呈弱排他性,主要表现为:农地所有权缺少排他性;农地使用权排他性虚弱;农地处分权排他性不强;农地收益权排他性有限。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必须转变指导思想,整体推动农地非排他性产权制度变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构建物权性农地承包经营产权制度,复造民事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荣材  
制度变迁及模式选择是在一定的路径约束下展开的。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模式选择的路径约束就是现行的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制度保障制度二元经济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本身的内在的路径依赖。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选择。这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确立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地位,赋予农民有效的土地产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改革的路径。研究方法:通过Williamson4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分析1949年以来农村和城市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变迁过程。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法律问题,还受到文化、治理、经济行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结论: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改革虽然在时序上不同,但它们在路径选择逻辑上的共性,可以为各自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安凡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进入一个新的空间拓展时期,城市边缘地带成为扩展的前沿,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速的过程,周边农村地域迅速“被动城市化”,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传统的劳动方式被改变,农民生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特征都受到“城市化”的强烈冲击。据统计,从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光辉  
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农村的集体土地制度问题,应当全面审视当前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中的焦点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变革,农村集体成员对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在内的土地权益,因集体成员资格的确定标准不同而变得复杂,与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也产生了冲突。而土地所有人的虚化,所有权转让的严格限制,也使得集体土地权利义务中模糊不清。统一国土资源立法,解决部门法的冲突,赋予村集体完整的土地所有权,是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可行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炜  丁延武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土地要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的制度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改革任务艰巨、法律制约突出、现实问题较多、潜在风险较大等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问题。本文在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农村现代产权制度和实现生产要素城乡之间合法、有序、自由流动的目标,提出了以开放式改革为基本方式争取国家保护、以组织形态创新为突破口降低交易成本、以股份制为路径运用提升产权改革成果、以农民自主和仲裁制度为核心健全产权保护机制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小军  
本文利用现代产权理论,从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三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户缺乏土地物权性让渡权是制约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问题;要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更大的制度绩效,需要保护农户和集体现有的权利,更合理地界定收益权,并逐步让农户获得物权性让渡权;改革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和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分地区、分阶段的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