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5)
2023(9197)
2022(7131)
2021(6458)
2020(5359)
2019(12065)
2018(12004)
2017(23585)
2016(12951)
2015(14305)
2014(14316)
2013(13798)
2012(12417)
2011(11268)
2010(11472)
2009(10774)
2008(10706)
2007(10046)
2006(9246)
2005(8365)
作者
(37453)
(32121)
(31326)
(29944)
(19720)
(15291)
(14217)
(12327)
(12057)
(11177)
(10831)
(10441)
(9885)
(9860)
(9690)
(9578)
(9387)
(9209)
(9108)
(9026)
(7900)
(7866)
(7847)
(7337)
(7221)
(7162)
(7139)
(6858)
(6467)
(6291)
学科
(61221)
经济(61176)
(45939)
(45078)
管理(34288)
农业(29904)
(25414)
企业(25414)
方法(21605)
数学(19713)
数学方法(19600)
业经(17778)
中国(15408)
(13470)
(12267)
(11316)
地方(11161)
农业经济(10109)
发展(9587)
(9487)
(9442)
技术(9111)
(9079)
(9040)
农村(9031)
(8715)
银行(8682)
(8664)
贸易(8660)
(8642)
机构
学院(187765)
大学(184028)
(82923)
经济(81461)
管理(72814)
理学(63412)
研究(63141)
理学院(62841)
管理学(61784)
管理学院(61472)
(54599)
中国(49591)
农业(41797)
科学(37739)
(37040)
业大(36185)
(35107)
(32192)
中心(30261)
研究所(29159)
(28740)
财经(28183)
农业大学(26189)
(25817)
经济学(24792)
经济管理(22772)
(22649)
经济学院(22625)
师范(22407)
(22318)
基金
项目(125768)
科学(99857)
基金(92707)
研究(92267)
(81105)
国家(80326)
科学基金(69050)
社会(60946)
社会科(57579)
社会科学(57561)
(50071)
基金项目(49671)
自然(43240)
自然科(42303)
自然科学(42293)
自然科学基金(41563)
(40619)
教育(40541)
编号(38412)
资助(36175)
(31242)
成果(30329)
(28313)
(28054)
重点(27663)
国家社会(26040)
(26013)
(24859)
课题(24670)
创新(24291)
期刊
(96593)
经济(96593)
(59568)
研究(51742)
农业(40143)
中国(38502)
学报(31745)
科学(28895)
(25906)
大学(25124)
学学(24145)
管理(22435)
(22020)
金融(22020)
业经(21618)
(19037)
教育(15229)
技术(14847)
问题(14621)
农村(13875)
(13875)
财经(13862)
农业经济(13685)
经济研究(13152)
(11885)
世界(11659)
(11444)
经济问题(10334)
业大(9853)
技术经济(9782)
共检索到280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雯  张锦华  陈昭玖  
文章基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稻三类生产特性,利用我国9省(区)2 70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农地产权和要素配置对农户投资激励的因果效应。研究表明:(1)农地产权对农户投资激励的作用存在历史动态的过程、个体差异的效果和各项政策的交互,并且表现为短期化和长期化的特征;(2)农地产权不直接作用于农户投资决策,而是通过农地流转的配置行为间接激励短期化(服务外包)和长期化(自购机械)的投资行为;(3)产权稳定改善了农户配置农地要素的灵活性,转入农地的农户更倾向于长期化投资,转出农地的农户短期化投入更显著;(4)农地确权促进水稻种植户的长期投资行为,抑制稻农的短期化投资。文章认为,农地产权制度要保持产权的灵活性和强度,通过放松产权管制来盘活经营权和激活生产要素流动,由此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绩效。重新审视农户异质性的多目标函数和要素禀赋的约束条件,才是农户依据价格信号和政策导向决策投资的题中之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凯  李光泗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浩  王雁斌  刘璨  
2003年以来,中国各地陆续实施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以激励农户加大林业生产投入力度。利用2010—2020年所开展6次跟踪调研获得的9省区、18县市、1062个样本农户2003—2019年长期大样本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因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所带来的“林地细碎化”和“产权激励”的中介效应,测度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1)集体林地确权导致了农户林地细碎化,进而减少了农户的林业劳动力和资本投入。(2)林地确权对农户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具有正向激励,在考虑林地细碎化的负向影响后,总体上对资本投入的影响有限。林地确权对农户林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和林种异质性。(3)不同集体林改配套改革措施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不同,容易获得采伐指标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造林补贴政策和获得林权抵押贷款显著增加了农户的资本投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后续政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游和远  
研究目的:探究地权激励与农户农地转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提高地权收益激励,外出务工报酬高于种田收益的农地转出户会选择流转出更多的农地,但外出务工报酬低于种田收益的农地转出户其行为不受地权收益激励改变的影响;提高地权处置激励,外出务工报酬高于种田收益的农地转出户并不因地权处置激励的影响而改变转出农地规模,但外出务工报酬低于种田收益的农地转出户抑制其农地转出规模。研究结论:当前农户的地权处置激励诉求仍未紧迫到追求农地私有化的程度,基于农地家庭承包制,提高农户的地权收益权利,科学配置农地处置权利,是追求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下更加合理的农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利用广东省2492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和要素配置对家庭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农地和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增加会提高家庭农业收入;农地使用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而提高了农地规模对农业收入规模的正向激励,但使用权的完善也会激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农地规模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的激励效果;农地处分权通过赋予农户处置农地和劳动力的权能,分别提高和降低了农地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收入的正向激励。最后,对农地流转和劳动力配置行为的分析也发现,农地产权通过赋予主体决策自由,从而提高了转入农地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经营绩效和农业收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小琳  郑淋议  施冠明  钱文荣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收入视角,使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要素配置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农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DEA模型和控制函数法。