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9)
- 2023(15384)
- 2022(12741)
- 2021(11561)
- 2020(9484)
- 2019(21241)
- 2018(20670)
- 2017(39179)
- 2016(21066)
- 2015(23301)
- 2014(22829)
- 2013(23000)
- 2012(21459)
- 2011(19640)
- 2010(20056)
- 2009(18820)
- 2008(18887)
- 2007(17314)
- 2006(15805)
- 2005(14530)
- 学科
- 济(98711)
- 经济(98607)
- 业(93075)
- 企(74782)
- 企业(74782)
- 管理(71342)
- 农(47577)
- 业经(33439)
- 方法(33201)
- 农业(32082)
- 中国(29588)
- 地方(26603)
- 财(25920)
- 数学(24229)
- 数学方法(24034)
- 技术(22575)
- 制(20182)
- 务(18181)
- 财务(18154)
- 财务管理(18136)
- 和(17340)
- 企业财务(17162)
- 理论(17109)
- 策(17078)
- 贸(16659)
- 贸易(16638)
- 易(16090)
- 发(16071)
- 划(15829)
- 银(15570)
- 机构
- 学院(307787)
- 大学(299555)
- 济(134469)
- 经济(131900)
- 管理(123999)
- 研究(105813)
- 理学(105592)
- 理学院(104472)
- 管理学(103163)
- 管理学院(102569)
- 中国(84610)
- 京(64003)
- 农(62184)
- 科学(61706)
- 财(59126)
- 所(53247)
- 江(50335)
- 中心(48755)
- 研究所(47568)
- 农业(47179)
- 业大(46401)
- 财经(45736)
- 经(41400)
- 北京(40372)
- 范(40236)
- 师范(39916)
- 州(39459)
- 经济学(38921)
- 院(37502)
- 经济管理(35641)
- 基金
- 项目(196939)
- 科学(158198)
- 研究(150421)
- 基金(141918)
- 家(122022)
- 国家(120745)
- 科学基金(105467)
- 社会(98766)
- 社会科(93405)
- 社会科学(93384)
- 省(80732)
- 基金项目(75440)
- 教育(66289)
- 划(65226)
- 自然(64651)
- 自然科(63184)
- 自然科学(63172)
- 自然科学基金(62110)
- 编号(62064)
- 资助(54932)
- 发(49291)
- 成果(48985)
- 创(46738)
- 重点(43942)
- 部(43231)
- 创新(42775)
- 业(42681)
- 课题(42388)
- 发展(40644)
- 国家社会(40635)
- 期刊
- 济(166980)
- 经济(166980)
- 研究(93280)
- 中国(71357)
- 农(64036)
- 管理(51060)
- 财(46260)
- 农业(43332)
- 科学(43087)
- 学报(41208)
- 教育(34654)
- 业经(33556)
- 融(33037)
- 金融(33037)
- 大学(32925)
- 学学(30842)
- 技术(29962)
- 经济研究(23735)
- 业(23652)
- 财经(22207)
- 问题(21677)
- 经(19373)
- 技术经济(18672)
- 世界(16599)
- 科技(16216)
- 商业(15729)
- 现代(15593)
- 农村(15407)
- 村(15407)
- 农业经济(15061)
共检索到489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寒 张晓宁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认识和把握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建设、焕发农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4月19—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全校师生党员“同上一堂课”暨未来农业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会,经济管理学院在建院88周年之际,举办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学术论坛”,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认识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与现实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深度、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成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飞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需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数字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应加快培育和形成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型劳动者,并完善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吴广昊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撑,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适应性变革。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必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农业科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时雨
农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之义。以传统生产力为雏形的生产方式转变诱发了财政支农重点与财政支农需求的转型,显现出财政投入长期性、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性、财政支持风险性的结构性转变。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财政支农面临着制度藩篱、财政支农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薄弱、新旧交替下的财政分配畸形等挑战。为适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财政支农应树立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健全财政支农规模的长效机制、推进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支持 农业新质生产力 传统农业生产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小鹤 王金丽 崔玥晗 孙振宇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 绿色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颖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太
黄河河南段以黄河为纽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经济带,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传统生产力系统内部要素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外部生产关系固化,亟需以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力系统进行优化。通过数字技术对生产力内部系统要素质量提升、结构重组,以及外部生产关系的治理,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跃升。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河南段 农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帆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提出的经济概念。本文将这一概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联系,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维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进行再审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内部存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得以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曦
<正>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性力量,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探索如何发挥好金融支持作用、推进乡村振兴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湖南省邵阳市开展调研,了解到邵阳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毛世平 张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新的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新”和“质”,“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与延伸,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一脉相承,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了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技术进步 数字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生成机理研究,系统设计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把握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空特征,加快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法]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2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处于测算值的低水平阶段,呈时间序列的递增态势;(2)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征,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3)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扩大趋势,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地区存在区域极化现象;(4)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始终保持着前行状态,并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据此,必须实施要素科技赋能、创新系统协同、量累质跃驱动与竞争合作追赶等战略工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勇斌 刘殿国
构建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201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并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小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偏低,长期以来在0.2附近上下波动,增长疲软,且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农业保险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扩大农业规模经营进而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大小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特征,并且对中部、西部的影响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梁慧楠 秦辉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塑造农业发展生产力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视阈下,运用熵值法、对数双引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技资源流动表现出异质性特征,人才主要向西部和东北部省份聚集,资本则是向西部和中部省份倾斜;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资本流动会削弱区域创新能力进而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完善涉农领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地区人才吸引力、消除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障碍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命题。本文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分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和对经济长波与增长根源的经验分析,揭示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意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也取决于与之关联的技术采纳和技术渗透。文章从“凡勃伦命题”出发,将人类的“三项本能”及其对应的“三类主体”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构建“三项本能×三类主体×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进而,文章基于“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及其基要性变革,阐明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机理。最后,文章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向,提出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跨越、融合、创新: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的学科基础与未来发展——第二届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学术论坛综述
公司治理风险、保险创新与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
远程实验室:支撑环境与创新动力——“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
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2015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宁波论坛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第四届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综述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综述
新质生产力下的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研讨会综述
21世纪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综述
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
继承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研讨会综述