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72)
- 2023(14516)
- 2022(12333)
- 2021(11555)
- 2020(9879)
- 2019(22992)
- 2018(22908)
- 2017(44741)
- 2016(24247)
- 2015(27646)
- 2014(27747)
- 2013(27522)
- 2012(25211)
- 2011(22514)
- 2010(22685)
- 2009(21141)
- 2008(20915)
- 2007(18880)
- 2006(16263)
- 2005(14051)
- 学科
- 济(108494)
- 经济(108390)
- 业(74683)
- 管理(67253)
- 方法(53632)
- 企(52863)
- 企业(52863)
- 农(51987)
- 数学(48709)
- 数学方法(48011)
- 农业(34095)
- 财(27786)
- 业经(26500)
- 中国(25465)
- 地方(19997)
- 贸(19822)
- 贸易(19816)
- 易(19312)
- 制(18988)
- 学(18140)
- 务(15967)
- 财务(15904)
- 财务管理(15862)
- 理论(15502)
- 技术(15234)
- 企业财务(15038)
- 银(14508)
- 银行(14477)
- 发(14120)
- 策(14006)
- 机构
- 学院(350859)
- 大学(345258)
- 济(146803)
- 经济(143964)
- 管理(140210)
- 理学(122725)
- 理学院(121552)
- 管理学(119243)
- 管理学院(118621)
- 研究(108640)
- 中国(83959)
- 农(72165)
- 京(69964)
- 科学(66359)
- 财(64461)
- 业大(56702)
- 农业(55681)
- 所(54057)
- 中心(53101)
- 财经(52223)
- 江(52034)
- 研究所(49031)
- 经(47674)
- 经济学(45104)
- 范(43092)
- 北京(43005)
- 师范(42647)
- 经济学院(41088)
- 州(40652)
- 经济管理(39771)
- 基金
- 项目(238498)
- 科学(188955)
- 基金(174712)
- 研究(173427)
- 家(151270)
- 国家(149992)
- 科学基金(130357)
- 社会(110968)
- 社会科(105045)
- 社会科学(105015)
- 省(94600)
- 基金项目(92208)
- 自然(85012)
- 自然科(83114)
- 自然科学(83094)
- 自然科学基金(81606)
- 教育(80762)
- 划(78242)
- 资助(72723)
- 编号(71409)
- 成果(56028)
- 部(53380)
- 重点(52987)
- 发(50938)
- 创(49694)
- 课题(47971)
- 创新(46373)
- 科研(46141)
- 教育部(45971)
- 国家社会(45845)
- 期刊
- 济(155897)
- 经济(155897)
- 研究(92158)
- 农(72916)
- 中国(64238)
- 学报(52836)
- 科学(49786)
- 农业(49671)
- 财(49594)
- 管理(46731)
- 大学(41505)
- 学学(39685)
- 技术(32483)
- 业经(31859)
- 融(31852)
- 金融(31852)
- 教育(31695)
- 财经(25281)
- 业(24237)
- 经济研究(23477)
- 问题(22028)
- 经(21553)
- 统计(19885)
- 版(18593)
- 技术经济(18218)
- 策(17881)
- 理论(17352)
- 决策(16403)
- 世界(16248)
- 商业(15955)
共检索到498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丽 潘方卉
应用PVAR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三者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具有区域异质性;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表现出随着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平均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说明农产品价格的收入效应符合边际递减规律;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表现出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从不显著,到负向作用,再到正向作用的变化规律,说明随着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提升。因此,通过农产品价格改革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啸 宋陆军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使用2004—2016年数据,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金融效率及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效率均有所增长,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有所提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进步有所恶化,技术效率有所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各控制变量均能够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楚晖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提出了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将提高农村人均收入的假说,通过引入农村人均收入提高的相关变量,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数据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初步论证了这一假说,同时得出了若干重要结论。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实证研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侯琳琳 黄勇
从农产品相对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相互作用出发,本文构建了两期三部门的理论经济模型,在包含政府部门与不包含政府部门两种情况下,分别研究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产品价格剪刀差,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应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仅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于政府需通过提高农业补贴和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减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蒲明 朱信凯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产品价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产品价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存在正相关性,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但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不会引起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振斌 彭小菊 冯建林
一、四川省劳务经济和农民收入、消费基本状况(一)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1、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到城镇就业。根据省农劳办提供的资料,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曹冰雪 杨晓维 何昉
在胡景北(2008)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分绝对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构建了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价格关系的数理分析框架,证明了给定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需求刚性,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会影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而当农村只剩相对剩余劳动力时,则务农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将减少农产品供给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总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对上述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验证了以上结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曹冰雪 杨晓维 何昉
在胡景北(2008)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分绝对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构建了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价格关系的数理分析框架,证明了给定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需求刚性,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会影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而当农村只剩相对剩余劳动力时,则务农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将减少农产品供给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总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对上述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验证了以上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蒙林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发生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的转移进行研究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时间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在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之后,运用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时间分析 托达罗模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梦芬 王丽芹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 贡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同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与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相关年度投入产出表等统计数据,采用两地区三部门和四地区三部门的CGE模型形式,通过设置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拟方案分别讨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以及地区间的转移对中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一方面会促进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CGE模型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文华 蒋选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剩余”的情况下,非农部门的高质量发展可能引发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产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不利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技能—岗位匹配模型的分析表明,在技能—岗位正向排序匹配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农业部门的岗位复杂度为原本“技能剩余”的农村劳动提供有效的技能—岗位匹配,进而缓解高技能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失,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采用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非农转移确实存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选择性,而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也确实能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的技能—岗位匹配效率抑制其非农转移行为,进而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因此,在非农部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农业部门也应通过组织化经营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岗位复杂度,并保障技能—岗位的正向排序匹配和匹配效率报酬的实现,以有效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