研究结果:(1)农地转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效率,但对分配效率没有明显改进;(2)农地转出抑制了农户的技术效率,提升了农户的分配效率;(3)当经营规模达到13.156亩,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出现"倒U"型曲线的拐点;(4)从农业部门来看,农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在传统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的可能性;从非农部门来看,农地转出对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流转较为明显地提升了农户主要经营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跨部门生产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为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户生产效率,需协同推动农业生产手段改进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的农地流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李春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阚立娜  李录堂  文龙娇  
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有利于解决目前农地流转过程中产权界定不清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农民社会保障无着落等问题。而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直接主体,其意愿在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作者以陕西省的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进行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意愿以及产权分配比例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外部环境变量、流转过程变量、农户对流转制度的认知变量以及农村金融可获得性变量对农户的流转意愿和产权分配比例都会有影响。最后作者依据研究结论,从农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产权分配比例、农村劳动力有保障转移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金晶  张兵  
转轨时期的经济特性与分权制下的政府间利益冲突、共同作用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政府行为,决定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间博弈的普遍存在。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治理结构,从行为目标激励、行为方式激励、行为关系激励的角度,对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政府间关系进行制度重构,有助于调节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政府间关系的不适因素,实现农地资源非农转化的优化配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戴炜倬  王栋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博弈视角,运用前景理论和风险规避理论,对比分析地方政府短期激励和长期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中央政府如何调控地方政府的竞争决策,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政府的短期激励主要通过财政直接补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价格吸引企业投资,长期合作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的溢出效应吸引企业投资;开始时,地方政府的短期激励(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政策)更能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地方政府政策的溢出效用和中央对地方政府惩罚系数的增大,企业更愿意选择政府实施长期合作政策的区域进行投资;在长期合作政策激励下,企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金额高于...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陶娅   康晓虹   郭巧莉  
当前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时期,但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仍然较高,成为阻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大障碍,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农户的短期健康投资是农户遭遇健康风险冲击后的有效风险缓解策略,分析其影响因素尤为必要。基于此,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调研样本为例,运用Andersen健康行为模型,探究农户短期健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目前居住现状、经济状况、医疗保障、代际支持、医疗服务可及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前倾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最后从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两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公共卫生及社会保障政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炜   凡盼来  
促进本地农户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基于2010-2020年县级层面数据与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双重视角探究城镇化对本地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显著提高了本地农户的收入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城镇化放松了要素流动约束,加速了经济要素流动,促使本地农户重新配置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进而提高本地农户收入水平。此外,从收入分配的视角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本地农户和初始资源禀赋较高地区的本地农户从城镇化中获益更多;在研究时期,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本地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本地农户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凸显。本文研究为新型城镇化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占辉斌  胡庆龙  
本文以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为例,从农地规模与市场激励的视角出发,基于激励机制理论,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种植规模与农户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污染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水平不足所导致的化肥施用技术落后。而由于农村社区网络的存在,在化肥施用技术选择时,农户更多的倾向于学习周边农户的方法或总结以往的经验。基于上述分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来改变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和激励水平是改善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