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3)
- 2023(9304)
- 2022(7907)
- 2021(7440)
- 2020(6360)
- 2019(14209)
- 2018(14493)
- 2017(28360)
- 2016(15539)
- 2015(16838)
- 2014(16471)
- 2013(16304)
- 2012(14866)
- 2011(13284)
- 2010(13557)
- 2009(12933)
- 2008(12977)
- 2007(11670)
- 2006(10839)
- 2005(9935)
- 学科
- 济(65697)
- 经济(65593)
- 业(54084)
- 农(45599)
- 管理(43838)
- 企(33860)
- 企业(33860)
- 农业(30159)
- 方法(23953)
- 财(22304)
- 数学(21806)
- 数学方法(21675)
- 制(20782)
- 业经(19420)
- 中国(16979)
- 体(15701)
- 税(14171)
- 税收(13459)
- 收(13375)
- 地方(12815)
- 务(12423)
- 财务(12407)
- 财务管理(12379)
- 体制(12368)
- 企业财务(11863)
- 银(11498)
- 银行(11485)
- 融(10983)
- 金融(10980)
- 行(10967)
- 机构
- 学院(211557)
- 大学(208054)
- 济(97952)
- 经济(96268)
- 管理(80969)
- 研究(71861)
- 理学(69501)
- 理学院(68906)
- 管理学(68078)
- 管理学院(67687)
- 中国(58247)
- 财(50773)
- 农(50485)
- 京(42231)
- 科学(38490)
- 农业(38074)
- 财经(38057)
- 所(35533)
- 经(34704)
- 业大(33854)
- 中心(33711)
- 江(33360)
- 研究所(31135)
- 经济学(30478)
- 财经大学(27840)
- 经济学院(27607)
- 北京(26178)
- 州(25230)
- 经济管理(24960)
- 院(24604)
- 基金
- 项目(134422)
- 科学(107618)
- 研究(103862)
- 基金(99700)
- 家(85295)
- 国家(84483)
- 科学基金(73345)
- 社会(69484)
- 社会科(65664)
- 社会科学(65650)
- 基金项目(52673)
- 省(52256)
- 教育(46799)
- 自然(43881)
- 自然科(42867)
- 自然科学(42858)
- 编号(42800)
- 划(42382)
- 自然科学基金(42172)
- 资助(39504)
- 成果(35128)
- 制(33144)
- 部(32135)
- 重点(29831)
- 国家社会(29685)
- 发(29576)
- 农(29546)
- 创(28477)
- 性(28414)
- 课题(28393)
- 期刊
- 济(115811)
- 经济(115811)
- 研究(69286)
- 农(55550)
- 中国(48237)
- 财(41302)
- 农业(37053)
- 学报(29976)
- 管理(28218)
- 科学(27779)
- 融(27276)
- 金融(27276)
- 大学(25071)
- 学学(23848)
- 业经(23100)
- 教育(21067)
- 财经(19916)
- 业(17231)
- 技术(16998)
- 经(16998)
- 经济研究(16570)
- 问题(16380)
- 农村(14554)
- 村(14554)
- 农业经济(13916)
- 世界(12900)
- 经济问题(11510)
- 版(11489)
- 务(11153)
- 技术经济(10225)
共检索到336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希芳 王晨晨
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进入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改革能否帮助农民增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2013—2018年全国925个县(市、旗)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改制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稳健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信社改制有助于提高县域信贷供给水平和信贷配置效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信社改制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有限,而且改制后的农商行跨区域经营会抑制农民增收、扩大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拓展了已有文献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希芳 王晨晨
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改革进入了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历年收集的全国金融机构的金融许可证信息来识别全国范围内农信社改制进程,采用1 549个县(市、旗)在2011-2018年期间的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能够抑制资金供给不足的县域的资金外流,促进县域资本积累和提升县域投资效率。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而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脱农离小”和加速县域资金外流。文章的研究拓展了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新阶段县域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锡良 刘利红 刘海二
从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走过了近十个年头,然而改革的绩效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西部两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后公司治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得以提高,然而支农占比则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农商行的政策性支农与商业性行为不兼容,农商行通过牺牲支农来提高其盈利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推广手机银行来增加信用记录,也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来改变农商行的支付函数,使得其盈利与支农相容。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支农服务 盈利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田雅群 何广文 范亚辰
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股份制改革是否有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461个县(市、旗) 2010-2022年县域特征数据及农信社(农商行)经营数据,运用渐进DID模型实证检验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机制分析显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通过促进县域企业发展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两种渠道以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且改革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与此同时,进一步探讨新一轮以股权变更为主要方式的并购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结果表明新设合并或吸收合并扩大了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控股合并有助缩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此,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统筹考虑所在地的财政状况、并购方式等因素协同推进。
关键词:
农信社 股份制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 并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陈志刚 钟太洋 孙晋坤 徐国良
在全国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农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是否起到应有的效果有待检验和反思。论文基于来自我国中部5省925个转入户的调查数据,从3组模型全面考察了农地转入规模与农户农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农地转入规模与农业收入呈正向关系,但农地转入规模的经济收益率仅为2.9%。2)农地转入规模对农业收入的作用在不同区域、流转方式、农户类型之间有明显差异:安徽、湖北和湖南较之河南、江西的规模经济收益率更高,农户自发流转下的规模经济收益率高于集体主导方式,农地转入规模对纯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兼业农户。3)农户平均收入水平随着转入规模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靳卫东 陈子源 郑浩天
近期医联体建设被视为扭转农民“趋高”就医倾向进而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举措。为此,文章采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医联体建设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医联体建设有助于农民医疗消费下沉,促使农民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并增加基层医疗消费占比,该变化在紧密型医联体数量占比较高、按病种付费和高医保报销比例的地区中尤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医联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承担起常见病、慢性病的分级诊疗以及一些疑难疾病、重大疾病的康复治疗任务,进而吸引农民“下沉”就医;同时,医联体建设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信誉,使农民信任且愿意接受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强化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信誉,是破解农民不合理就医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瑛 谢浩 王亚飞
本文基于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746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实证检验农产品电子商务及不同模式对贫困地区农户增收的影响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农户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相对于未参与电商的农户,参与电商的农户人均净收入增加33.4%~39%;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其中网络直销模式的增收效应最大,电商企业带动模式次之,地方政府带动模式最小;户主及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深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偏远农村的融入、差异化发展农户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现模式、强化农户电商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加强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等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启超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内生化的工作搜寻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社会网络影响农民工正规就业的机理;其次,基于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借助社会网络渠道搜寻对农民工就业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不利于农民工实现正规就业在使用条件混合估计法和异方差工具变量法克服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以及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Heckman选择模型处理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不利于农民工进城后的人力资本投资,会降低农民工正规就业的概率。基于此,应建立乡城就业信息的互通渠道,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正规就业 工作搜寻效率 农民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愿
国家征用农地制度遭受愈来愈多的批评,南海土地股份制则被视为发达地区农地制度选择的普遍模式,是国家征地制度改革的第三条路径。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尽管普遍施行土地股份制,南海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家庭经营和非公有制企业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渠道,南海土地股份经济不仅收入渠道单一,而且农民股权收益水平低并遭遇代理人侵害。南海土地股份制的实质是以土地为主的农村资产再集体化,在中国农村强制推行土地股份制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不可逆过程。
关键词:
土地股份制 代理人侵害 再集体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郭宏
本文对比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产权模式,结合我国现今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实行股份制是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股份制 产权制度改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吉礼 严芬芬
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提出了几种方案,近年又推出建立股份制的改革。一个又一个改革方案,引起人们更多的争议,理论上的困惑也随之增加,现在试对此作些探讨。一、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产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财产的最终所有权、实际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和处置权,产权在经济上最终表现为风险和利润。农村信用社50年代初建立时系入股社员按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立雪
通过对26个省区市横截面数据和3个直辖市面板数据的分析,并比较其各个方程拟合优度的大小,得出省联社体制下农村信用社和农业的关系并不紧密,与此同时在服务"三农"方面和一般商业银行与单一法人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相比也没有优势,省联社体制并不有助于"三农"金融服务。分析原因可以归结于现在的体制管理层级太多,省联社体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可以考虑"日本模式"。
关键词:
省联社 “三农” 拟合优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朝瑞
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鉴于政策自身的特殊作用 ,应当全方位深化农村改革 ,选择可行的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把确保农民增收放在核心地位
关键词:
农民收入 改革 政策 执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