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2)
- 2023(5690)
- 2022(4712)
- 2021(4551)
- 2020(3794)
- 2019(7500)
- 2018(7339)
- 2017(14076)
- 2016(7668)
- 2015(8593)
- 2014(8790)
- 2013(8777)
- 2012(8118)
- 2011(7490)
- 2010(7505)
- 2009(7144)
- 2008(6745)
- 2007(6356)
- 2006(5833)
- 2005(5182)
- 学科
- 农(48358)
- 济(36527)
- 经济(36495)
- 农业(32570)
- 业(29112)
- 业经(15807)
- 管理(12933)
- 农业经济(12525)
- 地方(12076)
- 发(9810)
- 方法(9627)
- 中国(9565)
- 村(9537)
- 农村(9524)
- 企(9157)
- 企业(9157)
- 制(8618)
- 发展(8546)
- 展(8538)
- 收入(7647)
- 数学(7624)
- 土地(7608)
- 数学方法(7525)
- 建设(7344)
- 体(6827)
- 劳(6614)
- 劳动(6614)
- 策(6586)
- 及其(6566)
- 人口(6392)
- 机构
- 学院(114760)
- 大学(106610)
- 济(45582)
- 农(45576)
- 经济(44534)
- 管理(42976)
- 研究(39655)
- 理学(37182)
- 理学院(36801)
- 管理学(36097)
- 管理学院(35908)
- 农业(34309)
- 中国(32142)
- 业大(26672)
- 科学(25840)
- 京(22147)
- 农业大学(21098)
- 所(20433)
- 中心(20242)
- 江(18683)
- 研究所(18522)
- 省(17734)
- 财(17554)
- 范(16357)
- 业(16327)
- 师范(16226)
- 经济管理(15608)
- 州(14812)
- 发(14354)
- 科学院(14293)
- 基金
- 项目(78404)
- 科学(61376)
- 研究(59729)
- 基金(55369)
- 家(48457)
- 国家(47835)
- 科学基金(40405)
- 社会(38215)
- 社会科(35596)
- 社会科学(35589)
- 省(33826)
- 基金项目(30229)
- 农(27740)
- 编号(26702)
- 划(26161)
- 自然(24635)
- 教育(24356)
- 自然科(23982)
- 自然科学(23980)
- 自然科学基金(23537)
- 成果(20588)
- 资助(20387)
- 发(19359)
- 重点(17407)
- 课题(17115)
- 部(16595)
- 创(15901)
- 发展(15832)
- 展(15584)
- 业(15539)
共检索到176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禾尧
王金庄村位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区。其唇齿相依的生态格局、人驴共作的生产方式及情感交织产生的共命运文化心态,构成了旱作梯田系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村落生活样态。毛驴是村庄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驴-花椒-石堰"耦合结构是生产模式,驴文化则是村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旱作梯田系统全景式的反映。村落日常生活中有关毛驴的牲口买卖、驯化教育、疾病医治、文化仪式等组成驴文化的形貌,塑造和延续着旱作梯田系统的存续与发展。藉由驴文化,文章提出村落文化的发掘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
关键词:
驴文化 旱作梯田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献林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农业部评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当地史志资料研究和田野调查发现,涉县旱作土坡梯田起源于公元前514年的战国赵简子"屯兵筑城";分布于广袤的深山区、以王金庄村为典型代表的旱作石堰梯田最晚起源于1290年,经过元末明初的开发初期、清中后期大规模发展期及建国前后直至农业学大寨期间的稳量提质期,涉县旱作梯田达到26.8万亩。作为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山区土地利用系统和半干旱地区抗灾减灾农耕生产系统,旱作梯田是涉县先民为躲避战乱、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创造。深入研究这一遗产类型,将为解决
关键词:
旱作梯田 起源 类型 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泽东
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当地居民积累生活经验、寻找生存之道,最终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智慧结晶。本文以其核心区域王金庄村居民的日常饮食入手,意在描述梯田社会中食物从破土而出到送入口中的全过程,呈现当地在自然与文化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这种与自然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以及由此而生的生态观念,形成了以藏粮于地、储粮于仓、节粮于口为主要内容的饮食体系,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选择,也发挥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关键词:
旱作梯田 饮食结构 饮食习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竹如 刘海根 申敏
近年来,河北省涉县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在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新农合、新农保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时,尽全力拓宽民生工程的覆盖面,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一是免除四大灌区沿线农民灌溉费用。涉县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民种粮成本较高,仅灌溉一项支出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立群 彭波
为了解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本研究依照随机抽样原则,对河北省涉县农村妇女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通过对河北省涉县251份农村妇女调查问卷分析,运用AMOS16对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的膳食营养、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向影响其营养健康水平,而身体素质则产生负向影响;健康素养则通过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卫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膳食营养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针对上述结论,本研究对政府提出了加强农村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刘某承 闵庆文 袁正 李静 樊淼
