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7)
- 2023(10917)
- 2022(8939)
- 2021(8432)
- 2020(6964)
- 2019(15579)
- 2018(15592)
- 2017(29123)
- 2016(16328)
- 2015(17737)
- 2014(17610)
- 2013(17112)
- 2012(15616)
- 2011(14337)
- 2010(14635)
- 2009(13795)
- 2008(13864)
- 2007(12367)
- 2006(11392)
- 2005(10332)
- 学科
- 济(65087)
- 经济(64994)
- 业(53289)
- 农(46401)
- 管理(45921)
- 企(33138)
- 企业(33138)
- 农业(30756)
- 制(21289)
- 业经(20366)
- 方法(19910)
- 财(18344)
- 中国(17502)
- 数学(17148)
- 数学方法(16928)
- 体(15614)
- 地方(13151)
- 学(12839)
- 体制(12230)
- 银(11745)
- 银行(11731)
- 行(11299)
- 发(11263)
- 融(10634)
- 金融(10632)
- 农业经济(10476)
- 策(10451)
- 土地(10317)
- 贸(10268)
- 贸易(10261)
- 机构
- 学院(224833)
- 大学(221292)
- 济(94459)
- 经济(92483)
- 管理(84272)
- 研究(80377)
- 理学(71754)
- 理学院(70981)
- 管理学(69858)
- 管理学院(69452)
- 中国(64189)
- 农(56104)
- 科学(47777)
- 财(46503)
- 京(46327)
- 农业(42653)
- 所(40965)
- 业大(38433)
- 中心(37771)
- 江(36653)
- 研究所(36652)
- 财经(34992)
- 经(31779)
- 范(29794)
- 师范(29528)
- 院(28731)
- 北京(28665)
- 州(27912)
- 经济学(27900)
- 省(27860)
- 基金
- 项目(148865)
- 科学(118069)
- 研究(111787)
- 基金(108383)
- 家(95145)
- 国家(94233)
- 科学基金(80261)
- 社会(72507)
- 社会科(68312)
- 社会科学(68296)
- 省(58523)
- 基金项目(57601)
- 教育(50219)
- 自然(50028)
- 划(48929)
- 自然科(48746)
- 自然科学(48736)
- 自然科学基金(47875)
- 编号(46053)
- 资助(41995)
- 成果(37679)
- 制(34305)
- 重点(34186)
- 部(34035)
- 发(32990)
- 农(31883)
- 课题(31826)
- 创(31018)
- 国家社会(30476)
- 性(29723)
- 期刊
- 济(115506)
- 经济(115506)
- 研究(68785)
- 农(59638)
- 中国(53942)
- 农业(39933)
- 财(36644)
- 学报(35528)
- 科学(34177)
- 管理(28897)
- 大学(28459)
- 学学(27072)
- 融(26230)
- 金融(26230)
- 教育(25142)
- 业经(23747)
- 业(19401)
- 技术(18189)
- 财经(17542)
- 问题(15974)
- 经济研究(15081)
- 经(15042)
- 农村(14697)
- 村(14697)
- 农业经济(14043)
- 版(13240)
- 世界(12357)
- 资源(11998)
- 经济问题(11228)
- 社会(10397)
共检索到355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祝洪章 张懿玮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依循服务国家城乡关系的国家意志、路径依赖、渐进式、诱致与强制变迁结合等发展演进规律,存在典型制度价值复合化特征。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下,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为制度逻辑兼容策略,以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拓展制度逻辑兼容空间,以“地权细分”搭载制度逻辑兼容载体,以“走廊调控”化解制度逻辑兼容矛盾,实现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三权”分置 多重制度逻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地制度的再一次创新,是产权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本文基于政策文本讨论农村承包地在"二权分离"和"三权分置"下的产权结构,指出农村承包地的法律原始赋权主体始终是农村集体和承包农户;并从实践层面讨论现有制度下承包地产权结构的逻辑悖论,表明现有制度安排下,存在所有权内部悖论和经营权内部悖论,以及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能层次悖论、权能结构悖论和权利属性界定悖论。再结合逻辑悖论重新梳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最终提出产权重构方案。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一是除"二权分离"下所有权应有的权能外,再赋予所有权部分剩余索取权;二是强化经营权权能,将经营权物权化,并将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市场契约关系,通过合约治理保障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的各项权利;三是将承包权定性为成员权,作为法律赋予的经营权原始赋权凭证,同时运行承包权退出。
关键词:
三权分置 产权结构 逻辑悖论 产权重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郜亮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农地 产权制度 狭义所有权 产权分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清晰界定农地产权体系构成以及单项权利的主体归属,科学测算单项权利的功能价值,剥离单项权利之间的价值交叉,据此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与收益分配,实现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同时,农民行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处分权会诱发农地权利的差异化变动,造成农地权利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事实上的分割共享或者权利归属主体发生彻底转移。另外,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理应作为遗产被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亦会导致农地权利主体归属的转移。因此,在土地征收时,其他单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关键词:
农地产权 征地制度 产权保护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三权分置"后,禁止承包权流转作为过渡性政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趋向看,承包权不可能让农民永远带进城市不变,当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承包权最终可以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三权分置"后,禁止承包权流转作为过渡性政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趋向看,承包权不可能让农民永远带进城市不变,当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承包权最终可以流转。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朝春 辜秋琴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从重视土地分配公平到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转向,是土地的政治、社保和经济功能互动调试的制度表达。未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将在“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朝着弱化非经济功能和强化经济功能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要落实集体所有权,逐步剥离承包地社会保障功能,健全承包地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创新农地经营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刚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历程,检讨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规律,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农地"三权分置"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地承包权制度的演化主要经历了萌发、形成、稳定化、明晰化与制度延伸、全面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统一、当代中国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一般性相统一、以农民权益为中心与国家利益实现相统一的五大规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若瀚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是土地法制改革中的一项核心议题,它在现行土地法体系的多重目标和逻辑下存在显著的制度冲突和权利限制问题,破题的关键是厘清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逻辑和原则。这要求将财产权逻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逻辑主线,将多元目标拣选、提炼为两项原则——即农民权利实现机会和承包经营权益的绝对保障,并以这两项原则划定财产权逻辑的适用前提,而未被转化为原则的其他目标则只能在不违背主线逻辑的前提下设定和适用为该目标服务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制度改革的思路将趋于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禹宏 杨凯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所有权中的分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权分离模式下的农地政策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既定政策的"三权分置"将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但在现实实践之中,作为"三权分置"政策基础的权能分离理论,是源于西方产权制度的经济学概念,无法对我国"农地三权"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无法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推进。为此,应当在坚持农地所有权的基础之上,对承包权及经营权进行清晰的权利界定,强化承包权为成员权,并创设经营权为物权,从而实现在稳定承包权的同时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鹏鹏
传统的农地抵押制度主要有"入股抵押"、"反担保抵押"两种间接模式,而缺少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的模式。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作为物权权利,成为适格的农地抵押标的物。三权分置下农地抵押制度应该予以重构,在抵押设立上应该弱化发包人同意的要求,仅保留发包人备案即可。发包人备案制度所起到的公法上行政管理的效果,而登记制度则会起到抵押权生效的目的。抵押物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土地经营权,也应该及于地上附着物。在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上,除了可以有折价、拍卖或者变卖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强制管理、内部处置、转包等方式,以收益实现债权的安全。
关键词:
农地抵押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农村金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月 胡竹枝
分析了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侵害 ,以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折射的农地产权的残缺。提出要完善农地产权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改革征地制度 ;二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即明确所有权主体 ,界定产权边界 ,设立农地发展权
关键词:
农村土地 产权 制度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征峰
"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理论动因来自于经济学界,而非法学界。对"三权"法律关系的厘清不能僭越现有大陆法系私法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应当将对绝对所有权概念的坚持作为基础,拒绝借用普通法系的地产权和保有概念。"双重物的用益"和"物的用益—权利的用益"体系框架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不宜采纳。"物的用益—用益权的行使"和"成员权—物的用益"框架各具利弊。"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本质是通过债权实现物权和资本的结合。放宽物权性流转限制是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土地权利私法化改革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