高效农业技术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失等负面效应。哈尼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生态价值、农业生产价值和景观价值等多重价值,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意义重大。通过有机生产提高稻谷价格的方式,推动农民继续种植水稻,可以达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的目的。然而,从非有机到有机生产有一个转换期,这期间稻谷无法以有机产品的价格出售,所以,政府须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偿才可保证农民利益和生产的持续性。论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有机转换期种植投入产出状况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状况,以及现代规模生产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徐明 李先德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农村衰落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引起了众多学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但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一个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特殊农村地区,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下称"三产")融合发展,如何量化"三产"融合度,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资源特征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了由产业融合度与劳动力融合度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度评价方法体系及具体核算方法。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十大片区所在的8个乡镇为对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度分项指数间越均衡则产业融合度越高;各乡镇分项指数和产业融合度的数值皆很小,有巨大的"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新街镇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融合度领先,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的产业融合与劳动力融合有较高的正相关性(r=0.67),显著水平在10%以下(P=0.069<0.1)。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对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凤娇 刘金铜
农田从供给、调节和支持三个方面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消耗着其他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对其投入的资源,并且农田还提供了很多无益甚至有害的负服务。本文构建了基于能值分析框架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代表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消耗的资源、生态系统正服务、负服务产出3个方面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并构建基于生态服务的综合评价指标来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农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75×1020sej),其中人类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最大(2.52×1020sej);农田提供的正服务(6.40×1020sej)主要是供给服务(3.70×1020s...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钰莹 郝晋珉 牛灵安 陈丽
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掌握地区碳收支情况,对挖掘农田多功能性、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提供依据。本文综合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核算了碳排放系数,从碳输入、碳输出、固碳三个过程对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以及碳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为-3.30万t,当年可固定碳17.61万t。土壤呼吸、农用机械以及氮肥、磷肥的使用是造成碳排的主要因素。各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情况有所差异,曲周镇等乡镇由于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当年系统为碳源,而候村镇、河南疃镇等乡镇由于低投入、高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最 闵庆文 刘沛林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兴兴 闵庆文 赖格英 吴青 陈桃金 潘思怡
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法调查遗产地居民的支付意愿来评估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同时将遗产地样本区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探讨不同区域居民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为当地政府分区管理、完善补偿机制和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15年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2914.20万元;核心区居民和非核心区居民的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分别是123.44元/a和140.07元/a,非核心区是核心区的1.14倍;核心区居民的支付意愿率为75.9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兴兴 闵庆文 赖格英 吴青 陈桃金 潘思怡
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法调查遗产地居民的支付意愿来评估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同时将遗产地样本区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探讨不同区域居民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为当地政府分区管理、完善补偿机制和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15年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2914.20万元;核心区居民和非核心区居民的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分别是123.44元/a和140.07元/a,非核心区是核心区的1.14倍;核心区居民的支付意愿率为75.90%,非核心区居民为72.39%,核心区略高于非核心区;经Logit模型分析可知,情感因素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核心区居民家庭负担情况、人居环境意识影响等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显著,非核心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其影响显著且均呈正相关,区域间差异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